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群 > 婴幼儿

看外国人如何培养孩子的健康知识和向善精神

来源:网络

目录

第一章:德国人怎样引导孩子“向善”

第二章:加拿大从小就上健康课

第三章:离婚了孩子怎么办

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是家长们做大的心愿,健康、开朗、善良的孩子最惹人喜爱,但是离婚了孩子怎么办呢?如何培养孩子向善精神呢?怎样让孩子了解健康知识?下面就和小编一起学习外国人的培育孩子之道。

德国人怎样引导孩子“向善”

爱护小动物是许多德国幼童接受的“善良教育”的第一课。在孩子刚刚学会走路时,不少德国家庭就特意为孩子喂养了小狗、小猫、小兔、小金鱼等小动物,并让孩子在亲自照料小动物的过程中,学会体贴入微地照顾弱小的生命。幼儿园也不怕麻烦,饲养了各种各样的小动物,由孩子们轮流负责喂养,还要求孩子们注意观察小动物的成长、发育和游戏过程,有条件的还须做好“饲养记录”。

孩子正式入学后,他们的日记或作文中,则会常常出现有关小动物的生动描绘,其中优秀的作文会被教师推荐为范文在壁报发表。此外,利用自己积蓄的零用钱来“领养”动物园里的动物,或捐款拯救濒临灭绝动物也是德国小学生一项常见的有意义活动。

德国的中小学校还经常开展有关“善待生命”的讨论会或作文比赛。虐待小动物的孩子轻则须接受批评或训导,重则可能受到大人的惩罚,如果效果不明显,还可能被送去心理医生处作进一步的治疗,因为德国人认为,这是比学习成绩滑坡更为重要的“品德问题”,绝不能熟视无睹。小时候以虐待动物为乐的孩子,长大了往往更具暴力倾向。

同情、帮助弱小者也是德国人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的另一种重要内容。在成人社会的倡导、鼓励下,孩子们帮助盲人、老人穿马路早已蔚然成风,为身有残疾的同学排忧解难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宽容待人”被德国人普遍认定为一个人“善良品质”的另一侧面。一个叫雪丽的7岁小女孩,在自己的生日晚会上遭到了好友梅芙的无端的抢白大丢面子,因而试图作一次报复以泄心头之恨。但后来在母亲的提示和启发下,雪丽没有急着以牙还牙,而是通过和梅芙的谈心了解到:当时梅芙喂养的一只小兔子突然病故,心情十分沮丧,才出现“出言不逊”的举动。在经过一番“将心比心”后,雪丽原谅了梅芙,两个小伙伴之间的友谊也更为深厚了。

在对孩子作“善良教育”时,德国人也十分重视“反面教员”的作用。对那些中小学校校园里出现的恃强欺弱的“小霸王”,校方反对态度之鲜明、打击力度之大,超过了包括美国在内的任何西方国家。

据悉,凡经过两次记过后仍不思悔改的“小霸王”,校方会果断地予以开除,接着再由“不良少年管教部门”专门给予强制性管教。一名小学校长严肃地指出:今天的“小霸王”,日后兴许就成了又一个祸国殃民的希特勒!

对于影视节目中频频出现的血淋淋的暴力镜头,德国人倒没有视之为“洪水猛兽”。他们认为,只要注意引导孩子不是以“欣赏”而是以“批判”眼光来审视这类镜头,孩子们不仅不会泯灭良知,反而会更为痛恨暴力、邪恶和阴谋。

德国制造的武器之精良举世闻名,但时下德国人却并不赞成玩具商开发新一代的高科技“暴力玩具”,更不支持孩子(其中特别是男孩子)与玩具枪炮、玩具坦克为伴。这是因为,德国研究者已找到了越来越多证据证实:小时如经常用玩具“模拟杀人”,那么长大后难保成为爱好和平人士,或至少难成慈善家。

加拿大从小就上健康课

加拿大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健康意识,健康教育从幼儿园就开始了。

加拿大幼儿园注重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教会幼儿简单的健康常识,如玩玩具前后都要洗手,去户外活动后要洗手、换鞋等,饭前便后洗手,餐具和水杯专用等卫生常识,都是幼儿园养成的习惯。较大的幼儿还会被鼓励去参加收拾、清洁玩具等工作。此外,怎样用洗手液、消毒液,体温计是做什么用的,如何分辨别人是否发烧等常识,也都会由老师用生动、通俗的语言慢慢教会幼儿。在加拿大,一般四五岁孩子碰上父母不舒服,都会本能地去找体温计和酒精药棉。

