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母婴 > 育儿知识

新生儿耳朵流黄水的原因和处理方法

来源:网络

新生儿,对于一个家庭来讲,是父母结束两人生活,开始照顾他们的爱情结晶的开始。对于妈妈来讲,他是脱离了十个月的负重生活所产下来的一个幼小新生命,他长得小小个的,一副易碎的样子,弱不禁风的,小脸蛋红红的,小嘴巴在睡梦中还会动一动的可爱样子。

对于国家来讲,他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将接下强国富国重任的精英,为国家的强大作出贡献的新生代成员。但是对于刚出生的他们来讲,他们的生命是脆弱的,很容易因为一个小小的疾病就献出稚嫩的生命。接下来为大家讲解下新生儿耳朵流黄水的原因和处理方法。

小宝宝耳朵中会流出黄水,这是外耳道炎的表现,它与孩子的耳朵内流入了眼泪、呕吐物、洗澡水等有关,治疗方法是用消毒棉签先轻轻拭去分泌物,再用双氧水棉签擦拭,最后滴上抗生素滴耳液。宝宝的耳道有液体积聚或流出,医生称之为“耳溢液”。

常见情况是因为宝宝的耳朵里有以下问题。

1、外耳道耳垢(又叫油耳、耵聍)。外耳道皮肤也有皮脂腺,可分泌一定量的油脂,呈淡黄色粘稠的液体干后呈黄色蜡样屑片,一层薄的油脂叫耵聍。有时,油脂呈半固体状态,形成团状阻塞在外耳道,妈妈可能会以为这是脓液,但其实是耳屎栓塞。耳屎栓塞的危害在于干结或黏糊状耵聍堵在耳道,会影响宝宝的听力。

处理方法:有的妈妈自己很享受挖耳朵的感觉,一旦看见宝宝耳朵里有些分泌物,自然而然就想用牙签或耳挖帮宝宝挖一挖。这个习惯其实很不好,因为很多宝宝还没学会合作,或者是挖耳过程中,不小心有外力撞击(如旁人不小心经过碰了妈妈的手,旁边的物件忽然倒下碰着宝宝或妈妈),万一不小心挖疼痛,宝宝一乱动,就可能导致挖穿鼓膜,出现耳聋。有时,耵聍可能会继发细菌感染外耳道发炎,最后形成脓肿。妈妈应带孩子去医院看五官科,先用药水滴外耳,待耳屎软后由医生在耳镜直视下取出耵聍团块。

2、外耳道。这是宝宝在夏季的常见病。外耳道与其他地方皮肤一样有毛囊,当细菌侵入外耳道毛囊时,就会引起外耳道 。妈妈如果给宝宝挖耳朵时,或者宝宝洗澡、游泳时,细菌可能会乘机而入。

处理方法:宝宝洗澡或游泳后要把外耳道擦干。当宝宝患外耳道时,常常伴有发热,小宝宝容易哭吵,大一些的宝宝会诉说耳痛,会不愿意让大人摸看患侧耳朵,且不愿意向患侧睡觉,怕受压而痛。这时宝宝的外耳道能有单个或多个小肿,破溃后会流脓,妈妈应带宝宝去看五官科医生。

3、耳朵湿疹。很多小宝宝都有患婴儿湿疹的经历,但有个别宝宝除了面颊部、头部有皮肤红斑、丘疹、小水疱、糜烂、结痂等损害,他们的耳朵和耳道等处也有相似的湿疹,有时看上去有一些液体流出来。严重时,宝宝的外耳道和耳朵周围都可能继发细菌感染,更甚者有耳鸣,听力也会受影响。

处理方法:患这种过敏性皮肤疾病的宝宝,往往会因为奇痒、有烧灼感而哭闹、睡不好、吃不香。妈妈应带宝宝及时就诊,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不要让宝宝抓破皮肤而导致感染。

4、化脓性中耳炎。宝宝容易伤风感冒,而他的耳朵通咽部的耳咽管短而宽,呈水平状。化脓性细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很容易通过耳咽管和耳道侵入中耳引起炎症。小宝宝吐奶汁,也容易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洗澡时肮脏的水流入耳道内,也能引起中耳炎。患中耳炎的宝宝有发烧、耳痛、哭闹,不肯吃东西等现象。待脓液积到一定程度穿破耳膜,脓液向外耳道流出,有臭味,听力也会减退。妈妈一定要及早发现,带宝宝进行治疗。如果急性期治疗不彻底,或细菌耐药,此病可反复发作变成慢性中耳炎。

处理方法:A、避免小儿呼吸道经常感染,一旦得病应及时就医。

B、保持宝宝口腔、鼻咽部清洁卫生。

C、给小宝宝喂奶时要抱起喂,防止溢奶后奶汁进入耳咽管,引起中耳炎。

D、给宝宝洗头、洗澡时,千万不要让水流到宝宝耳朵里。

E、妈妈平时要经常检查宝宝的耳道是否有东西堵住,或液体流出,发现了要及时就医。

相信大家看了上文的叙述,对新生儿耳朵流黄水也有一定的认识,希望大街能够记住这些处理方法,以免遇到此类事情时过于慌乱,错失治疗良机,以致后悔莫及。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