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群 > 婴幼儿

孩子发热 家长先搞清6件事

来源:网络

在儿科,医生接诊最多的就是发热患儿。通常,若患儿体温较高、发热症状明显,但一般情况良好,医生会给孩子用点退热药,建议家长让孩子回家多休息、多喝水,继续观察,不会开很多药,特别是抗生素。然而,很多家长对医生的这种做法不理解。有些家长说:“我打出租车过来,花了150元钱,你就给我几句话,一点药都不开,就让我们回去 孩子再发热怎么办 ”有些家长说:“如果回家后,热度依然不退,把孩子的脑子烧坏怎么办 打吊针好得快,我们要求打吊针!”还有些家长,则直接跑到门诊办公室,投诉医生不负责任。

发热是怎么回事?

不同的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神经系统的发育有所差异。孩子越小,机体发育越不成熟。当周围环境温度比较高、穿衣服比较多、脱水(喝水太少、大量出汗或拉肚子等)、剧烈哭吵,甚至房间内空气不流通、比较闷热时,都会引起发热,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同时,小孩子的免疫力比较弱,比成人更易受到外界病毒、细菌的侵害,发热更常见。

一般地说,发热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由感染引起,医学上称之为感染性发热。实际上,感染后发热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发热是机体对外界细菌、病毒侵入的一种防御反应。另一种是非感染性发热,即发热不是由细菌、病毒等感染引起,如风湿热、药物热,打预防针后出现轻度发热等。

最常见的导致孩子发热的原因是感冒。孩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比成人差,感冒的频率也会比成人高一些,特别是在春季、冬季和季节交替时。通常,学龄前儿童每年可能会患4~8次感冒。

当孩子感冒,发热时,家长应仔细观察。若孩子在热度升高时,变得萎靡不振、不想吃饭,而一旦热退,就活蹦乱跳的,基本上没什么问题。若孩子热退以后,仍然萎靡不振、手脚冰凉,或伴有拉肚子、小便时哭闹等情况时,则一定要去医院就诊。

发热会把脑子烧坏?

有些家长担心,发热会把孩子的脑子“烧坏”。实际上,并没有这么回事。大家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主要是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有些小孩子因为高热不退而“变傻”,便误以为是高热把脑子“烧坏”了。

实际上,这些孩子是因为患脑炎或其他疾病而导致的智力下降,发热只是疾病的一个表现而已。更何况,大脑组织是蛋白质结构,要把蛋白质破坏、使脑细胞受损,起码要烧到42℃以上,而在一般情况下,这么高的热度是不太可能发生的。

当然,有些发热对智力确实存在一定影响,最典型的是高热惊厥。有些小孩子特别敏感,稍微有点发热就“抽筋”。若反复“抽筋”,就会影响脑细胞功能、影响智力。不过,并不是每个孩子都会这样,且只有持续“抽筋”,没有处理才会损伤脑细胞。

用药效果不好立刻换药?

有些孩子在吃了一天的药后,热度不退,家长心急如焚,再次去医院就医,坚决要求医生换药。实际上,药物吃进去或者肌肉注射、静脉滴注进去,要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需要一段时间。时间没到,就说这药无效,肯定是没道理的。通常,一种药起码要用一个疗程。若仍然无效,再换药也不迟。

发烧一定要送到大医院?

都说“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大医院”,但这仅仅是个“说法”而已。对许多家长而言,孩子病了,哪怕是小病,也是最要紧的,一定要去大医院看。每年感冒高峰的时候,上海4家知名儿科医院总是人满为患,简直比菜市场还要“热闹”。其实,在这样的环境中就诊,对孩子一点好处都没有,不仅排队等候时间长,还容易发生交叉感染。

平心而论,感冒并不一定非要去大医院看。大医院可能设备好些、医生的学历层次高些,但这些都不是看感冒所必需的。大医院的水平主要体现在对疑难杂症的处理上,社区医院医生看感冒与三级医院医生看感冒,基本上没什么区别。

发热有没有必要验血?

接诊发热的孩子,医生一般都会开一张验血单,让孩子去验血常规。这时候,家长心疼了:我们家宝贝,让你戳一针,要出血,多疼啊,最好不要验血。

实际上,血常规检查结果对医生判断病情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提示孩子发热是病毒感染引起,还是细菌感染所致。尽管大多数发热患儿为普通病毒性感冒,但也有少部分是由细菌感染引起,抑或是普通病毒性感冒数天后,并发细菌感染。若医生把所有患儿都当成普通病毒感染来治疗,肯定会耽误部分孩子的病情。反之若医生把所有患儿都当做细菌感染来处理,滥用抗生素,对孩子更不利。因此,若医生开单子让孩子去化验,家长们即便觉得心疼也得去,因为这样对孩子有好处。

要“吊盐水”、吃消炎药吗?

不少家长认为,孩子感冒、发热一定要“吊盐水”,用消炎药,否则病好不了。还有些家长总是要求医生给自己的孩子用最好、最贵的药。实际上,最好、最贵的药并不一定对孩子最有用。这不是钱多钱少、贵与不贵的问题。而是如何对症下药的问题。

感冒是不是要用消炎药?答案是,该用的时候用,不该用的时候,坚决不用。抗生素不杀病毒,当发热乃病毒感染所致时,用抗生素不仅没效果,还可能造成肝肾功能、听力等方面的损伤,得不偿失。

特别需要提醒家长的是,孩子的年龄、体重、器官发育状况不同,药物种类、剂型、剂量的选择都不尽相同,绝不是“人小一点,药量少一点”那么简单。孩子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家长切莫擅自给孩子用药,更不能像到餐馆里点菜一样“点药”。

还有些家长偏爱“吊盐水”,觉得上次孩子发烧,“吊了盐水”就好了,这次也要求“吊盐水”。实际上,“吊不吊盐水”,要具体论证分析。我们的原则是,如果一种疾病能够口服用药,就不打肌肉针:如果能够打肌肉针,就不选择静脉输液。

为什么要尽量避免输液?理由有以下5点:首先,大多数药物口服以后,吸收非常好,且药物经胃肠道吸收后,缓慢入血,不良反应最轻、最安全。静脉输液则不同,药物直接进入血液,不良反应会在短时间内发生,严重的会迅速危及生命。其次,口服用药可避免因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导致的一些交叉感染。第三,打肌肉针、静脉针有一定痛苦,特别是对年幼的孩子。第四,一天3次或4次口服用药可使全天的血药浓度稳定在较高水平,疗效更好。静脉输液无法做到这一点,除非一天24小时都在输液,否则一旦停用,血药浓度马上下降。第五,口服用药既简单,又便宜,输液不仅要花很多时间,费用也贵。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