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群 > 婴幼儿

心理解析 谁废掉了孩子的“武功”

来源:网络

目录

第一章:谁废掉了孩子的“武功” 浅谈一例家庭治疗案例

第二章:孩子成长心理 四大需要

第三章:拥有三个灵魂的女孩儿 重生系列之多重人格障碍

有的父母们认为凡是为孩子做主,把一切都打点好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爱,其实他们有没有关注孩子到底需不需要呢?关心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呢?孩子成长心理是怎样的呢?孩子成长需要什么呢?

谁废掉了孩子的“武功” 浅谈一例家庭治疗案例

咨询室里,高个子帅气的小勃,本该在青春里恣意驰骋。如今,他却休学在家,淡漠迟钝。究竟什么样的“魔鬼”夺走了小勃的蓬勃朝气?小勃修炼生活的“武功”到哪哩去了?

怪病 “智商低”竟因“疮”而起

小勃,高高的个子,是一个五官标致的帅气男生。可是,走进咨询室的他,看上去没有一点儿活力。他说,他得了个怪病。父母告诉医生,在他上高一的时候,脖子后面莫名长了一个“疮”,从此,他就总说不舒服。后来,他的学习成绩每况愈下,最后只好在家休学。父母原想,小勃休养一段时间就可以再次回到课堂了。可谁知,休学后的小勃在家里话也不愿意多说,身体也不愿意多动一下。小勃解释说,自从这个“疮”长到脖子上,身体里的气就堵住了,影响到了智商。自己因此变得很笨,学习也跟不上进度,索性还是不去上学了。

小勃不是智商低 只是被废掉了“武功”

在小勃的记忆中,从他出生开始,父母就总吵架。母亲很强势,父亲沉默不语。据说,他出生的时候,因为他户口的事情,母亲与奶奶产生了很大矛盾。那时候,父母挤在单位分的一间小房子里,当时只有一个计划生育指标,如果房子退了,就没有指标了。奶奶不知道户口的事情,非让父母把房子退了,搬回去和她一起住。为此,奶奶找妈妈大吵了一架。妈妈虽然觉得很委屈,但还是选择了妥协。后来,父母通过其他渠道解决了户口的问题。可从此以后,妈妈和奶奶的关系就变得十分紧张,只要妈妈感觉到委屈的时候.就会与爸爸吵架,每次吵架必提及此事。

小勃从小就知道这件事情,慢慢地,每听到此事他就脖子疼。母亲很强势,得理不饶人,父亲一听这件事情,就气短,只好什么也不说。小勃上中学后,脖子疼的地方竟然长了一个“疮”。从那时候,他就开始觉得自己智商低,尤其当妈妈生气的时候,他就气不通,觉得因此影响了智商,忍不住在家里胡思乱想,却什么话也不想多说,到后来连身体也不愿意动一下。

心理解析 怪病源于家庭

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很多孩子18岁都已经独立。而在这个家庭中,上高中的孩子还凡是都让父母操心。父母的注意力只能集中在孩子身上,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孩子并非自己说的智商低,他是很有能力的,这个能力就是调动父母的注意力。那么,是什么让1 8岁的孩子逐渐变成一个病人,牵着父母的鼻子走呢?他为什么没有同龄的朋友呢?

在咨询室中,母亲快言快语,父亲比较沉默。而小勃非常有“创意”地把病推回父母身上。当咨询师把看到的现象呈现给这个家庭的时候,母亲安静了些,父亲的话逐渐多了起来。他说,他在这个家庭是没有权威的,他觉得18岁的孩子应该是独立的,可是他也没办法,因为他一出来干预,母亲就站在孩子一边。对于单位分房的事情,他觉得有点理屈,因为如果坚持不退单位分的那间房的话,现在早已经动迁。北京的房价涨得这么快,至少已经价值上百万元了。其实这和管理孩子没多大关系。可是母亲却把这当成了法码,让父亲在家中一直都抬不起头来。听了这话,母亲急了,感到很委屈,开始争辩,父亲便再也不说话了。而孩子的手又捂在了“疮”上,一副痛苦的模样。一切又回到了原样。

