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群 > 婴幼儿

有这些信号 说明宝宝需要喝水了

来源:网络

都说女人是水做的,其实真正水做的是孩子。越小的宝宝,体液总量相对越多,足月儿体液总量占体重的72%~78%。宝宝需水量大,主要是因为生长发育快、活动量大、机体新陈代谢旺盛。爸爸妈妈就要问了,这样一个“水娃娃”,平时要不要额外补充水分呢?给的话,要喝多少呢?下面跟随若悠网了解一下吧!

新生儿可以喝水吗?不可以!

宝宝的肾功能远不如成人强大,年龄越小,肾脏的浓缩和稀释功能越不成熟。摄入水分过多,反而加重肾脏负担,还会影响奶的摄入量,影响生长。

多大可以喝水?

世界卫生组织以及美国儿科学会均不建议给6个月以内的宝宝额外补充水分。也就是说,要给宝宝喝水,就等到6个月以后,宝宝已经添加辅食再说吧!

之前网上看过一个帖子,“我家孩子3个月了,一直遵从书上说的,不给他喂水。有一次我看到哭闹严重,嘴唇都是干的,婆婆给宝宝喝了水之后就不哭了。现在也没觉得孩子有什么事情。”关于6个月不能喝水,也不是绝对的,在下文中会一一解释。

宝宝每天需要喝多少水?

小于1岁,每日需水量120~160ml/kg;

1~3岁,每日需水量100~140ml/kg;

4~9岁,每日需水量70~110ml/kg;

10~14岁,每日需水量50~90ml/kg。

这里所说的需水量指的是每日摄入的液体量。6个月以前没有添加辅食的情况,是按照奶量计算的。举个例子,一个3月龄的宝宝,体重6kg,每日需水量就是720ml~960ml,宝宝奶量每天能吃到750ml,就说明今天的液体量是足够的。

6个月以后开始添加辅食的宝宝,除了奶量外,不应忽视辅食中所含的液体量,冲米粉的水、蔬菜、水果中所含水分。这些不能精准计算的,可以按照大致的量估算。6个月刚刚开始添加辅食的时候要少量添加,不要喝太多,每天50~100ml。

有这些信号,说明宝宝需要喝水了

6个月内不能喝水也非绝对,也有特殊情况。如果宝宝有下面这些信号,说明宝宝是需要补水的,这个时候就要让宝宝喝水了。这些情况同样适合6个月以上,不知道如何计算喝水量的爸爸妈妈们。

1、宝宝高热的时候,要注意水分的补充,利于温度的退去;

2、宝宝有腹泻、呕吐现象的时候,要注意水分补充,避免电解质紊乱;

3、夏季高温出汗比较多的时候,也要注意水分的摄入;

4、在没有吃任何药物的前提下,小便明显变黄的时候。

如果是6个月以内的宝宝,遇到上述情况,可在两顿奶之间给宝宝喂10ml~30ml的水,小口小口的给,可以用勺子喂。

宝宝要喝“婴儿专用水”吗?

没有哪个机构或者哪项研究要求用婴儿专用水给宝宝喝或者用来冲奶粉和制作辅食,也没有明确指出这种水有什么好处。最主要的是“贵”!

矿泉水也不适合宝宝,因为矿泉水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宝宝的肾脏发育尚未成熟,会加重宝宝的肾脏负担。

最适合宝宝的水就是经过净化、煮沸后的自来水。

宝宝不爱喝水,可以喝果汁或者糖水吗?

果汁所含营养比新鲜水果更少,无膳食纤维,维生素损失大,并且果汁中含糖量高,易造成龋齿,6个月到1岁,正是小乳牙萌出期,喝果汁让宝宝患龋齿风险加大。所以,有打果汁的功夫,不如洗个水果,直接给宝宝啃。

糖水亦是如此,不仅含糖量高,对于宝宝味觉的发育也有一定的影响,甚至会造成以后的挑食、偏食,牙齿还容易龋坏。

如何让宝宝爱上喝水?

1、和宝宝玩喝水游戏。你可以找来两只小杯子,在两只小杯子里倒上同样多的水,一只杯子给宝宝,一只杯子给自己,然后和宝宝一起玩“干杯”游戏。

2、父母要“身教”而非单单“言传”。任何习惯的培养,家长的作用都是至关重要的。你在喝水时,有意到宝宝面前来,同时作出夸张的动作,引起他的注意。父母才是宝宝最好的老师!

3、更换杯子。宝宝对有动物图案的东西天生偏爱,家长可尝试准备两三个带有不同动物图案的杯子,轮换着喂宝宝喝水,或者用不同形状的器皿装水给宝宝喝,这会让他们觉得新鲜有趣,喜欢上喝水。

4、选择在宝宝玩得开心的时候就喂一两口,如果不拒绝就再喂,一般孩子在心情舒畅的时候是不会拒绝的。

5、开始喂调稀的果汁,每次都比上一次稀一点,让孩子慢慢适应淡淡的味道。

6、几乎所有的宝宝都爱玩水,让宝宝在洗澡或玩水的时候,给宝宝喝水。

7、带宝宝到小区玩时,跟别的宝宝一块喝水,看到其它宝宝都喝水,宝宝自然也会跟着喝水了。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