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产妇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群 > 孕产妇

亲喂和瓶喂新妈如何选

来源:网络

目录

第一章:亲喂or瓶喂

第二章:哪些妈妈不宜给宝宝喂母乳

第三章:不同宝宝的母乳喂养方法

许多新妈妈们都了解母乳喂养的好处及优势,但同时她们也存在许多疑惑,亲喂会不会让乳房下垂?亲喂和瓶喂哪个更好?下面就来和小编一起盘点育儿知识,揭秘亲喂和瓶喂的奥妙。

亲喂or瓶喂

很多新妈妈都来咨询同样的问题:母乳宝宝到底是亲喂好,还来用奶瓶喂好?其实亲喂是很顺其自然的事情,而瓶喂则是试图培宝宝吃奶模式。那么,到底亲喂与瓶喂有什么区别呢?

这是一个国际母乳喂养的标志旨在推广母乳喂养,使公共接受婴儿喂养应该是母乳喂养的概念。我们希望以后公共场合有关婴儿喂养的地方,比如机场母婴室门前,都能统一采用标志。

亲喂pK瓶喂

母乳喂养,英文是Breastfeeding,可以理解为用乳房来喂养;现在有些妈妈把母乳用吸奶器吸出来喂宝宝,那么这就叫做Breastmilk Feeding,也就是说用妈妈的乳汁来喂养。母乳喂养不仅仅是乳汁,也是妈妈用乳房采喂养。因为,在母乳喂养的过程中,除了妈妈乳汁能给宝宝很多健康益处外,乳房喂养本身也能给母婴带来额外的非乳汁益处。婴儿和妈妈乳房接触的喂养方式是最适合婴儿的方式也是最安全最没有损失的方式:更是将母乳喂养的益处最大化的方式。

将乳汁挤出来喂,无论用什么工具,奶瓶也好,杯子也好,总会存在营养损失、污染等可能。虽然容器里装的是妈妈的乳汁,要优于配方奶,但是从喂养方法夹说:就会接近于人工喂养(奶瓶或者杯子),这样的喂养不利于让宝宝主导,也容易产生诸如过度喂养或者不能按需喂养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再加上妈妈挤奶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用吸奶器吸出采喂宝宝的方法往往不能长久。当然,对于上班需要背奶的妈妈,利用工作间隙来吸奶,那么即使宝宝不能和妈妈在一起,也能保证吃到妈妈的乳汁,这对于既要工作又要全母乳喂养的妈妈来说,是最合适的方法。不过我们仍旧鼓励工作的妈妈回到家后以及节假日里坚持亲喂这样能更好地维持妈妈的产奶量,更多地满足彼此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

亲喂会让乳房下垂?

一些妈妈认为如果亲喂将来乳房会下垂。事实上,造成乳房下垂的原因并不是母乳喂养,而是怀孕、产前乳房较大、吸烟、衰老等其他因素。就拿怀孕来说,在孕期乳房会增大,变重,那些保持乳房形状的韧带就会拉长。尤其对乳房本来就比较大的妈妈,即使不母乳喂养,那么经历了孕期,在产后乳房也会下垂。更不要说随着年龄,或者基因(有些很年轻的女孩,没有怀孕没有哺乳,也是有着下垂的胸型)而发生的乳房下垂了。如果因为这个原医而放弃亲自哺乳,是很可惜和不理智的。

瓶喂 给乳房额外的负担

其实用吸奶器的话,吸力直接机械地作用于乳头,而不是像宝宝的嘴巴和舌头那样多种作用力的移动和吮吸,因此很容易损伤妈妈的乳头。如果吸奶器乳房罩导管的尺寸不适合妈妈的话,更会使得妈妈的乳头受伤。

此外,使用吸奶器的妈妈往往是按照自己的感觉吸奶,有些妈妈更是听从他人每次都要“吸光”的建议,往往过多吸奶,在冰箱里存了一包又一包,最后也无法处置。这不但是一种浪费,也增加了乳房、乳头的额外负担。试想,如果是亲喂的话,妈妈的乳房根本无需做这些额外的工作。