这是一个高中生的咨询。估计很多人听了这样的怪病,会觉得很滑稽。所以,从表面来看,这是小勃遇到了心理问题。可是会见整个家庭的时候,咨询师发现这是个家庭问题。这个家庭的模式是母亲很希望父亲强大,自己有独立的住房,有自己的家庭空间。可是自己没有办法,父亲也没有主张,她觉得委屈,只能对丈夫发脾气。她自己像个孩子一样紧紧抓着儿子不放。于是小勃像一个被废掉“武功”的孩子,他的“疮”只是想获得父母的关注,转移父母争吵的注意力,小勃病了,甚至没有正常、健全的社会功能。父母只好围着他转。在咨询过程中,连拿笔记本都是父母主动代劳。他成功地吸引了父母的注意力。而在父母关注小勃的时候,他们往往忘记了争吵。因为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想办法让孩子好起来。

父母直面家庭问题 放手,让儿子重修“武功”

许多咨询师一见到带着孩子来咨询的父母,就要求父母与孩子沟通,并建立亲子关系。其实,在这种时候,“亲子不如远子”。小勃的母亲就要学会“远子”。孩子长大了,需要在进入青春期以后与母亲分离,与父亲及其他男性学着做男人的事情,认同更多的男性气质。而母亲应直面与父亲之间的冲突。要学会使自己在人格上、心理上独立,恢复父亲在家庭中的地位。父母必须改变自己,成长自身,解决家庭难题。当小勃的问题不再被关注和强化,恢复“武功”便指日可待。

起初,小勃的父母是为了孩子的问题而走进咨询室,经过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他们才认识到,自身也存在问题。根据医生的建议,小勃的父母改变了相处模式,小勃父亲的话多了起来,母亲也不那么强势了。

我们曾说过,小勃是个有能力、有孝心的孩子,因为他可以用自己得病来缓解父母的紧张关系。父母相处融洽了,被废掉“武功”的小勃,也开始蹒跚学步了。

虽然这个家庭在不经意间还会回到原来的模式,但是长大了的一家人,都尝试有意识地打破旧模式。尤其父亲,开始主动承担男性的责任。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生活,偶尔还会一起去散步,开心地聊天。小勃的“疮”不再被强化、关注之后,发怍的频率越来越低。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家教辅导,小勃又回到了学校,基本上恢复了正常的学业。

孩子成长心理 四大需要

一是需要被爱与价值感

孩子需要父母的爱,被爱使孩子有安全感与价值感。父母对子女示爱时,除了使孩子体验到被爱的满足之外,也使孩子知道因何事而被爱,从而学到是非观念。

二是需要安全感

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是无法信任别人的,对他人不信任则无法和人建立友谊,可能会使其成为刚愎自用的人。孩子如果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会使他不敢自由自在地探索周围环境,学习新的事物,他的情绪和智能发展也会受到不良影响。

三是需要规则

规则对孩子来说就像是一栋房子的墙壁,它给生活一个界限及广度。只有当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期待的事,他才会觉得舒适自在。所以规则是安全感的来源,规则的建立可以给孩子提供自由成长的顺序感。

四是新的学习经验

现代儿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是成长中的个体,其心智能力的发展是其生理学方面的成熟加上后天学习经验而形成的。从出生起,儿童必须有切合其能力的学习机会以学习新的经验,才能发展出正常的智能、语言、人际关系技巧、情绪感受、表达能力和人格。

拥有三个灵魂的女孩儿 重生系列之多重人格障碍

囡囡20岁,头发很短,白白胖胖的,皮肤干净细腻,一张孩子般单纯的脸很难让人把她和精神疾病联系起来。

她父亲带着她和母亲还有一个阿姨,长途驾车6 --7个小时把她送到北京就医。前一天,在一家精神病医院,囡囡差一点儿被当作精神分裂症患者送进精神科病房,是阿姨和母亲的极力反对,才使囡囡有了来北京就诊的机会。阿姨坚信,囡囡并非患了精神分裂症,但是她也不知道囡囡究竟怎么了。

囡囡是独生女。囡囡小时候,父亲在外面做生意,她更多的时间是与母亲一同生活。因为没考上大学,囡囡19岁就工作了。陪囡囡一同就诊的阿姨其实是囡囡的同事,与囡囡没有血缘关系。囡因特别依赖她,背地里叫她干妈。

囡囡一向和父母的感情比较疏离,因此谁也说不清囡囡究竟是什么时候变得不正常的。在咨询室里,囡囡说她的身体里有3个灵魂,分别在不同的时候主宰她的身体,支配她的意识。这3个灵魂的名字分别叫香秀、皮皮、牛牛。

