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感悟

当前位置:首页 > 职场 > 职场感悟

工作就是为了挣钱吗?

来源:网络

前阵子,知乎有一个问题,叫做“年轻时一味追求高工资会给自己带来什么?这样真的有利吗?”

排名靠前的回答,加起来有几万个赞同,全部是同一个态度:

年轻时一味追求高工资,会带来钱。

这样真的有利吗?有利。

有几个比较专业的回答,来自人力资源专家、高层管理者、咨询顾问,委婉地批判了这种观念,无一例外,都被踩到十名开外。

不止这个问题,在许多问题下面,基本都是这种态度:

别跟我提情怀、目标、成长这些虚的,没钱?免谈。

包括我上周写了篇关于工作和加班的文章,也在后台看到这么几条留言:

工作不就是为了挣钱吗?拿多少钱,做多少工作。不要给我画饼,我只认到手的钱。

我和他们聊了几句,得知:他们从事的岗位不同,收入有高有低,但普遍都有这么几个共识:

1. 劳资双方天然对立,无产阶级和资本家势不两立,老板总是在剥削员工。拿多少钱,就干多少活,否则就是被剥削。

2. 工作是一种谋生手段,现在工作只是为了挣钱。如果挣够了钱,没人愿意工作。

当然,我理解:一方面,房价涨,物价涨,每个人的生活压力都非常大;

另一方面,太多的鸡汤,已经使人们产生了免疫力 —— 大家开始发现,说得好听,但听完不是还得去加班挣钱?生活并没有任何改善嘛。

在这种情况下,极端强调收入的重要性,把工作完全跟收入挂钩,是可以理解的。

但这种观念对不对呢?

我并不提倡。

我们不妨这样思考一下:

如果工作是为了挣钱,那挣够了钱之后呢?

很多抱持这种观念的人,通常都会信奉另一个观念,叫做“财务自由”。

他们的理念是,现在工作是为了挣钱,等到钱挣够了,我就不必工作了。到那时,我就自由啦,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每当遇到这样的人,我都会问他:那等你挣够了钱,你想干什么呢?

回答往往有两种:

一类是创造 —— 比如开基金会、做慈善、开公司、写书……诸如此类。

那这,不还是在工作吗?

而且,工作比较资深的朋友,都知道,打工是最轻松的,为自己工作要累得多,负担也重得多。

这真的是你想要的“自由”吗?

另一类,是消费 —— 比如旅游,买游艇,买别墅,吃了睡睡了吃……

怎么说呢,这种生活,看上去很诱人,但你真的试试就会知道,偶尔玩玩可以,几十年都过着这种生活,其实很无趣。

我身边也不乏 Gap 了一两年的朋友,至少钱是充足的,不用为生计发愁,但他们的状态非常一致:放下工作太久了,会有恐慌感。

这种恐慌感来自哪里呢?

不是生活压力,而是和社会的链接。

本质上,人需要通过跟社会链接,来确认自己的存在和意义。

如何确认?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通过工作,为社会创造价值。

你能为社会创造多少价值,你对自身的认同感和成就感,也就会越强烈。

而这,才是使我们对生活产生愉悦感和满足感的最大因素。

我想说的是什么呢?

工作 - 挣钱 - 财务自由,本质上,就是一个伪概念。

我们的确应该追求自由,但这种自由,不是“不用工作”的自由,而是“减少对外部的依赖性”。

这是什么意思呢?

我身边但凡比较成功的朋友,基本上都不在企业里了,主要有三种去向:

第一,是去做投资人。有做风险投资的,也有做价值投资的。

第二,是去做知识服务。帮企业做培训、顾问,或者写书、讲课、当行业领袖等。

第三,是自己做实业,开公司,扎根垂直行业。

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呢?

简而言之,就是:不用依赖于某个企业、平台,而是自己去创造价值。

前面讲过,人需要通过创造价值,来确认自己在社会里的存在感和意义。问题是,阻止你去创造价值的,是什么?

