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群 > 婴幼儿

宝宝摔伤勿惊慌 将宝宝受伤的概率降到最低的方法

来源:网络

“宝宝不小心从床上翻下来了,要不要去医院?”

“宝宝头碰到桌子上了,一直哭,该怎么办,是不是影响到脑子了?”

“宝宝前两天摔了,瓷砖地板,后脑勺着地,不会有事情吧?”

下面跟随若悠网了解一下吧!

宝宝摔落怎么办?

因为宝宝比较小,磕磕碰碰总是难免的。很多宝宝都有过坠下床的经历,或是从沙发掉下床,磕到头的经历,那这种情况怎么办呢?

1、安抚宝宝情绪

当宝宝摔伤后,一定是哇哇大哭,这时家长不要惊慌失措,要冷静一下,免得你的情绪让宝宝更紧张,哭得更历害。你可以用温柔的语言,安抚宝宝“宝宝不怕,妈妈在呢,没事的!”

2、观察宝宝头上或者身上有无伤口和活动性出血。

如果宝宝头上磕出个包,这时皮肤内有出血,家长可以对伤口进行冷敷(将冰袋用毛巾包裹敷在磕出包的地方)。

如果伤口看起来很轻,只是擦破一点点皮或者出血很小,家长可以自己家里为宝宝处理。在止血后,可以用碘伏在伤口处由内向外消毒。

3、查看宝宝其他部位有没有骨折或者脱臼。

让宝宝自由活动一下,比如爬、走,玩玩具,如果有肢体无法活动,或是出现肢体变形的情况,可能发生了骨折,这时要固定好骨折/脱臼的位置,立即带宝宝到医院。

4、观察宝宝。

即使很轻微的摔伤或者碰伤,家长也应该密切观察宝宝24~48小时。如果宝宝有下述的任何一种情况,一定及时拨打120。

(1)宝宝出现了比最初症状更严重的症状(比如出血无法止住);

(2)宝宝头部受到撞击后出现意识丧失或者持续几分钟后仍没有醒来;

(3)白天宝宝变得嗜睡或者无精打采。或者宝宝长时间睡眠不能唤醒;

(4)宝宝出现持续性的头痛、呕吐。太小的宝宝,因为无法表达会出现比之前难以安抚的哭闹,高声尖叫;

(5)持续而严重的情绪激动;

(6)发现宝宝囟门隆起,提示可能出现颅内压增高;

(7)发现宝宝鼻子或耳朵流出血液或黄色液体;

(8)宝宝出现智力、协调能力、感觉或肌力明显改变。宝宝可能会出现胳膊和腿无力、走路姿态笨拙、口齿不清、斜视或看不清东西;

(9)清醒一段时间后,宝宝再次出现意识障碍、癫痫发作(惊厥)或唿吸节律紊乱;

(10)摔伤后,发现宝宝出现拒食、厌食或之前没有过的抽搐;

(11)斗鸡眼、翻白眼、瞳孔一大一小、视力消退、大一些的宝宝会告诉家人看不清东西。

宝宝摔伤怎么预防

1、环境要安全

想让宝宝安全健康的成长,爸爸妈妈首先要做好安全措施。无论是宝宝经过的道路,常去的游乐场,还是日常生活的温馨小家,环境的安全都是最重要的。在宝宝开关门的时候,要使用门防夹软垫可以避免宝宝夹伤;有窗户的地方,都不可以安放宝宝可以攀爬的桌子、凳子和沙发等家具,且没有大人看护的地方,时刻要保证窗户关闭,避免宝宝爬出,摔伤。您选用的窗帘也一定要尽量避开细条状,窗帘绳最好藏隐蔽,谨防宝宝被绳子缠绕造成窒息;最好在浴室的地砖或浴缸的底部铺上防滑垫或防滑毯,养成一有水渍就马上擦干的习惯,让地板保持干燥,减少宝宝滑倒的危险;阳台的栏杆要足够高,使他不易攀爬。

好动的宝宝经常会看见小洞就钻进去,因而阳台栏杆间的宽度在设计时也要考虑到不易让宝宝钻出去;经济条件优厚的复式家庭,楼梯的台阶在白天和夜晚都应有足够的亮度,不要放任何东西,并且至少有一边有扶手;家中所有的家具,在保证美观的同时,甲醛的测试要特别小心,谨防宝宝中毒,家具的摆设应尽量避免妨碍宝宝学习行走,将所有危险性物品放在高处或移走,同时留意所有家具中尖锐的角,以防撞伤宝宝。

2、走路要小心

宝宝学会走路,经常会走到你想不到的地方去,“到处乱走”是必然的情形,一不小心,就会发生危险。家长首先要给学走路的宝宝买一双好鞋。太小的鞋夹脚,限制了活动;太大的鞋松松垮垮,走路容易摔跤。第一次买鞋,妈妈要精挑细选一双号码合适的鞋。此外,鞋底一定要软,走起来感觉很舒服,透气性也要好。千万不能买那些看着好看、穿起来感觉硬邦邦的鞋,那样很容易使娇嫩的小脚磨出泡。宝宝穿的不舒服,以后可能会对走路都失去兴趣,再想培养就不简单了。

3、运动要适度

宝宝爱动,妈妈也喜欢满足宝宝的天性,经常会带宝宝到户外玩耍。慢跑、藏猫猫、过家家、单脚跳、双脚跳、拍球、踢球、骑三轮车或四轮车等运动或游戏,都是宝宝户外运动是不错的选择。当然禁忌您也要牢牢记住,你要不时提醒宝宝不要从高处往下跳或快跑。运动项目要符合宝宝的年龄,妈妈一定别让宝宝超前试验,那无异于拔苗助长。希望宝宝健康成长,选择了体育锻炼,千万不要因为不科学的方法,让宝宝因此受到伤害。

生活中一个不小心,宝宝在不经意间摔倒,身体受伤,很难避免,但通过以上防护办法,您就可以将宝宝受伤的概率降到最低。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