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母婴 > 育儿知识

正确培养宝宝如厕 再也不画“地图”

来源:网络

正确培养宝宝如厕 再也不画“地图”

一、宝宝要不要把尿

1岁半以前的宝宝身心发育有限,尿床和尿裤子无法避免。所以家长尽量随孩子天性,让他们想尿就尿,想拉就拉,不必过于着急训练孩子上厕所。

过早训练可能会造成宝宝的心理负担,使亲子间关系变紧张;另外让孩子自己决定什么时候可以接受如厕训练,可以使孩子感到对自己的生活有所控制有所把握,是自己的主人。如果剥夺孩子的自主权,提前训练,不仅会给家长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更会给孩子施加心理压力,造成伤害。传统的把尿,有时会使孩子髋骨损伤,或者遗留尿频的毛病。

二、宝宝多大可以训练自己排便

宝宝要做到大小便真正的自理,一般要到2岁左右。这时宝宝才能识别需要排泄的感觉,并通过语言、动作或其他方式表达这种感觉。

若要进行宝宝排便训练,需要宝宝能在短时间内控制肛门和尿道的肌肉运动,同时可以理解并配合在适当的地点排泄。

三、宝宝可以自己如厕的十大信号

当你发觉下列信号的时候,你可知道宝宝已经准备好了:

1、宝宝明确表示乐意与你去卫生间看看究竟怎样上厕所,也许还会煞有介事地在马桶上坐坐。

2、宝宝理解厕所是干啥用的,了解尿布湿了或脏了意味着什么。如果宝宝还有以下表现则更好,如,裤子湿了,就烦躁不安;自己将脏尿布往下扯;或者要求你换干净尿布等。

3、宝宝能听懂表示大小便的一些词语,如“尿尿”等。

4、宝宝可以保持2小时以上不湿裤子(或尿布)。

5、宝宝大便正常且柔软成形。

6、宝宝能够且愿意听从简单的指令,如上洗手间的指令等。

7、宝宝可以帮着提拉裤子。

8、在要排便前几秒钟,宝宝似乎可以自己意识到并告诉你(很多孩子会蹲下;或离开房间;或者“表情暗示”)。

9、宝宝的情绪良好,自愿和乐意接受新的变化,不需要经过很大的调整(如,为了适应新同伴或者学校生活而做的调等)。

10、宝宝明确表示渴望独立。如,想成为“大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或者想与爸爸妈妈一样,自己使用洗手间等。

如果你的宝宝符合大多数“条款”,说明他(她)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可以进行训练了。如果没有,那么最好再等一两个月。

四、训练宝宝自己如厕的具体步骤

1、发“排便信号”

教宝宝如厕时,首先应教宝宝学会自己发出“排便信号”,可以是身体的,如两腿夹紧,也可以是口头的“嘘嘘”、“便便”,来告诉父母他们要上厕所了。

爱心贴士:属于宝宝的如厕椅最好放在卫生间内或放在宝宝自己的房间里。宝宝乐意在客厅里开辟他的“游戏场”时,如厕椅也可以放到他的近处。如厕椅放置时最好是“就近原则”。

2、脱裤子

带宝宝到坐便器旁,让宝宝学会自己把裤子脱下,退到脚部的位置,如果宝宝做的好,父母要及时的表扬和鼓励,等他掌握脱松紧带的裤子以后,可以练习脱复杂一些的裤子。

爱心贴士:如果是男宝宝小便,则需要将裤子脱至大腿中部,分开两腿,掏出小JJ,小便时不淋湿衣裤即可。

3、坐在便器上

带宝宝到坐便器旁,让宝宝逐步熟悉自己的尿桶或如厕椅,经常带他去坐一坐,不必拉下裤子。只要让他适应坐在上面就可以了,等宝宝明白便盆的概念,就可以继续以下步骤了。

爱心贴士:对低年龄段的宝宝有时候自己不会发现有便意,这时可以让他去坐一坐,而不必拉下裤子,让宝宝有个使用便盆的意识。

4、排便

把水龙头打开,让宝宝听着“哗哗”的水声排便。让宝宝保持一个特定的姿势,然后用“嘘嘘”声诱导宝宝排小便;用“嗯、嗯”声促使宝宝排大便。

爱心贴士:想要宝宝养成良好的如厕习惯,一开始在他用便盆大小便时,就不要让宝宝玩玩具、吃东西,注意避免宝宝长时间坐在便盆上,形成习惯性便秘。

5、清洁屁屁

训练宝宝自己擦干净屁股。开始时父母可以为宝宝代劳,让宝宝翘起屁股,方便父母给他清洁屁屁。但稍大一点时就要让宝宝学会自己清洁小屁屁了。

爱心贴士:让宝宝把内裤和外裤拉上,父母可以帮助整理一下裤子。可以教他在大人的坐便器上排便,排完便后,教宝宝盖好马桶盖,再放水冲,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6、洗手

把宝宝带到水池边,打开水龙头,让宝宝自己洗手,然后用擦手毛巾把手擦干。最好以后每次如厕都要养成便后洗手的卫生习惯。

爱心小贴士:对宝宝能够自己顺利完成排便过程或有进步时都应给予恰当的表扬,这些称赞的话语,可以让宝宝体会如厕的舒心和快捷。否则,就会适得其反了。

五、训练宝宝自己如厕的注意事项

训练宝宝自己如厕,关键要跟着孩子生理发育的步调走。做到以下几点:

1、对孩子有信心。

2、给孩子时间。

3、耐心、温柔,绝不指责。

4、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和隐私。

5、和幼儿园配合。

6、在训练孩子排便时,要忽视不好的行为,夸奖、强化好的行为。

六、心理学小知识

主要知识点:弗洛伊德的“肛欲期”

成人给幼儿进行排便训练时,幼儿可以通过排便表达服从,而憋着时则表达不肯屈服。这个时期如果家长对孩子大小便的训练过于严厉,容易让孩子紧张、心理压力大,孩子可能会对排便过于在意,造成便秘(孩子生怕做了错误的排泄,所以宁可憋着不排泄);也有可能因为压力太大导致节律紊乱,难以控制自己的排便。这样的孩子以后容易形成谨小慎微、追求完美的控制型人格。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