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母婴 > 育儿知识

孩子写错别字 是语言障碍吗?

来源:网络

孩子写错别字 是语言障碍吗?

小朋友七岁,最近总是写错别字,错的类型还惊人一致。很多类似「阳」这种左右结构的字,他现在经常把原本在右边的「日」写在了左边,但有时也能写对。我了解到这种情况只开始了两个月,便劝那位母亲别担心,回去再观察观察,并告诉她,这个小错,在我看来恰恰是正确的心理发展。

这根本就不是一个心理发展上的毛病。

儿童对汉字书写的识记,尤其在学习初期,未必建立在对汉字分析的基础上。他们很可能将每个字都当做一个单独的个体来加工,而非一种元素的组合。「阳」与「旦」在他们看来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个体,组成元素上并没有什么关系。此时此刻的问题,恰恰是对汉字有了更深层次理解的一种表现,这时孩子不再把汉字当成整体,而是逐渐认识到汉字是由不同偏旁部首组成的,只是由于刚开始理解,在组合顺序上还不够娴熟。

孩子的认知能力是个玻璃杯,有大有小,但是通常都够用。而家长要做的,是往里面高效率地倒进干净的水。但不管你倒什么水,都影响不了杯子的容积。上面的例子,是典型的把倒水的问题误当作容积的问题。

孩子发展,这些情况别着急

在儿童的发展中,有些非常常见的情况会让家长误以为孩子有问题。可是,我们毕竟不能因为孩子一开始走得不稳当、没有爬得很快,就担心孩子学不会走,或者认为走不如爬。孩子身上,并不是每一种发展情况都像身高一样方便评估。

1、语言发展的更高阶段没有准时到来

大约在10~14个月之间,婴儿会说出生命中的第一个词汇——通常是「妈妈」、「哒哒」或「巴巴」。随后孩子会掌握大量的词汇,于是开始学习用两个词汇来表达两个事物的关系。但这种「双词句」的出现时间,个体差异非常大,晚于平均值6~8个月的情况并不少见。

2、有些词掌握不好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有些词汇具有相当的优先级,孩子并不能做到对每样东西的学习都一视同仁。1979年,语言心理学家本尼迪克特就研究了人们学习语言时的具体偏好。对于语言学习阶段的婴儿与儿童来说,名词得到了最多的最受偏爱,其次是动词。而形容词和具有社会意义的独特组合,在他们眼里几乎无法理解。

一个语言学习初期的孩子,很可能已经比较好地掌握了「狗」的理解与使用,却依然每次都要被妈妈抓着手才能跟别人说「谢谢」和「再见」。毕竟后者是一种社会性表达,没那么受到孩子的重视。

3、发生临时性的退步

两岁的儿童会在话语中省去一些自认为不必要的词,于是有时说出来的话有些像电报文本。被遗漏的信息通常是介词、形容词以及时间、地点等辅助信息。这个问题通常会在三岁左右得到弥补,但一直到四岁,这种现象依然可能出现,甚至一些他们已经可以表达得很好的句子,依然存在犯错误的可能。这种变革期临时性的退步大多是正常的,随着时间推移会自然完成自我纠正。

以上这些,看似是问题,但都不算问题,它们中绝大多数都随着时间推移慢慢改善了,不需要家长和外界干预。单就语言能力而言,只要不存在生理病变,同时婴儿也拥有正常的交流环境,通常就已经意味着他们能发展出完整的语言功能。

揠苗助长不可行

我们常说「症状」,但有「状」未必意味着有「症」。有的「状」,只是发展的阵痛,远不至于需要猛药良医。家长要做的就是伴随着孩子共同成长。

但如果家长试图去改变孩子的「认知能力」这个杯子的容积,往往是低效甚至徒劳的。

很多家长花不少钱去参加专门的培训课程,课程内容往往超越了对发展规律的客观把握,鼓吹「你一定可以开发出你孩子的大脑潜力」一类的主题。实际上,至少在认知潜能的挖掘上,并没有研究能证明这些课程的效果,而且美国儿科学会和美国神经学会都公开指责过以「提升婴儿智力」为噱头的培训项目。

促进孩子发展,试试这么做

你依然有不少值得尝试的方法,能够在「促进」而非「提升」孩子智能的发展同时,保障孩子的有序发展,而且这些方法都有心理学实验根据。

1、婴儿需要独立探索世界的机会

正如近代著名心理发展学家让?皮亚杰所说,孩子通过「做」和「体会」来完成学习。没见过狗的孩子怎么可能真正理解「狗」的含义?受当下时兴的幼儿动画影响,在我小外甥眼中,锅基本上已经和做饭没什么关系了,而是一种武器——这就是探索世界的方式过于单调造成的。

2、非言语的反馈同样重要

语言不是语句和词汇的简单组合。要学会「和」孩子说话,而不是「对」孩子说话,也就是说要有交互,而不是单方面灌输。要给他们提问题,对他们说的话报以表情、神态和动作。

3、尝试给孩子念书

大概二十个月左右,就可以开始陪着孩子,声情并茂地读绘本一类的读物。念的同时要和他们说话,或有些眼神、表情等交流,尽管他们并不能理解每个词的含义,但他们会从你的声调以及上下文中获得线索,并对读书这种事情所营造的亲密感做出回应。

4、别强迫孩子,也不要对他们期望过多

最最重要的,你育儿的目标并不是创造一个天才,让孩子成为你希望的那种人,而是成为他自己希望成为的那种人。

除了对孩子心理发展的重视,对成长这个漫长历程的正确参与,同样也是家长对孩子的巨大尊重。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