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群 > 婴幼儿

宝宝多做小游戏可预防或纠正感统失调

来源:网络

你的孩子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吗?读书经常出现跳读或漏读、非常抗拒剃头洗脸洗澡、好动但一天到晚一刻也不闲……如果出现这些情况可能患上了“感统失调”,但“感统失调”不是病,只是会削弱人的认知和适应能力,家长想要预防,一起来看看本文,小编教你如何预防或矫正“感统失调”。

宝宝很聪明,但是上课注意力无法集中,读书经常出现跳读或漏读;宝宝很可爱,但非常抗拒剃头、洗脸和洗澡;宝宝很好动,一天到晚一刻也不闲……

当孩子出现这些表现时,身为父母的你会怎么想?是孩子太调皮?还是孩子有逆反心理,故意和自己作对?早教专家提醒父母和老师,对于那些行为古怪、笨手笨脚、多动或有学习障碍的孩子,不要简单地把他们当作“问题孩子”来对待,因为这些孩子有可能是“感觉统合”出了问题。

“感统失调”不是病

“感统失调”不是病,但会削弱人的认知和适应能力。

谈起自己的孩子,君君妈有些无奈和无助:“我的孩子今年4岁,特别粘人,做什么事情都要人陪着,不能独立;每天还抗拒刷牙、洗脸,洗澡,更是每次都哭着完成;对疼痛反应异常敏感;怕黑。”

孩子“感统失调”的问题,在小学低年级也常有表现。小欣的妈妈告诉记者,小欣上课坐不住板凳,写字时常会颠倒,比如把“95”写成“59”,把“快乐”写成“乐快”,读书经常会出现跳读和漏读。

这些常常被理解为孩子顽皮和马虎不细心的问题,其实往往是“感觉统合”出了问题。但“感统失调”不是病,只是儿童大脑成长中很轻微的问题,一般来说,在12岁之内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可以调整为正常。

过度呵护会导致“感统失调”

孩子刚玩了一会儿水,家长立马阻止,就怕玩水弄湿了衣服;宝宝想自己吃饭,却弄得桌子上和身上都是汤和饭粒,家长赶紧抢过碗勺喂给他吃;宝宝看到路边的泥巴弯身去抓,家长见了赶紧阻止,怕弄脏了宝宝的衣服和皮肤……

殊不知,家长们的好心呵护,可能会增加宝宝“感统失调”的几率。因为家长的干涉,大大降低了宝宝们用感官感知世界的机会。婴幼儿时期,由于生活和活动空间小,他们没有了爬、滚、跳、跃、翻跟斗的机会。冬暖夏凉的室内温度,让他们失去了感受酷暑严寒的机会。再大一些,玩电脑、看图书、看电视成了孩子的日常娱乐,活动越来越少,放学回家后甚至被圈在家中不能出门。

“近年来,大城市中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率不断攀升,它几乎成了‘城市儿童的专利’。”早教专家表示,除了家长后天的养育不当之外,目前已知早产、宫内发育迟缓、出生窒息缺氧、母亲产程延长、脐带绕颈、胎盘老化、出生前胎儿胎心降低等都可能导致宝宝感统失调。此外,准妈妈在妊娠期间接触某些化学物质,或是长期卧床、滥用药物、阴道流血保胎、感染病毒、饮食不正常等也可能影响宝宝的感觉统合。

小游戏可以预防或矫正“感统失调”

跳皮筋、弹玻璃球、丢沙包……在当日的大讲堂上,早教专家指出,这些在物质缺乏的年代受推崇而被现代家庭所摈弃的游戏,其实都是很好的感统训练游戏。

“人体有五大感觉系统:触觉、前庭觉、本体觉、视知觉和听知觉。一个人的这些感觉系统过于敏感,或过于迟钝,都会出问题。”以前庭觉为例,感觉太迟钝的孩子会不停地寻求刺激,因此显得很好动甚至脾气暴躁;而太敏感的孩子,则可能长期处于不安全感之中,对运动感到恐惧和厌恶,“比如不肯荡秋千,不肯滑滑梯,不肯参与小朋友的游戏,这些都是前庭觉防御的表现”。

此外,“躲猫猫”也是比较适合锻炼触觉和平衡能力的游戏,当孩子用被子、窗帘等介质挡住身体,屏住呼吸,保持不动,全神贯注地尽量不让大人找到时,就可以充分地锻炼孩子动作的协调性和平衡力。另外,平衡能力差的孩子还可以经常跳绳、走台阶、做单脚站立的动作。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则是听觉、视觉统合失调,在家里可以让孩子多练习夹豆子、穿鞋子、听故事、扣纽扣、系鞋带。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