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感悟

当前位置:首页 > 职场 > 职场感悟

千万别把公司当成家!

来源:网络
有父母的地方才是家。

千万不要把公司当作家。

公司与你的最好关系是彼此成就。

文/文馨

01

前段时间,我收到了一个陌生人的付费提问:

他在一家企业,兢兢业业做了9年,突然告知

他的合同不再续签,公司也没有明说辞退,

只是不再分配他紧急而核心的任务,

他整日无所事事。年关惶恐。

这个春节,对于33岁的他来说,山崩地裂。

在交谈中,有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刻。

他懊恼地说,“我早把公司当成了家!

接下来,让我该怎么办?”

我为他这9年的一厢情愿而悲哀。

但可怜人终有可恨之处。

可恨之一,

作为超级元老级员工一点职业规划理念都没有。

可恨之二,

与上级关系一定不好,之前竟未丝毫察觉。

可恨之三,

还在公司继续流浪,煎熬年关,为何不行动?

可恨之四,

9年成长竟未挖掘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他悲伤的说,自己活得很失败,很失败。

殊不知,今天的局面,他得付90%的责任。

痛恨公司吗?懊恼老板吗?悔恨自己吗?

说这些,都没用。

你把公司当成家,公司把你当成了家人了吗?

公司之所以没有明说辞退,是碍于情面,

但更因为9年员工,会是一大笔补偿金。

公司的做法,很聪明,坐等走人。

所以,留好劳动仲裁证据,

比如合同、工资表、考勤表工作职责

及具体的工作内容等等。

更重要的一点,准备找工作吧。

春节后会面临着新一波的面试招聘,

所以梳理自己的技能、经验、人脉、资源,

春节后准备新生,才是王道。

02

可能你会说,我们踏出校门,

走向社会,迈上工作岗位的那一天,

企业铮铮有声地宣誓:公司就是我们的家!

我们要爱家,爱岗敬业,把自己奉献给公司。

你想想如果你是老板,你是不是也希望自己的员工爱公司如家呢?

这是企业文化,这是人间情怀。

关于员工与公司,有人说是合作关系,

员工给公司创造利润,公司给员工提供福利;

有人说,应该是利益关系,

员工给公司工作,公司给员工发薪水;

有人说,应该是共赢关系,

员工给公司创造价值,公司给员工创造未来。

管理大师德鲁克,曾指出:

员工要通过工作,

在职位上发挥所长,建立自己的地位;

而企业要履行社会对个人的承诺——

通过公平的升迁机会,实现社会正义;

他要求从事有意义的严肃工作。

此外,员工对公司最重要的要求还包括:

建立高绩效标准、具备组织

和管理工作的高度能力,

以及能明确表达对于良好工作表现的关注。

所以,单纯的把公司当成家,

未免太情感、太单纯了。

03

前些年,网上曾读到过一篇《公司不是家》

是联想员工写得,凄婉哀怨,感伤却无奈。

里面有这样的句子:

昨天晚上,研究院秘密召开紧急会议。

有20多位“责任经理”参加,

我才清楚了整个裁员过程。

6日启动计划,7日讨论名单,

8日提交名单,9-10日HR审核,

并办理手续,11日面谈。

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今天就是面谈日。

在B座一层的两个小会议室。

进去的人,领导首先肯定他过去的成绩,

然后解释战略裁员的意义,

然后告知支付的补偿金数额,

然后递上所有已经办好的材料,

然后让他在解除劳动关系合同上签字。

平均每个人20分钟。

被裁的员工事先都完全不知情。

在面谈之前,

他们的一切手续公司都已经办完,

等他们被叫到会议室的同时,

邮箱、人力地图、IC卡全部被注销,

当他们知道消息以后,

两个小时之内必须离开公司。

所有这一切,都是在高度保密的过程中进行。

不管你如何为公司卖命,

当公司不需要你的时候,

你曾经做的一切都不再有意义。

员工和公司的关系,就是利益关系,

千万不要把公司当作家。

公司就是公司,公司为我做的这一切,

都是因为我能为公司做贡献,

绝对不是像爸爸妈妈的那种无私奉献的感情。

随后,柳传志给了答复,有理有据,

他说道:

一个企业应该遵循的最根本原则就是发展,

只有发展,

才能做到为股东、为员工、为社会负责;

而从发展的角度出发,

企业就必须上进,

内部就必须引进竞争机制。

员工在联想既要有感到温馨的一面,

更会有奋勇争先而感到压力的另一面,

因此,不能把企业当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

是必然的。

在家里,子女可以有各种缺点,

犯各种错误,

父母最终都是宽容的。

企业则不可能是这样的。

前者触情,后者说理。

相对而言,我更感悟后者。

类似这样的事情,最近一段时间越来越多:

程序员跳楼、万达电商员工被裁等等,

很多时候你什么都没做错,

但因为公司亏损或战略调整,

突然之间你就被裁了。

不要对公司报有过于美好的幻想,

你要努力做到让自己不可或缺。

哪怕被裁,也很容易找到工作。

而公司要往前发展,

尤其在如此残酷的市场环境和惨烈的竞争下

流血在所难免,

为了活下来,就不在乎断腕;

对于个人而言,干好自己的事,

找自己的路,永远不要依赖别人,

包括公司,来设计你的未来。

04

讲个“老鼠与佛塔”的寓言故事。

一只到处游荡的老鼠在佛塔顶上安了家。

佛塔里的生活实在是幸福极了,

它既可以在各层之间随意穿越,

又可以享受到丰富的供品,

甚至还享有别人所无法想象的特权:

那些不为人知的秘笈,它可以随意咀嚼;

人们不敢正视的佛像,

它可以在上面自由闲逛,

兴起之时甚至可以在佛像头上留些排泄物。

每当善男信女烧香叩头的时候,

这只老鼠总是看着那令人陶醉的烟气慢慢升起,

然后猛抽着鼻子,心中暗笑:

“可笑的人类,

膝盖竟然这样柔软,说跪就跪下了!”