从另一方面来说,用吸奶器吸奶,也不是每个妈妈都可以掌握好的技术,这就好比对着镜头哭和面对真实的悲伤哭,两者引起的生理反应是不同的。在吸奶时,要有喷乳反射才能吸得出奶。那这个反射是需要有催产素,也就是爱的激素来促发的。试想,是对着一个塑料的吸奶器产生爱的激素容易呢,还是对着自己可爱的宝宝容易呢?如果一个妈妈对着一个吸奶器而无法产生这爱的激素,那么她的吸奶量是很有限的。最终,会使得她怀疑自己的产奶能力。

亲喂 一次完整的进餐

因此,当妈妈和宝宝在一起的时候,母乳喂养就应该是妈妈用自己的乳房来按需哺乳。当宝宝的嘴巴含住妈妈的乳房,心满意足地看着妈妈小手搭在妈妈的乳房上:嘴巴有节律地吸吮着,这是最自然也是最美丽的人间美景。宝宝在妈妈的怀里得到的不仅仅是乳汁,还有对彼此的依赖和信任。而妈妈的乳房,因为得到了来自宝宝的直接刺激,从而可以持续产生适合宝宝需要的乳量;在一次哺乳的过程中,宝宝先得到较稀的前乳,很快满足刚开始哺乳时的口渴感,随后的后奶,又可以满足宝宝对脂肪的需要,这对宝宝增加体重和大脑发育都非常重要。一次哺乳,相当于一次完整的进餐过程,有汤有主菜。

特别情况的瓶喂

当然,对于上班或者不得不离开宝宝的职场妈妈来说,用吸奶器将乳汁挤出,还是非常有意义的。挤出的乳汁,即使经过冷藏,也是具有免疫活性的,而且其中营养物质的配比,也是最适合人类宝宝的。妈妈的乳汁也会随着宝宝的长大而变化,每个时期的母乳,都是最适合那个年龄的宝宝。比如,早产儿的妈妈产出的奶就是最适合早产儿的。因此,即使产后妈妈往往不能和自己的早产儿在一起,也一定要及时开奶,将挤出的奶给到自己的早产宝宝,这常常是拯救脆弱的早产宝宝的救命根本!而从产后6个月开始母乳中所含有的溶菌酶会更多,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宝宝对抗来自其他食物中的细菌。

母乳保存有妙招

妈妈挤出来的奶,如果是深度冷冻(零下18度)那么可以放6个月。普通冰箱冷冻室(温度在0度到零下10度之间的)那么可以放3-4个月。在4度的冷藏室,可以放72小时(某些情况下可以最高可以达8天)。在有冰袋的携带式保温袋里,可以放24小时。在室温,19到22度,可以放6-10小时,在23-25度,可以放4小时。还有一个值得提出的,就是初乳因为有很多的抑制细菌的因子,因此研究发现,初乳可以在27-32度的室温里安全的放置12小时。给与早产儿挤出的奶,储存时间比上述的短些。不推荐母乳保存袋。因为它比较容易漏,冷冻之后,液体体积增大,更易造成泄漏。最佳的是可以盖紧的无铅玻璃瓶和不透明的食品级塑料瓶。

哪些妈妈不宜给宝宝喂母乳

传染性疾病

当妈妈患有结核病、肝炎、重感冒时不宜给宝宝喂奶,以防传染给宝宝。

当妈妈患重感冒时,细菌或病毒可借喂奶的机会由呼吸道传给新生儿。另外,母亲发烧时乳汁浓缩,可能引起新生儿消化不良。

代谢疾病

当妈妈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时不宜给宝宝喂奶,以免引起宝宝的甲状腺病变;

