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母婴 > 育儿知识

多数妈妈都做的“干净”事竟坑了娃

来源:网络

生活中你是个爱干净的人吗?

好吧,哪怕你觉得不是,可一旦你有了娃,也会不自觉的开始加入“洁癖”一族。

比如洗奶瓶这件日常小事,你是怎么做的呢?

“我很注意的,每次喝奶后冲洗完奶瓶都会再放消毒锅消毒的,婆婆还嫌我太爱干净了……”

"先用奶瓶清洁剂清洗干净,然后再高温消毒。”

这样的做法是不是也和你一样呢?为了宝宝的健康,再懒的妈妈也不敢把消毒奶瓶这事给忘了。可是,俏妈不得不泼冷水了:这样清洁奶瓶并不靠谱!奶瓶清洁过头不但不是好事,反而有可能害了孩子!

谁都知道“病从口入”的常识,尤其是婴幼儿的肠胃功能弱、免疫力低,妈妈们自然对宝宝的餐具清洁格外用心。可是,如果对清洁程度要求过高,甚至一味追求“无菌”喂养环境那就是大错特错了。

我们都是生活在有菌的环境中,孩子也不例外。可以这样说,细菌与人体共存一生,少量接触反而有利于免疫系统的发育和成熟。可是,如果妈妈们人为的刻意利用高温消毒、清洁剂、消毒剂达到无菌效果,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孩子肠道内菌群失调。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人体肠道中本身就存在很多细菌,这些正常细菌不仅可以帮助人体消化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还能抑制致病菌在胃肠内过度繁殖,保护肠道黏膜免受致病菌的侵袭,这些对人体有益的细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益生菌”。

可是,如果有消毒剂成分颗粒进入到了宝宝的胃肠道后,会直接来个“杀光光”,管你是对人体有益还是有害的细菌都会被消毒剂统统杀灭,从而造成了宝宝肠道内菌群失调。

婴幼儿肠道菌群失调有哪些后果?

(1)出现肠胃不适症状,如腹痛、腹泻等。

这是因为肠道黏膜表面的细菌层受到破坏,损伤的黏膜容易出现炎症反应,造成腹泻、腹痛。表现为大便中出现黏液样的东西,化验大便时能够检测出少量的红细胞和白细胞。

(2)导致鹅口疮、霉菌性胃肠炎等疾病。

人体肠道内除了细菌存在,还有霉菌,这是一种和益生菌长期共存但一直受益生菌抑制的一类病菌。如果体内肠道菌群受到破坏,霉菌就会趁机大肆繁殖,从而形成霉菌性胃肠炎。甚至宝宝的整个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都会有白色霉菌附着,这就是常说的鹅口疮。

(3)容易造成营养不良。

肠道菌群一旦失调,会直接影响肠道对食物中营养素的吸收,如果不能尽快恢复正常,很容易造成孩子营养不良。

说了这么多,那到底奶瓶应该如何清洁呢?这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妈妈们记住以下几点就可以了。

(1)宝宝未添加辅食之前,建议奶瓶每天高温消毒一次;孩子满6个月后,肠胃功能和抵抗力逐步增强,一般直接用热水烫洗就可以了,可以免去高温蒸或煮这道程序。

(2)不建议使用奶瓶清洁剂,因为其中含有消毒剂成分,偶尔用用还可以,千万别频繁使用。

(3)烫洗奶瓶时,需要将奶瓶配件一一拆开认真清洗,不容易清洁的部位可以使用奶瓶刷、导管刷。

(4)清洁奶瓶后切记要控干水分,“干燥”是最好的杀菌剂,因为细菌很难在干净又干燥的器皿上生存。

(5)塑料奶瓶频繁高温消毒会释放更多有害物质,定期更换奶瓶很有必要。

另外,在护理宝宝的过程中,下面几种“洁癖”行为也是不可取的,妈妈们可要注意了哦!

(1)喂奶前时刻不忘清洁乳头。

母乳喂养本身就是有菌喂养的过程。婴儿刚出生后,吸吮妈妈乳房时,首先接触到的是妈妈乳头上的需氧菌,然后是乳管内的厌氧菌,最后才能吸吮到乳汁。这种有菌喂养对婴幼儿肠道菌群建立、免疫功能启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每次喂奶前并不需要刻意清洁乳头,如果之前出了汗或者身体不太清洁的情况下才需要先清洁然后再喂奶。尤其不能使用湿巾擦拭乳头,建议用干净湿毛巾擦拭。

(2)护理宝宝时过度依赖湿巾。

湿巾中一般都含有消毒剂成分,如果用湿巾给孩子擦手擦嘴擦玩具,消毒剂成分很容易进入到宝宝的胃肠内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另外,湿巾中的一些化学剂成分还可能导致孩子过敏。

(3)洗婴儿衣物、尿布使用消毒液。

洗宝宝的衣物、尿布建议与大人的衣物分开单独洗,并且选择儿童专用的洗衣液(皂)。如果你觉得衣物很脏想要杀菌,放热水中煮几分钟或者阳光下暴晒就可以了,并不需要刻意使用消毒液。

(4)家中室内环境使用消毒液杀菌。

有宝宝的家庭中,不建议使用各类化学除菌剂如84消毒液,喂养环境并不需要追求“无菌”效果。虽然人体也会吃入对人体有害的细菌,但是每次吃进去的数量是很有限的,而且这些有害细菌进入到肠道内后会被益生菌抑制住。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