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误区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养生误区

身在病中不自知 “脑卒中”的8大误区

来源:网络

目录:

第一章:“脑卒中”的8大误区

第二章:年轻人陷高血压3误区

第三章:痛风患者 饮食误区知多少

脑卒中也就是大家口中的中风。如果你还是认为中风只会发生在老年人身上的话那你就大错特错了。青年人发生中风的几率也在慢慢的增大,那么中风的征兆有哪些呢?

“脑卒中”的8大误区

症轻时不在乎,身在病中不知病

有些人对相关的医学知识不以为然,特别是自以为身体素质较好的中青年人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恢复后,饮食百无禁忌,烟照抽、酒照喝,也不坚持正规的治疗。他们对脑卒中的危害缺少了解。不清楚“小病闹,大病到”的道理,这是十分危险的。

轻信“中风预报”

某些商家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热衷于搞伪科学,在街头、公园、商场、社区,弄个“仪器”就给人测出不少毛病,如高血脂、微循环障碍甚至“中风危险”等,接着就热情推荐他们的“特效药、保健品”。有些人特别容易上当,其结果是花钱添堵、添病,还延误疾病的及时诊治。能够引起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有很多,不能只依其中的某一个因素来判断脑卒中危险性的程度。而仅凭血液流变学检验结果判断是否将患脑卒中是不可靠的,观测手指的微循环就更无科学依据了。

偏信虚假广告.迷信高价药物

有的病人和家属根本不了解广告宣传和高价药物的作用和疗效,盲目听信,自行选购所谓“疗效达90%以上”的药物,或误认为价钱贵的药品疗效也高。实际上,目前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疗效很难做出客观的评价,尤其是脑功能本身具有代偿功能,也就是说有自然恢复的情况。因此,应由医生针对病情进行适宜的治疗。

脑卒中肯定遗传

有人以为脑卒中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父母患脑卒中,自己也就惴惴不安。其实,脑卒中是一种多基因遗传性疾病,其遗传度只有40%左右。由动脉硬化、高血压引起的脑卒中才与遗传因素有关,后天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等才是发病与否的关键,因此,脑卒中病人的子女不必为此而忧心忡忡,但应加强自我保健,并定期体检。

一旦发生脑卒中就难以康复

近年来,治疗脑卒中的新药及新疗法不断涌现,脑卒中的治愈率显着提高,使脑卒中后生存5年以上者达62%,生存6—10年者达20%,11—15年者达15%,16~20年者达3%,平均寿命已达60岁。肢体偏瘫的恢复也有提高,许多病人的后遗症轻微,甚至不留后遗症,生活可以自理,有些还能恢复正常工作。脑卒中后能否康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救治时间。如果病人在发病后6小时内能将其送往医院,并得到正确的诊治,致残率可以大大降低。另外,还取决于病后的功能锻炼,即康复治疗。因此.只要坚持治疗和加强锻炼,一般都会得到进一步的恢复,1/3的病人可以恢复到病前的正常水平。

每年春秋季定期输液

当前由于医疗过度市场化,个别医疗机构诱导病人“过度检查”、“过度治疗”,再加上许多病人认为自己血液黏稠,在春秋季节易形成血栓,而定期输液可“活血化瘀”,使不少人每年春秋季都到医院输液治疗,这样做是有害而无益的。心脑动脉毕竟不像抽油烟机,每半年清洗一次就行了,血栓的形成是随时都可能发生的,预防的最佳办法是每天适量饮水和口服药物。

当病人急性发病时,应及时就医,积极静脉输液用药,就像发生火灾时必须迅速灭火一样。而为防病定期去输液则是不可取的,就像为预防火灾每年请消防队、救火车到家里来两次一样,这显然是错误的。用药的原则是:能口服就不注射,能皮下、肌肉注射就不静脉注射。

不重视非药物治疗

有些人坚持常年服药,却不注意心理、饮食、运动等非药物治疗,使药物的疗效将大打折扣。只有两者结合才能取得协同作用,既可增强疗效,义可减少用药量。重要的是,非药物疗法对多种疾病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有句古话说得好: “医生不治之病,快乐、节食、运动。”

不坚持正规药物治疗

多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用药,不少病人由于种种原因而自行换药、减药、甚至停药,这往往会造成严重后果。有人嫌药太贵而中断治疗,一旦病重住院,费用则高达成千上万,实际上,平时花些钱使用些必用药,细水长流地防治疾病才是最经济的。有些人担心药物的毒副作用而不敢用药,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但因噎废食而不用药,那七分好的作用也就得不到了。“治病如打仗,用药如用兵”,防治心脑血管病需要打持久战,医患之间完全可以充分沟通,制定出针对性强的用药方案,以最小的代价来换取七分、八分、几分甚至十分的最佳疗效。