当妈妈患有糖尿病正在接受药物治疗时不宜给宝宝喂奶,应该等到病情稳定后、停止服用抗糖尿病的药物后可恢复母乳喂养。

肾脏疾病

当妈妈患有肾炎、肾病时不宜母乳喂养,因为要限制蛋白质的摄入,必然导致乳汁中蛋白质量的减少。而宝宝吃妈妈的奶又要消耗掉一部分的蛋白质,必然给妈妈的健康带来不利,对宝宝的健康也不利。

心脏病

当妈妈患有某些心脏疾病时不宜母乳喂养。特别是心功能三级以上者不宜母乳喂养。

乳腺炎

在哺乳期间,患乳腺炎的母亲应暂停哺乳,因为乳汁中很可能混入大量的细菌,新生儿食用后可引起细菌感染,重者可造成败血症。如果治疗不及时还可危机生命。

其他疾病

当妈妈服用哺乳期禁忌药物,要暂停哺乳。

当妈妈患有严重乳头皲裂等乳腺疾病时,根据医生指导,可暂停母乳喂养。

当妈妈在孕期或产后患有严重的并发症时,应等待病愈后再进行母乳喂养。

当妈妈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时,不宜母乳喂养。

当妈妈患有艾滋病时,不宜母乳喂养。并与生后1月、4月、6月给宝宝做艾滋病毒培养或血清HIV—RNA水平测定,以确诊是否感染艾滋病毒,早发现早治疗。

不同宝宝的母乳喂养方法

1、兴奋型宝宝:

宝宝表现的很亢奋,以致于宝宝不能很好地含住妈妈的乳头,这时候经常因含不住而闹脾气大哭;吮吸母乳时,应该保证宝宝的充分休息,不过还要适时的刺激宝宝,主要是为了能让宝宝保持清醒能够吃饱。此时要注意:在宝宝哭闹的时候千万不可对宝宝强行喂奶,这时候可以试着把宝宝抱起来,轻拍宝宝的背部或轻抚其头足,让宝宝情绪逐渐安稳下来在喂奶;

2、迫切型宝宝:

这种类型的宝宝一靠近乳头就会迫切地含住乳头及乳晕,而且吮吸的十分有力,一般只有自己满足后才会停止吮吸,对于此类新生宝宝,应该尽早开奶,注意增加喂奶的次数,每次喂奶持续的时间也要更长些;

3、品尝型宝宝:

品尝型的宝宝很像个美食家,经常是先含住乳头尝一点乳汁,之后才会努力吮吸,这时如果你强迫宝宝吮吸快点反而会让宝宝生气,所以对于此类宝宝我们的新妈妈们除了要有足够的耐心外,还需要懂得如怎样来引起宝宝吸乳的兴趣,如妈妈们可以先挤点乳汁在奶头上,用奶头不断的去碰触宝宝鼻尖及嘴唇;

4、休息型宝宝:

宝宝吃奶的时候,经常是吃数分钟就需休息数分钟,然后才会再继续吃,只要不强迫宝宝快速吃奶,宝宝通常会吃得很好,此种类型的宝宝常常会在吃奶过程中就入睡了,不过妈妈们不能误认为宝宝已经吃饱,要注意延长对宝宝的喂奶时间,而且妈妈们需要多留意宝宝的面部表情,不断鼓励与帮助宝宝吃奶;

5、延迟型宝宝:

此类型的宝宝在出生的最初几天对吃母乳表现的毫无兴趣,一般都会被动地等着奶水入口后才会吞吐下去,应对此类宝宝,妈妈们要坚持让宝宝反复吸吮母乳,可以用手挤出少许的乳汁送到宝宝的口中,逐渐让宝宝对吮吸母乳适应并产生兴趣。

总结:妈妈们在进行亲喂宝宝时,对于不同类型的宝宝要采取不同的喂养方法,母乳虽好但是有的妈妈们并不适合母乳喂养。以上小编为您盘点的亲喂和瓶喂的注意事项赶紧来学习下吧。(文章原载于《健康准妈妈》,刊号:2012年4月号,作者:任钰雯,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若悠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