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产妇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群 > 孕产妇

分娩征兆 这些症状要做好分娩准备

来源:网络

分娩前什么时候去医院准备是很多准妈妈疑惑的问题,早去了不太好,但是去晚了就可能会有危险。小编今天就来告诉大家一些临产前的症状,临产护理方法以及临产注意事项,外加上分娩前的物品准备,做好这些工作,你就可以开心的等待宝宝的到来了。

临产前的症状

一、胎动次数减少

胎动较以前减少,这是因为胎头已入骨盆位置,相对固定。胎儿活动度减弱,每个孕妇对胎动的感觉不一样,但胎动绝不会突然消失。若不能断定是否异常,应到医院检查。

二、阴道分泌物增多

因为快要分娩了,所以为了替分娩做准备,子宫颈会变软松弛,会导致分泌物增多。这些分泌物呈透明或白色的粘稠状。

三、宝宝下沉

如果这是你的第一次怀孕,在分娩开始前的几周内,你可能会体验到一种“胎儿下坠”的感觉。这时候,你也许会感到骨盆部位的压迫感加重,并注意到胸廓下方的压力减轻,呼吸更通畅。

四、有规律的痉挛或后背痛

这是子宫交替收缩和松弛所致。随着分娩的临近,这种收缩会加剧。由于子宫颈的胀大和胎儿自生殖道中产出,疼痛是必然的。这种现象只是发生在分娩开始时。

五、宫缩增多

假性宫缩更加的频繁和强烈,这种情况表明你可能已经进入临产前期了。在这个过程中,你的子宫颈成熟了,已经准备好进入真正的分娩。这期间,有些准妈妈会经历类似月经期的绞痛。

六、阴道出现血性分沁物

这是由于子宫颈口扩张,使宫颈内口附近的胎膜与子宫壁分离,致毛细管破裂,也就是俗称的见红。一般见红的血量少于平时月经量,若超过月经量为异常。见红常在分娩开始前24小时内出现。

七、腰痛

腰痛、大腿根胀及抽筋、趾骨部痛,步履艰难。这是由于胎儿头部下降,压迫骨盆内神经而表现出的症状。

八、破水

由于子宫收缩加强,子宫腔内压力增高,促使羊膜囊破裂,囊内清凉淡黄的羊水流出。一般破水后很快就要分娩了。应立即让产妇取平卧姿势送往医院分娩,千万不可直立或坐起,以免脐带脱出,造成严重后果。

临产护理

1、调整心理

在分娩前很对孕妇都有恐惧心理,但这种心理只会影响孕妇的睡眠和食欲,从而导致在分娩时产生困难。所以,在分娩前要注意消除恐惧心理。分娩时最好有丈夫或家人陪同。

2、适量运动

在分娩前应适量的运动,这样可以避免在分娩时出现困难,不要整个孕期都卧床休息。每天吃完饭后休息片刻,到郊外散散步,但也不要太累。

3、保持良好的心情

大部分的孕妇在分娩前都会非常紧张,为了宝宝的健康,在分娩前不要紧张,避免造成分娩困难。

4、合理饮食

整个孕期都需要大量的营养摄取,以保证宝宝的吸收,多吃一些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

5、分娩前要吃饱

分娩中会消耗女性大量的体力,还可能出现宫缩无力使产程延长,导致胎儿窘迫。所以,在临床前要吃饱,这样才能保证充足的体力进行分娩,保证宝宝顺利的诞生。

6、调整睡姿

怀孕后在晚上睡觉时要调整睡姿,应调整为左侧卧位,这样可以减少子宫对胎儿的压迫,减少胎儿缺氧的几率。

7、不要滥用药物

很多孕妇在孕期有因宫缩引起的腹痛现象,就会吃一些药来缓解,但是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经过医学研究还没有能减轻产妇腹痛的药物,而滥用药物只会对胎儿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在分娩前不能滥用药物。

临产前的物品准备

1、健保卡、孕妇健康手册、准生证、身份证及挂号证。现金及信用卡,巧克力。

2、手机及手机充电器。

3、三套前开口的睡衣、长裤至脚踝(产后保暖很重要)、1双拖鞋、2双棉袜。

4、干净消毒的长条卫生纸5—10包、两包超长卫生护垫和几条换洗内裤。

5、哺乳胸罩和一次性乳垫、产后束腹带。

6、准备好碗、筷子、小勺、吸管、水杯等餐具。

7、洗脸毛巾1条,洗脚毛巾1条,洗下身毛巾1条。

8、消毒棉垫或纱布垫若干。

9、小脸盆2个,洗衣粉一盒,肥皂一块,身下棉垫。

10、牙刷、牙膏、头梳、护肤品等洗漱用具1套。

11、晾晒尿布及衣物的随意架。

12、婴儿专用湿巾一包、尿布若干条。

13、婴儿衣服、帽子3套。

14、婴儿包被、毛巾被、小毛毯或小睡袋。

15、婴儿爽身粉一盒。

结语:孕妇以及其家属要对分娩做好充足的准备,本篇文章从临产前孕妇的护理到临产前的物品准备,都给大家详细的介绍了一下。提前做好这些准备,可以让孕妇在分娩之后不会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