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误区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养生误区

致癌物质有哪些 女人为除臭味做这事易致癌

来源:网络

今年夏季已过,但是外出旅游以及户外活动的人,仍免不了出汗。一些人腋下出汗,常常习惯于用“神器”摸一摸,除掉难闻的汗味。不过,小编提醒,再用止汗剂或是除臭剂需警惕了,小心致癌。那么,致癌物质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瑞士日内瓦大学科学家一项最新研究表明,经常使用含有铝盐的止汗剂,罹患乳腺癌的风险更大。

研究称,止汗产品中含铝化合物,能够暂时阻塞住汗腺。但是同时也会导致乳腺增生,产生类似于雌激素一样的作用。

尽管也有一些止汗剂或除臭剂只是为了掩盖异味,并不含有铝盐等化合物,但是大部分止汗剂都含有这一物质。

铝盐是一类盐的总称,一般来说呈白色或无色晶体,易溶于水。铝盐代表包括三氯化铝、硫酸铝以及明矾。

其实,早前研究否认了止汗剂与患癌两者之间的联系,制造商也坚称这类产品是完全安全的。

不过,此次研究学者指出,长期接触氯化铝或三氯化铝能够导致乳腺癌,而这一肿瘤还可能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

这一研究的联合作者André-pascal Sappino通过观察单独的人类乳腺细胞,随后将该细胞复制到小白鼠身上做研究发现,长期接触铝盐会导致肿瘤的产生,甚至会转移或是扩散(到身体其它部位)。

“把铝盐注射到小白鼠身上,结果导致小白鼠患有‘严重恶性肿瘤’。”他表示,(这一结果)让人们想起了早前人们对潜在致癌物石棉的担忧。

“石棉非常便宜,有着非常吸引人的工业潜力。而且花费了50年时间才最终禁止它。我希望我们不用花费这么长的时间来禁止铝盐的使用。”他说道。

止汗剂是用来保持干爽的一种个人护理产品,一般用于人体腋下等易出汗的部分。止汗剂有两重功能:减少流到皮肤表面的汗量,并抑制引起体味的细菌繁殖。

止汗剂的止汗功能源自其抑汗活性成分 -这种活性成分多为铝盐,或锆盐。铝盐类成分在接触皮肤表面后,会溶解于皮肤表面汗液或水分,或类似于铝盐吸收了水分,从而变成啫喱状。这个过程大大减少了分泌到皮肤表面,以水的形式存在的汗液流量。

现在市面上的止汗剂通常有喷雾、走珠和凝膏等三种类型。

肿瘤学家萨皮诺教授指出,虽然目前没有明确的结论表明,两者之间存在正式的联系(含铝盐止汗剂或除臭剂能引发肿瘤),但是他建议女性,甚至男性都要尽量避免使用含有铝盐的止汗剂或除臭剂。

对此,来自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的莎莉·诺顿博士早前曾告诉《每日邮报》称,该项研究迄今为止尚未定论。她说:“如果风险是非常高的,我们现在早应该知道这一问题,所以我们不应该过于恐慌。”

她指出,我们本身、居家以及更广泛的生活环境中使用的化学物质不断增加,对人们肯定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应该尝试着尽可能减少化学物质的使用。

提醒 汗臭应少吃味重的食物

人体出汗很正常,出汗多少与遗传、体质和性别等个体差异有关。一些人阳气旺盛,汗量多,而胳肢窝又是隐蔽、毛发较多的地方,细菌容易滋生导致皮脂分解从而产生异味。

对于汗味重的人,应该少吃味道重的食物,如葱、蒜、韭菜、羊肉等,会令血液温度高升,体味也更大,应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身边的致癌物还有哪些

1、自来水

有研究人员发现,自来水加入的杀菌剂——漂白粉,会释放出活性氯。如果长期饮用带活性氯的自来水,就有可能诱发膀胱癌和直肠癌,致癌因素并不是漂白粉本身,而是它与水中的污染物起化学作用而产生的一些氯的副产品。三卤甲烷是净水场中用于消毒灭菌的氯,与食物的渣滓和浮游生物等有机物相互反应的产物。随着水质的恶化,自来水中氯的投放量也与日俱增,是它扮演了制造致癌物的主要角色。

另外,在你身旁饮水机正是另外一个致癌源。研究已经证实,反复烧开的水中会产生致癌物亚硝酸盐。而公用的饮水机很少会有人专门将加热开关关掉。每天都喝这种状态的水,给身体造成了隐患。应该养成随身关饮水机的习惯。

漂亮艳丽的陶瓷水杯往往是在烧造当中加入了很多重金属,而这些潜伏在口杯中的重金属就成为了离我们最近的致癌物。专家建议,最好选择搪瓷杯作为日常水杯,以免带来“杯具”。同时注意,某些质量不高的一次性纸杯中上的油墨等物质也有致癌作用。

2、衣服

我们的衣柜里总是少不了弹力紧身衣、尼龙裤、尼龙袜,尼龙聚酯类合成纤维织物,然而这些物质经人体加温后,可释放出微量的“塑料单体”。在加工时加入的松软剂、气溶胶及抗静电剂都对人体有潜在的危害。衣服消毒液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就是自来水都用到它来消毒,所以是安全无毒的。

但是无毒不等于可以经常用,这个对皮肤有刺激作用,主要是脱脂,导致皮肤粗糙。而且这个成分对很多面料比如羊毛、蚕丝、兔毛、尼龙等都有严重损伤作用。干洗店洗衣服确实省事又干净,而且能保护衣服。不过服装干洗剂、除渍剂含有过氧乙烯,对人的肝脏和骨髓的造血功能均有损害。