年轻人陷高血压3误区

青春不代表健康,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如今已成为高血压门诊的“常客”,而更多靓仔靓女或许还身患高血压不自知。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冯颖青表示,现在每天都能见到年轻的高血压病人。这些人中60%有高血压的家族遗传史,还有不少人存在运动少、熬夜、饮食随便等不良生活习惯。而这部分出现症状的年轻人,都没把高血压放在眼里。

误区1 有遗传史未必早发病

从上大学开始,小秦就知道自己遗传了父亲的高血压。不过,他从来没把它当回事。“不就是血压高点吗?我爸年轻时身体好好的,到了六七十岁才吃药。”抱着这样的想法,工作将近10年了,就算每年体检都检出高血压,他都始终坚持不做治疗。

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冯颖青表示,有高血压家族史的年轻人常认为,父母有高血压,可他们到老了才发病,足以证明高血压对年轻人没有危害。有些人更觉得,即使有遗传倾向,也未必会发病,不用那么担心。然而,和普通人相比,有家族遗传史的人发病率确实要高出很多。“目前高血压年轻化趋势愈演愈烈,其中60%的患者就有家族遗传史。”这和以前是不能比的。上一辈的人生活相对简单,压力小,血脂血糖高的也不多,引起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相对要低得多,即使有家族遗传史,可能也会在中老年发病。从现有的情况来看,作为一个出生在高血压家庭的孩子,对高血压的防治决不能不重视,最好从小预防、长期坚持,否则高血压就会提早登门拜访。

误区2 应该有头痛头晕的症状

28岁的袁先生经常熬夜“爬格子”。他这几天一度出现视力模糊,开始以为是视疲劳,直到几天后仍然有这种症状,有时还感觉胸闷、心慌,才想着去医院看看眼睛和心脏。可让他意外的是,眼睛检查后没问题,却诊断出了高血压。袁先生很疑惑:“血压高不是头痛头晕吗?怎么视力模糊也是高血压?”

冯颖青表示,头痛头晕、心慌胸闷是比较典型的高血压症状,此外,有些人一到下午就头痛,像被施了紧箍咒一样,没有精神,还呕吐,有些人头发胀,突然眼朦,看东西模糊不清,有些人脖子僵硬痛,整个硬得像块板,都可能是高血压的早期表现。然而,有症状毕竟是少数,大部分高血压都是无声无息的。“70%-80%的患者没有不舒服,就是量血压高一点。有些人完全不知道自己高血压,等到中风被送到医院才发现。”

所以,单从症状来判断高血压,很容易造成漏诊误诊和病情延误。最好的办法是定期量血压,有问题及时看医生。切忌发现血压高也不重视,虽然没有症状,但血管的损害每天都在发生,伴有生活方式不良的人血管损害更厉害,长此以往,中风、肾功能不全、心衰、心梗等并发症都会随之而来,这才是高血压最可怕的地方。

误区3 单凭饮食运动也能控制

38岁那年,吴先生诊断出了高血压。医生认为他应该服药,但吴先生不愿意过早被药物纠缠。为了控制血压,他采取了饮食运动调节的方法:少吃盐,多运动,结果体重减了好几斤,身体状态也似乎更好。然而半年后的一天,他突然剧烈头痛,送到医院做CT发现脑出血,幸好救治及时。从那以后,吴先生再不敢不吃降压药了。

冯颖青说,查出高血压未必要吃药,有些人属于一级高血压(140-159/90-99/140-150毫米汞柱),通常是先做2-3个月的饮食运动调节,包括少吃盐、多运动、生活规律不熬夜、减轻压力等,再来复查评估血压(最好做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如果血压正常了,可以不用吃药,继续调节,但要是不正常,再调节也不能逆转,那就必须吃药了。对二级(160-179/100-109毫米汞柱)以上的高血压一般都要给药,否则血管损害更严重,随时都可能出意外。“中风患者里超80%有高血压病史,用药比不用药中风的概率减少40%。”不及时用药也会耽误治疗,病情越发展越难以控制。即使有些人暂时通过生活方式调节使血压恢复正常了,也必须长期监测血压,因为人是有惰性的,一旦不监测了,饮食运动也就乱七八糟了,血压水平也随之升高。

高血压年轻患者要注意两大变化

1、若某段时间要冲击考试或完成重要的工作任务,常常会熬夜、休息不好、失眠等,要警惕血压升高,可能需要加药。

2、周一往往开会多,挨批也多,焦虑之下血压也可能升高。最好在办公室放一台血压计随时测量,血压一高可临时加用某些短效降压药物。

痛风患者 饮食误区知多少

得了痛风,患者自然希望通过积极控制饮食,减少嘌呤摄入来控制痛风发作。但是如果步入误区,控制不当,不但错失美味,也于己无利。那么如何吃才是正确的呢?

