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误区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养生误区

晚期癌痛患者用药误区与事实

来源:网络

目录:

第一章:晚期癌痛的治疗误区与事实

第二章:常吃番茄能抗癌 生番茄有毒

第三章:常服阿司匹林可降低患癌风险

晚期癌痛是很多癌症患者都难以忍受的,很多人在这个时候都不知道该选择何种方法来解决痛苦。那么这个时候到底如何才能让患者更轻松一点呢?下面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晚期癌痛的治疗误区与事实

据统计,我国每天约有上百万人遭受癌痛折磨,其中30%-45%为中度和重度疼痛。癌痛不但限制了患者的活动,减少其食欲。而且影响了患者的睡眠,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特别是强烈的持续性疼痛会使一些患者“生不如死”,实际上疼痛也是许多癌症患者的死亡原因之一,这种病往往让病人无法入睡。人类可忍受饥饿。但却不能忍受不睡觉,长时间的折磨会导致癌症患者“痛”死。

误区一:宁可忍受疼痛而不愿用吗啡,害怕“上瘾”。一段时间的非医疗性用药称为药物滥用,滥用后可形成耐受性和依赖性。

事实:恶性肿瘤患者是为了治疗疼痛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不属于药物滥用后的成瘾。只要用药合理,一般像吗啡等阿片类药物耐受的速度可降至最低。

误区二:使用吗啡毒副作用大。

事实:吗啡针剂只能皮下注射,不可静脉或肌肉注射,因为后两种方法可形成对吗啡的快速耐受,很快出现耐药性。吗啡的剂型不同,用药后起效的时间就不同。针剂最快,一般10-30分钟起效。即释型吗啡半小时内起效,而缓释型吗啡则需几小时才可起效。医生必须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设计用药时间和方式。需要提醒的是,吗啡使用可引起便秘现象,必要时可同时使用泻药。

误区三:杜冷丁用于癌痛效果好,故国内现在还有基层医生习惯用杜冷丁为癌痛患者止痛。

事实:近些年,疼痛研究协会资料表明,哌替啶在恶性肿瘤止痛中没有作用,正确的做法是用吗啡止痛。其主要理由有,它在人体内产生一种名为去甲哌替啶的毒性代谢物,对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有着明显兴奋作用,且在体内代谢缓慢,半衰期长,经常应用会产生药物蓄积。当这种蓄积达到一定的浓度时,就会分别产生震颤、癫痫样惊厥发作等严重神经毒性症状;另一方面,注射哌替啶后,血液中的药物浓度迅速上升,容易引起“飘飘然”的感觉,这是该药易发生危害的主要原因。

最近二十年,许多国家已将哌替啶从治疗癌症疼痛药物中淘汰出局。国内有关专家指出,哌替啶不宜长期应用于慢性癌痛的治疗。

对于各种肿瘤(特别是中晚期癌症)的癌痛,首选止痛药物是吗啡,这是因为吗啡止痛作用强于哌替啶10倍以上。且毒副作用比哌替啶少一半。所以,应打破以往将吗啡“到最后再用”的陈旧观点。

误区四:用药后仍有疼痛,立即换药。

事实:初次用药必须掌握好剂量和用药时间,吗啡形成耐受后必须加大剂量才会达到初次用药的效果,不可轻易认为药物无效,同时必须严格按照医生处方上的时间用药,才可保证血药浓度达到有效浓度。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癌症等恶性肿瘤疼痛的治疗首选三阶梯药物疗法。轻度疼痛可用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如扑热息痛、阿司匹林、消炎痛、去痛片、芬必得等;中度疼痛则在前面药物的基础上加用弱效阿片类药物,如可待因、右丙氧酚等;严重的疼痛则在前一阶梯的基础上加用强效阿片类药物,如吗啡、芬太尼、美沙酮等。所有药物都需在肿瘤科医生指导下使用,只要止痛药选用得当,完全可以达到“让癌痛患者不痛”的目标。

常吃番茄能抗癌 生番茄有毒

番茄可以起到防晒美白的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这也是众多美女喜欢番茄的原因。不过,番茄可不止这一个功效!番茄营养丰富,是一种抗衰老食品,番茄的抗癌效果很好,对女性高发的乳腺癌有预防作用。

