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误区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养生误区

马桶这样使用竟会小病不断

来源:网络

现在很多人面对公共马桶都是“望桶兴叹”,看着马桶圈上的脚印或者是马桶圈上一层又一层的纸觉得特别迷茫,因为关于马桶使用情况的争议声音越来越大了,而且马桶传染疾病的说法越来越多,所以有的人上厕所干脆脚一蹬蹲在了马桶上,也有的人只有在马桶圈上垫一层纸才能安心使用,那么马桶到底会不会传染病呢?

很多关于马桶争议的声音会说,马桶会传染性病,或者是会传染很多其他的疾病,其实,马桶传染性病的几率是非常小的,但是马桶会传染其他的疾病。

不正确使用马桶的危险性

很多专家针对于马桶可以传播性病的这个说法提出了很多反对意见,并且指出了通过马桶最容易传染的一种疾病,就是一些皮肤癣和浅表真菌等皮肤病,以及淋病、梅毒等性病,这些都是有可能通过共用马桶而传染的。

马桶的使用不当,很可能会患上梅毒、淋病以及尖锐湿疣,但是非淋菌性尿道炎和生殖器疱疹等疾病一般是不会经过马桶来传播感染的。

专家指出,公共马桶不排除会传播阴道炎等妇科疾病,比如各种各样的细菌、白色念珠菌会引起阴道炎,但是这种染病的几率一般不会太高。

马桶还会造成皮肤污染,因为如果让我们的皮肤直接和马桶圈接触的话,容易造成交叉感染,会很大几率的感染体癣、股癣等真菌性皮肤病,这种情况不仅会在公共场所上发生,在家庭当中也是有可能发生的,原理就好像是穿了别人穿过的鞋子,患上脚气一样。

马桶怎样传播疾病

身体接触马桶圈或沾上飞溅物

马桶上面存在着很多我们肉眼没有办法看见的微生物,包括了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比如痢疾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淋球菌等等,感染上这些微生物很容易引起皮肤病和肝病等传染病,严重时可以危及生命。

在公共场所使用共用马桶的时候,那么无论是用身体直接接触马桶圈,还是沾上飞溅物,都是有可能感染致病微生物的,而且前者的机会更大。

尤其是在人流比较密集的场所,或者是有足够多的致病微生物数量,又或是这个马桶之前被患有皮肤病的人使用过,都有可能会感染,特别是在马桶圈上留下了血性、脓性或者是粘液样分泌物的马桶。

小编在此给大家举一个实例:广东的林小姐之前到门诊上看病的时候被医生告知自己患上了淋病,但是林小姐很吃惊,自己从来都没有过能沾染淋病的行为,怎么会患上淋病呢?

在仔细的回忆下林小姐才想起来,某一天自己在火车站的时候使用公共马桶的时候由于冲厕时候水压太强,导致混有排泄物的液体飞溅到自己的身体上,而当时林小姐走的很急,只是用水冲一下就走了,而林小姐却因此染病。

这个例子也在提醒着我们,上厕所之后最好先盖上盖子再冲水洗手。

如何正确使用马桶

1.养成上厕所之后洗手的习惯

很多微生物都会通过手传染到我们身体的其他部位,而且我们的手更容易接触微生物,如果我们的双手接触了不洁微生物再去拿纸巾的话,这种情况也会造成感染,而且打开马桶盖的时候也是需要我们的手去打开,所以上完厕所以后我们一定要洗手。

2.正确使用马桶

如果是有蹲便的厕所,尽量使用蹲便,不要坐厕。如果条件允许,我们在使用宾馆或者是酒店的马桶之前,可以先烧一盆开水泼在马桶圈上消消毒,在家给马桶消毒的时候也可以使用这种方法。

如果是实在要使用公共马桶的话,我们最好用纸巾先将马桶圈擦干净,而且如厕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防止马桶内的液体飞溅。

如果是家用马桶,一定要定期消毒,每隔两三天就要用消毒液刷洗一次。

3.盖上盖子再冲水

根据林小姐的那个例子来看,上完厕所先盖上盖子再冲水是很有必要的,避免水雾飞溅造成污染和感染,而且家用马桶最好要远离牙刷、毛巾、隐形眼镜等个人用品,个人用品最好摆放在卫生间的柜子里面。

4.家用马桶有脏污要及时清洗

马桶很容易沾染尿渍和粪便等污物,冲水以后如果发现有残留的污渍,一定要及时用马桶刷清除干净,否则很容易形成黄斑污渍,而且也会滋生霉菌和细菌。

除了管道口附近,马桶的内缘出水口处还有底座外侧都是藏污纳垢的地方,清洗的时候我们应该先把马桶圈掀起来,并且用清水喷淋内部,数分钟之后,再用马桶刷彻底刷洗一遍。

结语:马桶的使用是非常有讲究的,我们平时使用马桶一定要注意卫生,并且在上完厕所以后注意仔细洗手,千万不能把洗手这一步给忽略掉,在用完马桶冲水的时候一定要盖上盖子再冲水,而且及时清洗马桶,不要让马桶上留渍,正确使用马桶,把马桶的危险降到最低。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