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饮食

当前位置:首页 > 饮食 > 健康饮食

吃药千万别犯这些小错误!

来源:网络

吃药千万别犯这些小错误!

错误一:吃药跟着广告走

老年人非常容易被广告忽悠,也容易听信别人的介绍,把购买药品、保健食品、保健器械当作身体的灵丹妙药。我有位邻居患白内障,在一份广告中看到由某制药厂生产的纯中药制剂,能够有效逆转白内障,就按图索骥邮购了几千元的所谓“妙药”,结果两个疗程下来,没有一点效果。后来,医生告诉他,这种“药”根本没有药品批准文号。另一位邻居,迷信经销商的宣传,天天去某家医疗器械免费体验厅体验,听信能治百病的宣传,买回昂贵的温热理疗床和一大堆治疗高血压的保健品,停用了降压药,结果导致血压骤升,引发脑卒中。

错误二:稍有不适就用药

有时候身体不适,并不需要药物治疗,因为这些不适是年龄增长引起的器官、组织退行性改变,一般是不可逆的,服用药物非但起不到效果,反而容易导致药物不良反应。所以,老年人不要因为身体稍有不适就立即服药,即使要服药,也要去医院诊治。

错误三:新药贵药即好药

很多老年人认为,药价越贵疗效越好。实际上,药价贵贱与疗效好坏没有必然联系。药价的贵贱,不是根据药物对某一疾病的疗效而定,而是根据其原料成本、工艺过程、销售环节等因素决定的。因此,如果用老药没有禁忌症或者不良反应,那就可以选择便宜的老药。实际上,一些价格较贵的新药面市不久,医生还缺少临床经验,药师缺乏用药经验,所以病人不能一味依靠新药治疗。

错误四:吃药凭自己经验

或许“久病成良医”,或许积累了一些用药常识,很多老年人认为服药只要根据自己不适感觉或者医学理论上的“指点”,就可以自己到药店配药。有人甚至到医院向医生点名开药。其实,这种做法不妥。对于感冒之类的常见病,自我药疗未尝不可,但自己充任医生,任何病都凭经验服药,弄不好会延误病情。因此,最好经过医生诊断,对症下药。

错误五:多种药物一起吃

张大妈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骨质疏松多种病,每天需要服用20多种药。这么多的药,有的需要饭前服,有的则需要饭后服。张大妈面对这么多的药,为了服用方便,更重要的是不漏服,每次把需要服用的药物装在药盒里,在饭后一起服下。其实,张大妈这样的服药方法会造成不良后果。因为药品混用时,一种药品可能会对抗另一种药品的功效。因此,有些药物需要隔开一段时间服用。另外,有的药物必须在规定时间服用,如果不按照规定,药品起不到应有的治疗效果。

错误六:多家药房去买药

有老人感到挂号麻烦,就去药房买药,还有人喜欢到不同的药房买药,或选择品种或比较价格。但是,买药尤其是买多种药时,最好固定到一家药房。这样药师能够注意到你所购买的药物之间是否可能产生副作用。如果去多家药房买药,药师可能因为没看到要买的全部药物清单,就忽视了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错误七:体检之前不用药

有些老人为了让体检能够真实反映身体健康状况,在体检前就停止服用必须每天服用的药品。有个王老伯患有高血压病,在体检那天和前一天都没有服用降压药,到了体检结束时分,他感到天旋地转。好在一旁医生紧急救助,叫来120急救车送往医院,让脑溢血的王老伯保住了性命。因此,必须每天服用的药品,没有医生的嘱咐,不能随意停止服用。

错误八:不按要求去服药

老年人有时有惧怕服药的心理,认为用药剂量或品种多有害健康,就自作主张减少药品剂量或者品种,也有老人根据身体状况时停时服。实际上,服药有个依从性问题。有的药品不能随意减少剂量或者随意停服,否则会降低疗效或者使病情反弹。老人减少药品剂量或者停止服药,应该事先听取医生的意见。

错误九:喝酒之后用药物

旧事新提仍有意义。1977年12月,幽默大师卓别林在参加一个盛大酒会后长眠不醒了。“凶手”是谁?经检测,方知是酒和安眠药。有读者疑问:酒和安眠药能致人死亡?还真是。尽管酒和药是“亲家”,农民也会酒泡中药活血祛风,而且繁体字“醫”字都离不开酒,但是很多药却同酒不太“和睦”,有的还大唱反调。

错误十:中药可以随意用

一般而言,中药副作用要比西药小,但并不是说中药就没有副作用,有的中药本身或者服用不当,副作用也很大,还有危及性命的可能。传统医药从来就不否定中药具有毒性,而且对中药毒性的认识比较深刻。在国家药典中,除一般无明显毒副作用的药物外,还把有毒的药物按三级划分,分别注明“小毒”、“中毒”、“大毒”,有些药物还注明了其肾毒性、肝毒性等等。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