3个灵魂的分身

分身一:香秀

香秀是一个精明的女孩儿,年龄在27--28岁,知书达礼,颇有心计。她可以管理皮皮和牛牛,是囡囡的主人格。

Tips:主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性格中最鲜明、最稳定的人格特征。

分身二:皮皮

皮皮是个调皮的男孩,年龄大约15岁,不喜欢受拘束。他有点怕香秀,也愿意服从她的管理。

分身三:牛牛

牛牛很倔强,年龄在7~8岁,愤怒的时候,颇有些得理不饶人的架势,一副不依不饶要与人拼命的样子。牛牛像个被惯坏的孩子,不服从香秀的管理,却偏偏听阿姨的话,只有阿姨能让牛牛安静下来。

囡囡说,她觉得香秀才是真正的自己。皮皮和牛牛就像是传说中的借尸还魂一样,借她的躯体主宰她的意识。

父母很害怕,也很焦急。他们深知,自己的女儿绝不可能是中邪了,一定是患了某种精神疾病。面对时而知书达理,时而不可理喻的女儿,父母一筹莫展。去年10月,囡囡曾经自杀过一次,幸亏阿姨的陪伴和开导,她才慢慢恢复过来。令囡囡父母难以接受的是,无论他们怎样努力,囡囡与父母的感情始终停留在若即若离的状态。

心理医生解析

提到双重人格,人们并不陌生;但如果说起分离性身份障碍(即多重人格),恐怕很多人都要摇头说不知道了,究竟什么是分离性身份障碍呢?

分离性身份障碍分离性身份障碍又名多重人格、人格分裂,是心理疾病的一种。患者常常感觉身体里住着好几个灵魂。

临床症状

分离性身份障碍患者的每一个人格都是稳定、发展完整、分别拥有思考模式和记忆的。分裂出的人格包罗万象,可以有不同的性别、年龄、种族,甚至物种。他们轮流出现,控制患者的行为。此时,原本的人格对于这段时间是没有意识也没有记忆的。通常在此分裂现象开始时,原人格(原人格并不一定等同于主人格。原人格即未产生多重人格前的人格,而主人格则是在平常大部分时间主宰身体的人格)并不知道“他们”的存在,所以患者无法知道自己有多重人格。在一些严重的病例中,原人格甚至“沉睡”10多年之久。

患病原因

分离性身份障碍的产生与童年创伤有密切相关,尤其是性侵害。此病更容易青睐女孩,女孩与男孩的患病比例是9:1。国际上认为,7岁以前(黄金6年)/学龄前有冲击过大或重复发生的身体虐待、情绪虐待、性虐待以及严重忽略者容易罹患此病,有些患者的病因甚至可以追溯到婴儿时期。当患者遭遇到难以皮付的冲击,尤其是长期受到严重伤害时,便以“这件事不是发生在我身上”的逃避心理来躲避伤害。久而久之,患者分裂出多重人格,形成病理状态。分裂出的人格中往往会有一个起主导地位(即主人格)管理其他人格。心理医生若能取得主人格的配合,就可以从中掌握许多有益的资料。

治疗

根治多重人格需要好几年的时间。治疗人员需要在多重人格中找出主人格,取得主人格的配合,逐步削减分裂出的其他内在人格,并将其整合为一。患者痊愈后要终身避免再次遭受刺激,因为外在压力有可能造成人格再次解离。

由于患此类疾病的患者受暗示性很高,因此在临床上常利用催眠疗法来召唤患者不同的人格,以便治疗。

尾声

囡囡的治疗只维持了几次,在治疗刚开始有起色的时候中断了。对于囡因而言,她最需要的是培养与母亲的感情。由于与母亲相处得不融洽,囡囡格外依赖阿姨。然而,阿姨还有自己的家庭与生活,她的精力很有限,不久就照顾不到她了。囡囡失去了精神支柱,又无法与母亲在感情上相容,母女在对峙中痛苦。治疗也因此而中断。

恢复母女关系,长期坚持治疗,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整合人格,才能最终回到正常人的生活。囡囡还有好长一段路要走。祝福囡囡。

总结:小编还为大家盘点的了多重人格的原因及多重人格的治疗方法。可见,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长们要学会如何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给害孩子的爱而不应该是溺爱。(文章原载于《健康世界》,刊号:2012年2月号,作者:艾静、张静,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若悠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