误区一:最好多吃粗粮

粗粮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降低血脂、减肥、减轻胰岛素抵抗等。多数痛风患者伴有代谢综合征。食用膳食纤维可改善代谢综合征,进而改善痛风患者的整体代谢情况。但是,谷物糙皮中嘌呤含量相对较多,过多食入会引起血尿酸升高。

建议:主食以细粮为主,可选择性地摄入嘌呤含量低的粗粮,如小米和玉米等。单纯的痛风患者,粗粮摄入量每人每天50克;伴有代谢综合征的痛风患者,粗粮摄入量可适当多些;对粗粮非常敏感的痛风患者,则要少吃或不吃。

误区二:多吃豆制品有利于预防和控制痛风

豆制品富含优质蛋白质、钙和大量植物营养素,比起肉类含较高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这些显着的优点有助于改善代谢综合征,减轻炎症反应,预防和控制痛风发作。国外研究发现,吃豆制品对痛风患者有保护作用。但美中不足的是,与粗粮一样,豆制品为中等嘌呤含量食物,食用过多同样会升高尿酸。

建议:痛风患者选择豆类及豆制品的顺序是:豆腐→豆干→豆浆→整粒豆,摄入量也应按顺序逐渐减少直至不吃。对豆制品非常敏感的痛风患者来说,则要少吃或不吃。

误区三:不可以喝茶

茶叶中含有茶叶碱,其代谢产物不会在关节处沉积,也不会形成痛风石。茶叶是弱碱性的,适量饮用有助于碱化尿液、促进尿酸排泄。

建议:痛风患者可适量饮茶,但不要过量和饮浓茶,特别是不宜在痛风发作时饮用。

误区四:痛风缓解期也应严格限制嘌呤含量高的食物

过于严格控制嘌呤,容易引起“二次痛风”。“二次痛风”是指当过于严格控制嘌呤时,造成体内尿酸急剧下降,使得A关节壁上的尿酸盐大量被释放到血液中,随血液涌入关节B中,引发又一次痛风发作。这可能也是有的痛风患者再次痛风发作时,其尿酸水平并不高的原因。还有,痛风患者在痛风发作时,会严格控制饮食,不但嘌呤摄入明显减少,蛋白质摄入也不足。如果缓解期仍严格限制嘌呤摄入,则使患者长期处于蛋白质摄入不足的状况下,有可能造成营养不良。

建议:在痛风缓解期可以少量摄入含嘌呤较高的食物。

误区五:荤菜含嘌呤高,痛风患者最好吃素食

荤菜是人体蛋白质的主要来源,荤菜摄入过少,会导致蛋白质营养不良和机体抵抗力下降。纠正长期以来形成的嘌呤代谢紊乱,非几日素食所能改变。临床观察发现,尿酸正常的痛风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高于尿酸偏高的痛风患者,这可能就是“矫枉过正”的结果。

建议:摄入蛋白质要符合三个原则:①均衡搭配原则,即动植物食物、多种食物搭配;②不过多原则,蛋白质摄入推荐量应占总能量的11%~15%;③不过少原则,即使痛风发作期也要保证每日最低蛋白质需要量的供给。

误区六:一律禁食海产品

海产品包括动物性海产品和植物性海产品。海产品是否适合痛风患者食用,主要决定于嘌呤含量。如同样是动物性海产品的海蜇和海参,其嘌呤含量分别只有9.3毫克/100克和4.2毫克/100克,比青菜还要低。所以,这些嘌呤含量低的海产品痛风患者完全可以吃。还有,海藻属于较低嘌呤食物,且为优质碱性食物,痛风患者适当食用对改善心脑血管疾病也有好处。

建议:海产品不应一律禁食,可选择食用嘌呤含量低的海产品。

结语:高血压是中风的一大危险因素,所以大家要小心,一旦出现高血压的情况就要注意控制血压了,平时饮食还要注意清淡。(文章原载于《中外健康文摘》《益寿宝典》,刊期:2012.06,2012.05,作者:刘玄重,宋导,刘景芳,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若悠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