3、指甲油

近年来,街头的美甲店越来越多,对美丽的热衷让很多人忽视了指甲油散发出的刺鼻气味。实际上,这种气味的元凶就是我们常挂在嘴边、避之唯恐不及的甲醛。

接触时间长了,会造成眼睛、鼻子、咽喉发炎,咳嗽、哮喘发作,呼吸急促、恶心、呕吐、皮疹、鼻出血、头痛和头晕等。长期高频率使用含甲醛的物质,会有潜在致癌危险。

4、马桶

坐式马桶替代了蹲坑,不过有专家提醒,坐马桶时,身体和有毒物质之间形成了一个封闭空间,时间长了,这些毒气会进入人体内,严重的会引发痔疮、肛门炎、慢性阴道炎,甚至宫颈癌等妇科肿瘤。下水道反味、马桶反味等各种臭味聚集在卫生间中,有洁癖的家庭主妇会忍不住时常喷点空气清新剂或香水,掩盖难闻的气味,殊不知,这些气味可能成为致癌的一个危险因素。

5、湿巾中

不管是普通湿纸巾还是婴儿湿巾中,都含有一种常见原料丙二醇,它是一种容易渗透到皮肤中的石油化工溶剂,对身体的危害不容忽视。

它会堆积于心脏、肝脏和肾脏中,导致它们畸变和损伤,还会削弱免疫系统。此外,它还会损伤细胞膜,造成皮疹、皮肤干燥、接触性皮炎和皮肤表面损伤。

6、洗涤用品

洗涤剂中的化学成分对头发及人体的其他器官也有不同程度的侵害。残留在碗、盘子上的洗涤剂对家人的健康更是个威胁。另外,也许你还习惯把各种不同的清洁剂混在一起用,以加强去污效果。可是,家用清洗剂有的呈酸性,有的呈碱性,混合时可能会发生化学反应,如用洁厕剂除垢时可能产生刺激性的氨气或氨水,当氨水与具有漂白功效的清洁剂混合时容易产生有毒的氯氨气体,过量吸入后将导致肺部严重发炎及肺积水。

7、地辐射

放射性致癌物中其一是地辐射,这是处于高压状态下的地下水发射出的一种能量,尤其是在地下水的交叉处,地辐射的强度会得到叠加而猛增,形成很强的辐射能,引起人体细胞的突变而致癌;其二是建筑物中的放射性物质,如氡气等,一般家庭建筑材料中都不同程度地含有一些放射性物质,特别是新建住房,放射性的危险更大,这些放射性物质容易引起癌症。

由此,谁都不想招惹癌症疾病,如果你想活的更健康,就要提早防范生活中的致癌物,避免疾病侵害。

8、漱口水

漱口水能帮助清洁牙齿和口腔,带来清新口气。但其中一种必不可少的原料——酒精,却可能使身体更容易受到致癌物质的伤害。澳大利亚国家癌症研究所2009年公布的研究报告表明,漱口水的酒精含量为25%或者更高,它与口腔、舌头和咽喉的癌变相关。

9、面包

面包松软可口,在很多人看来是顿健康早餐。但你知道吗,面包除了含小麦、牛奶和糖以外,还有一种名叫丙酸钙(E282)的防腐剂。

这种防腐剂在20多年前被悄悄引入面包中,它是种无色、无味的白色粉末,人们无法通过外观、气味和味道分辨出来。它对人体的危害是一点点慢慢积累起来的,研究证明,它与上肠道失调和偏头痛有关,还会导致孩子学习困难和持续性疲劳。

10、牙膏

市面上的牙膏或多或少都含有氟化物,它能起到预防蛀牙的功效。但氟化物也是一种潜在的“毒药”,即使只摄入极小的量,也会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甚至引起中毒,且毒性可以日渐累积。

一定要正确使用含氟牙膏,成人每天别超过3、4毫克,7岁到15岁儿童别超过1.9毫克到2.1毫克,3岁以下的孩子刷牙时容易误吞牙膏,建议暂时不要使用含氟牙膏。

男人坏习惯易招来癌症

1.过度吸烟

吸烟者比不吸烟者患癌危险要高7—11倍。肺癌、喉癌、食管癌等超过三成以上的癌症发生与吸烟密切相关。

2.锻炼过少

专家组认为,久坐的生活方式会增加患某些癌症的危险性。研究表明,进行有规律的、持续的身体活动,能预防某些部位的癌症,如结肠癌等。

3.过量饮酒

无论是含有酒精的饮料,还是啤酒、葡萄酒和烈酒,随着摄入量的增加,患口腔癌、咽癌和喉癌的危险显着升高。如果一定要喝,男性每天应不超2份。

4.摄糖过量

含糖饮料提供了能量,却极易让人不知不觉就喝多了,导致肥胖。

5.少吃蔬果

水果和蔬菜可能降低咽癌、喉癌、食道癌等多种癌症的发生几率。每日应至少吃5份(至少400克)不同种类的蔬菜和水果,最好包括红、绿、黄、紫等不同颜色。

6.嗜吃红肉

红肉含量过高的膳食可能导致胰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多发。每周摄入量应少于500克,同时尽可能少吃加工的肉类制品。

7.超量实盐

食盐和盐腌食物将增加胃癌的发生率。每日盐的摄入总量应低于6克。

结语:上述内容就是对潜伏在我们身边但是有可能致癌的一些物品的详细介绍了,大家看完之后是不是觉得很诧异呢?有很多的东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到,不可能完全杜绝它带给我们的一些安全隐患,但是我们可以想办法将这些风险降到最低!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