育儿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母婴 > 育儿知识

中国式逗小孩的六大陋习 中国式逗小孩应如何纠正

来源:网络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行为是不可理解的:逗孩子喝酒;跟孩子说不是爸妈亲生的,是捡来的;给孩子喂一些自认为好吃的食物;往空中抛宝宝……是的,这就是那些最该改掉的“逗小孩”陋习,这些行为正在伤害我们的孩子!和若悠网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人都有哪些逗小孩陋习

1、逗小孩子喝酒

禁止未成年人饮酒是国际社会的主流态度,中国大人却常常教唆小孩喝酒。在很多国家,家庭是抵制酗酒文化的阵地,如英国政府为父母限制未成年人饮酒出台指导性文件,日本规定父母或监护人发现未成人饮酒时,应予制止。但在中国,大人教唆儿童和青少年喝酒很普遍。

有时聚餐,有的长辈会用筷子在盅里蘸白酒,让孩子舔一舔,有人则会逗孩子尝一尝啤酒的味道……正因不拿此当回事,才会发生上述悲惨之事,奉劝这些无知的成年人,别拿恶俗当有趣!

2、以捉弄孩子为乐

有个小孩的父母常年在外工作,一群大人拿孩子开玩笑“你爸妈不要你了,再也不回来了。”孩子听完大哭说不是的。见小孩被逗哭,那些大人更一起起哄说“就是不要你了”“这孩子胆子真小”。孩子哭着跑开,后来天天跑到码头等船。一开始大家不在意,后来发现小孩精神不正常了。

这是一个极端案例,但类似“你爸妈不要你了”“你妈妈有了小弟弟,不管你了怎么办?”“这孩子胆子真小”等话中国小孩可以说常常听到。除了戏弄小孩,中国式逗小孩的另一大形式就是怂恿孩子做坏事。这个过程中大人们是得到了“快乐”,但这种“快乐”建立在孩子的痛苦的基础上。

3、随意给孩子喂吃的

拿各种食物逗孩子,咬一口苹果塞到孩子嘴里、拿个果冻在孩子面前晃,总之,大人手上吃的食物,都会“忍不住”给孩子一口。小孩被“不能吃”的东西卡喉、引起过敏等新闻接二连三出现,往往是因为这些随意的动作和行为,给孩子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对四岁以内的宝宝,高危物品包括:坚果,整粒葡萄,大块坚硬水果或蔬菜或肉,爆米花,硬糖或者高粘软糖,口香糖,硬币,笔套,纽扣,气球(未吹大),玻璃弹珠,橡皮圈,纽扣电池,狗粮饼干,带有可脱卸小部件的玩具……家长们千万注意!

4、随意亲吻小孩

小孩子活泼,人见人爱,是正常的事情。有些大人也很乐意表达自己的爱意,随意亲吻小孩,很容易让抵抗力差的宝宝得了得了“亲吻病”。

亲吻病是一种噱头,它由EB病毒所致的急性自限性传染病,像父母亲吻儿童、口对口喂食等都会发生感染。EB病毒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秋冬为多。据了解,这种病的潜伏期在1~2周,起病急缓不一,症状呈多样性,如咽炎型、腺热型、淋巴结肿大最为常见,病情严重时,口腔粘膜还可能出现点状成簇性出血样小红点,甚至发展到牙龈,随后机体皮肤出现小红丘疹或靶心样丘疹。这种疾病具有自限性,一般会在10天左右自动痊愈。

5、给孩子玩香烟

孩子对大人手里有的东西非常感兴趣,常常会跟人伸手要烟,小孩并不知道烟的危害,但是有些不懂事的大人喜欢把香烟放在孩子嘴里,让孩子模仿大人抽烟的行为。对小孩来说,吸烟的危害远远超过大人。吸烟对孩子心肺、呼吸系统和脑功能有极大破坏作用。香烟中的尼古丁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容易上瘾;对小孩来说,尼古丁还易造成幻觉和头痛等。

6、抛高孩子逗乐

有的人为了让孩子高兴,会把宝宝高高地抛向空中,或者让宝宝站在大人的手掌上来回旋转走动。这些都是十分危险的动作,稍有不慎孩子会跌落,使得头颅内脏损伤或四肢骨折,而摇晃婴儿头颈部还可使宝宝脑部受伤,甚至引起死亡。

中国式逗小孩如何纠正

首先,大人们要在心中有尊重孩子的观念,逗孩子一定要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进行。孩子不是一个“物体”,能够随意地“玩弄”。任何逗小孩子的行为都应该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进行,不说不做让宝宝觉得受到屈辱的话或者行为,这样会对他的心理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正确地逗小孩,能够让他心理健康地成长,能够更加乐观。

还有大人在逗小孩的时候要注意说话的分寸,不要开过分的玩笑,大人觉得好笑的玩笑话在孩子看来可能是一个非常不好的消息,可能会闷闷不乐甚至是为此讨厌家里人。所以说,控制好自己说话的分寸非常重要。应该多说些有趣有益的话,让宝宝在逗趣中既得到快乐也获得知识,而不是为了取乐而说一些会伤害孩子的话。

还有就是要注意安全,像喂酒、把宝宝抛起来等的危险的的行为不要再做了,一旦宝宝发生了什么意外,后悔都来不及。逗小孩的方式对于孩子的影响重大而深远,好和坏可以是两个极端。所以说,大人们要纠正所谓的中国式逗小孩,学会逗小孩的正确方式,让宝宝在一个轻松健康的氛围中成长。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