不是钱,而是你的外部依赖性。

非常简单,如果你紧盯着收入不放的话,很可能的后果,就是发现:自己到了三四十岁,挣了足够的钱,但是却没有公司要了。

这样的人少吗?比比皆是。

我有几位朋友,招人的时候,有个一致的观念:不招大公司出来、35岁以上的员工。

为什么?不是因为他们贵,而是因为他们做的事情,局限在很小的一个模块,没法统筹全局,更没法站在整个公司的角度,去协调不同的部门和团队。

到了那时,你会发现,钱可以买来安逸的生活,可以买来物质,但无法买来成就感和满足感。

你真正缺少的,永远不是钱,而是对这个世界的适应性。

说个令我感触很深的事情。

昨天和一位传统企业的朋友吃饭。这位朋友,刚卸去500强全球副总裁的职位,出来开了一家公司,给企业做管理咨询和培训业务。

我问他,现在单干之后,感觉怎么样?

他说:比以前累多了。以前制定好战略,交给下属去做就行,但现在,凡事都要亲力亲为,收入却还不到以前的一半。

提一下,他卸任前,光年薪就是300万,总资产不知道,但肯定已经“财务自由”了,做点投资什么的也不在话下。

我问他:既然出来之后,收入还没有以前高,那为什么还要跳出来呢?

他说:因为我问了自己三个问题。

第一,我干到多少岁时,会被动退休?

第二,我估计自己能活到多少岁?

第三,当我被动退休后,这几十年里,我想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他说:我仔细想了想,万一哪一天,我年纪大了,企业不要我了,失去了竞争力,赋闲在家里,我能干些什么?是,我不必为生计发愁,遛遛狗,打打牌,也不是不可以,但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他又说:有很多朋友对我说,你可以写书,可以给企业当顾问,可以去讲课……但如果我一直在企业里待下去,我没法更新我的知识,没法接触到世界的变化,我去做这些,怎么竞争得过年轻人?

不知道你有什么感想,但我当时被深深触动了。

这位朋友,阶层比我高得多,资历、经验和资产,更不是我能够相比的,但他每天思考的是什么呢?是“如何才能让自己不被时代抛下”。

这种忧患意识和眼界,说实话,不是一般人能够具备的。

当然,大多数人,也许还在为生计奔波,暂时还达不到这样的层级。

但是,他离退休,起码还有十几年的时间,就已经在谋划退休后的事情。如果我们事到临头,才去思考和规划,是不是太晚了一点?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看待工作呢?

答案很简单:把工作,当成一个试炼场。

我一直所践行的,就是这样的价值观:学习 - 应用 - 反馈内化。

简而言之,我会先做一个规划,再思考:针对这个规划,我需要学习什么东西?需要获取什么知识和经验?

然后,再把我学习到的东西,应用到工作中,去检验它们,获得反馈,不断调整,将其变成自己的能力。

也就是说,在企业里的每一个任务、每一份工作,我都会把它们看作,是为了将来实现“独立创造价值”的练习。

所以,对我来说,什么时候我会选择跳槽呢?

答案是,当我觉得这份工作,不能继续为我提供“试炼”和“探索”的机会时。

这个时候,无论收入多少,前景如何,对我来说,它都是无价值的。

我在这个位置,多坐一天,都只是在消耗自己的潜力和可能性。

说说自己的故事吧。

我刚工作的时候,工资 2700,在广州,还要租房,还要给家里钱 —— 这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无法想象。

但我就这么撑过来了。那几年,不知道向周边的朋友借了多少钱,也不知道多少次,把每天的开销压缩在 10 块钱以内。

最辛苦的时候,6 点起床,买一份白菜和豆腐,下锅炖,中午带去公司吃,晚上回家继续吃。

是我找不到其他的工作吗?当然不是。校招的时候,拿了十来个 Offer,随便哪个都比这份工作高,甚至有些还包吃包住,还有几个名企,都拒了。

现在呢?

当然,还没有实现“财务自由”,但至少,可以有底气离开企业,去探索其他的一些可能性。

借用一位朋友说的话:

就算我们所有的尝试都失败了,至少随便去哪个公司,拿几十万的年薪,都不成问题。既然有这条退路,又还年轻,为什么不多挑战下自己,去尝试各种可能性呢?

我不会告诉你“要加班”,也不会告诉你“要吃苦”,更不会告诉你“要牺牲身体”。

不,这些都太辛苦,我宁愿你永远不要承受。

我想告诉你的,是什么呢?

如果有一天,“收入”跟“成长”出现了矛盾,我希望,你能够不要只考虑前者,而是能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

我希望,你能够去考虑那三个问题。你能去思考:

我现在做的事情,能带给我什么?

万一我被企业抛弃了,我还能做些什么?

毕竟,能够带给人幸福的,永远不是钱。

而是被这个世界所需要的感觉。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