番茄红素是防癌的好帮手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学研究指出,番茄对促进人体健康有非常好的功效,它能保护细胞免遭氧化剂侵蚀,可以减缓或阻止乳腺癌、胰腺癌、子宫颈癌等癌变进程。

介绍番茄的抗癌作用时,不能不提到番茄红素。番茄红素(Lycopene)是类胡萝卜素的一种,呈红色,由于最早从番茄中分离制得,故称番茄红素。 番茄红素是抗氧化性最强的类胡萝卜素,类胡萝卜素的抗癌机制主要是抑制癌细胞之磷脂质代谢,而番茄红素调节肿瘤抑制基因,降低肿瘤的发生率,体外实验显示可抑制肿瘤细胞之增殖作用。其清除单线态氧的速率常数是目前常用抗氧化剂维生素E的100倍,是β-胡萝卜素的两倍之多。

美国底特律卡尔马诺斯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将33名前列腺癌患者分为两组,一组连续30天服用番茄红素,另一组不服。

患者接受手术后,医生发现服用了番茄红素的患者癌细胞扩散速度减慢。

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把番茄红素加进含有口腔癌细胞的培养液后,癌细胞便会逐渐死去。

科学家预言如番茄红素之类的抗氧化剂在未来可将人的寿命延长30%—50%。欧美国家对番茄红素的研究一直在持续推进,在蜚声中外的地中海健康饮食中,番茄酱是每餐必备,当地居民的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的发病率明显偏低,番茄红素的作用功不可没。

番茄不要和黄瓜一起吃

由于人体不能合成番茄红素,所以只能通过饮食来摄取。番茄红素主要分布于番茄、西瓜、红色葡萄柚等的果实以及红色棕榈油中,其它蔬菜和水果中的含量很低。其中,番茄红素在番茄中的含量最高,其含量随品种和成熟度的不同而不同,成熟度越高,番茄红素的含量越多。

我们在食用番茄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吃未成熟的番茄。未熟番茄含有大量“蕃茄碱”,多吃了会发生中毒,出现恶心、呕吐及全身疲乏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发生生命危险。

番茄成熟后,这种有害物质就基本上消失了;生吃番茄前应以开水烫洗,以免感染细菌及寄生虫卵;加热烹制时应尽量急火快炒,以免维生素遭到破坏;不要和黄瓜一起吃,黄瓜中含有多量维生素C分解酶,易使番茄中的维生素C遭到破坏;不要在空腹时吃番茄,空腹时胃酸分泌多,番茄含有大量的果胶质、柿胶酚及可溶性收敛剂等成分,易与胃酸结合成难溶解的块状结石,堆住胃的幽门出口处,使胃内压力升高,造成胃不适、胃胀痛。

常服阿司匹林可降低患癌风险

英国研究人员3项新研究显示,每日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有助预防癌症,降低癌症死亡率,甚至可能治疗癌症。

牛津大学彼得·罗斯韦尔和同事的3项研究显示,阿司匹林与降低罹患某些癌症风险存在关联,尤其是肠癌。

研究人员分析涉及7.7万余名患者的51项研究数据后发现,阿司匹林的防癌效果可在3至5年内显现。每日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即75毫克至300毫克,3年后可降低患癌几率大约四分之一。服用阿司匹林的研究对象中,平均每年每千人报告9例癌症,服用安慰剂的对照组年发病率是12%。。

研究人员发现,日常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5年,降低癌症死亡率15%;日常服用剂量超过300毫克,见效更快。如果服用时间超过5年,癌症死亡率降低37%。

低剂量阿司匹林尤其可降低肠癌细胞的转移几率40%至50%。从绝对数字来看,这意味着每5名癌症患者中,阿司匹林辅助治疗可防止1例癌细胞转移。

“英国癌症研究”首席医生彼得·乔纳森说,人们考虑服用阿司匹林之前最好先与医生商量。

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诞生于1899年3月6日。用于治感冒、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风湿病,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肺梗塞、脑血栓形成。

结语:对于晚期的癌症患者,能够尽量减少他们的疼痛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如果不合理的解决的话,甚至就能把人活活痛死。(文章原载于《医药星期三》,刊号:2011.09.21,作者:王小衡,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若悠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