有一天,一只饿极了的野猫闯了进来,

一把将老鼠抓住。

“你不能吃我!你应该向我跪拜!

我代表着佛!”

这位“高贵的俘虏”抗议道。

“人们向你跪拜,只是因为你所占的位置,

不是因为你!”野猫讥讽道。

然后,野猫像掰开一个汉堡包那样,

把老鼠撕成了两半。

所以,今天职场上的我们,都必须认清楚这层关系:

公司是员工学习的平台,发展的跳板,

是员工实现理想的舞台,

公司为员工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所以我们应该感谢公司提供给我们的平台,

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好本职工作,

但自己的自身价值,应该自己算好。

05

同样一件事,

换个角度和思维当时就真的完全不一样。

在《精准努力》一书,

最大的特色是,

用金融思维的角度来观察和思考。

一句话概括:“现值/PV=未来的流量/CF÷折现率/R”

来告诉你如何进行自我提升的路径。

在金融领域,

人们往往会这个公式来评估企业价值。

同样公式也可以衡量一个人的职场价值:

一个员工在劳动力市场上是否抢手,

取决于他未来能否稳定地创造出大量现金流。

所以,你自己的现值,

就是你将来可以创造出的现金流÷你的折现率等于的数值。

举个例子,

我们都知道公司赚钱的部门销售部、业务部,

而往外花钱的部门,营销部、公关部等等。

而对应着赚钱的员工有两类,

一是跟利润直接关系:

销售员(卖了多少产品,赚了多少钱);

二是跟成本直接关系的员工,

比如行政后勤员工、财务员工、

技术员工(如何将效率提升,从而成本减少)

当然,营销部员工也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性价比。

比如只花3万搞了一场活动,卖出20套房子。

说这些,是为了让你我更好的审视自我价值,

核定你所在行业的平均成本

和公司内部的成本是多少,

然后提升自身价值,提升自我的核心竞争力。

这是本质。

06

那该如何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呢?

还拿公式来说:

现值(PV)=未来的现金流量(CF)÷折现率(R)

PV的大小,决定着你现在在公司的地位,

是否能获得老板最高的评价。

要想提高PV,或者你增大被除数,

即增大现金流量。

或者,减少除数,即折现率。

一句话,要么你多赚钱,增产增额,

要么你开源节流,创新、改进,降低成本。

所以,今天职场上的我们,

一定要在工作中经常思考一个问题:

为了使现金流量最大化,我现在该如何去做?

做哪些事情?

那些是顶级重要非我不可的?

哪些是可以推后但不影响我的?

哪些工作是能让自己增值,

哪些是浪费时间的。

在相同的工作中,公司哪个人做得最好?

你和他之间,有多大的差距?

行业中间,做同样工作的人,谁做得最好?

你需要提升哪些去拼命追赶别人,

怎样去链接更牛的人?

毕竟跟着更厉害的人物,

比你自己费力摸索要快太多。

所以,你的核心价值,放在公司,

做好两件事:打好基础、做出业绩。

任何时候,任何成长,

都让自己职业规划,有步可依。

深入挖掘这种思维模式,

还可以帮助你深入认清公司的价值链,

在这个价值链中,你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而你的价值,能在公司到达一个什么样职位?

也就是,你的上升路径有怎样的设计,

你的职业生涯发展有怎样的规划?

在向上管理中,

当你与领导谈薪资、谈晋升的时候,

只要你能用数字证明自身价值,

就比较容易让领导认可,

特别你创造的价值远远高出,

公司要么加薪晋升,

要么就有其他的公司来挖你了。

甚至你的家庭幸福指数,

都可以用这个公式来分解。

07

回到今天的主题,家是什么?

家不是房屋,不是彩电,不是冰箱,

不是物质堆砌起来的空间。

家,应该是温暖,应该是爱,

也应该是我们在勇往直前中不可或缺的源动力。

假定一个人的寿命为80岁,

除了睡觉、吃饭、聊天等时间,

那么他有近1/2生命时间都是在工作中度过。

企业是一个人在家庭外度过时间最多的地方,

那么把它比喻成第二个家应该也不为过。

但情怀是情怀,我们应该理智相待,

时时刻刻不忘自己的核心价值、自己的定位。

这两年,说的最多的是心智模式,

每个人都有很大问题,

环境投射,还是自我意识,

这些受原生家庭和生活经历影响的素质,

并不是一时半会能看到并加以改造的,

而这都是影响价值观以及应对问题的能力,

以及内心深处对真实的认识与渴望的因素,

时间越久,越难治!

所以,终其一生,我们很多人就与自己抗争。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