在加拿大的学校里,一般从低年级(二年级或三年级)起,都会开设专门的健康课,不仅教授健康保健的小常识、注意事项、个人卫生知识,还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健康程序观念”:什么时候要看家庭医生,什么时候要看专科、挂急诊,怎样找救护车等等。前几年多伦多有个单亲妈妈在浴室晕倒,9岁女儿熟练地挂“911”报警电话找来救护车救急成功,她的这一招正是在学校健康课上学来的。

到了八年级(相当于中国的初二),学校健康课会开始教授学生最基本的急救和包扎、止血常识,以及如何帮助溺水、中暑和煤气中毒者的方法。值得一提的是,加拿大学校健康课“谈医不谈药”,不会教学生“怎样帮病人找药”,因为按规定,只有医生才有权开处方药,连止疼药也不能随便给人吃,即便是非处方药,也只能由病人自己选择服用,承担后果,随便“给人吃药”,如果出了问题,责任是很大的。

至于更专业的医学知识,如更复杂的包扎、急救,水域救生或野外救护等,学校健康课并不教授,学生可以在监护人签字同意的前提下,报名参加学校、学区或其他组织举办的相关培训,或童子军和青少年义工组织。尽管根据《好撒马利亚人法》,紧急情况下实施救助可以免责,但倘若不通过参加培训班、通过专业资格考试获得相应证书,青少年是没有资格参加较专业的健康义工服务的。

离婚了孩子怎么办

父母离婚,受伤最深的是孩子,孩子会不会怨恨父母没有给他一个完整的家?父母离婚了,如何去面对孩子伤痕累累的幼小心灵?不能朝夕相处,还能与孩子亲密无间、快乐相伴吗?

苏小白最近的心情一直很沉重,儿子小勇的班主任1个月内2次给她打电话,和她探讨孩子的表现问题。这学期,小勇不仅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性格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活泼好动的他开始变得沉默寡言。苏小白明白,孩子的这些变化,都是从她和丈夫离婚开始的。

心理学家发现,父母离婚通常都会影响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不过,心理学家也指出,只要夫妻双方积极努力,就能减少离婚对孩子的伤害。但是,情感上已经分道扬镳的夫妻怎么才能继续合作,与孩子保持亲密的情感联系,尽量减少离婚对孩子的伤害呢?

夫妻关系的结束,伙伴关系的开始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离婚都是痛苦的经历。苏小白记得,自己和丈夫在民政局签字离婚后,连顿散伙饭都没吃就各奔东西了。尽管和前夫有着种种不可调和的矛盾,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深爱儿子小勇。几次心平气和的谈话后,苏小白和前夫达成了协议,放下二人曾经的情感分歧,建立一种全新的伙伴关系,以合作的方式联手关注孩子的成长。

离婚了,对孩子的爱不应缺席

对于大多数孩子而言,父母离婚意味着“分离”。孩子年龄越小,越容易把父母离婚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比如“爸爸妈妈离婚是因为我”,或者对父母的分开产生极大恐惧,“爸爸妈妈离婚后,不会再像以前那样爱我了”。如果让孩子卷入夫妻二人的矛盾之中,比如说对方的坏话、将离婚的责任推到对方身上,甚至利用孩子打击报复对方,都会给孩子的心理成长造成严重的伤害。因此,离异夫妻要学会通过其他形式来解决离婚带来的痛苦,比如寻求亲朋好友的支持,寻找心理医生的帮助。要向孩子传递这样的信息:“我们离婚是因为我们之间出现了问题,不能继续相处了,不是因为你,很抱歉给你带来了伤害,但是爸爸、妈妈永远都爱你”

和孩子的教育者结成“同盟”

心理学家认为,离异的父母应该学会和孩子的老师结成“同盟”。条件允许的话,俩人应该定期和老师会面,三方一起交流孩子的相关信息。

经过协商,苏小白和前夫决定,每个月都和小勇的班主任见面一次,进行“三方会谈”,了解小勇在学校的表现情况,也请班主任监督二人教育孩子的行为和方式,并及时给出反馈。

制定计划,融入孩子的学校生活

对于离异的父母来说,把孩子的教育问题丢给学校是一件很糟糕的事,也会让孩子产生被抛弃的感觉。您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避免对孩子产生伤害。

积极参与孩子学校里的各类活动

自卑和敏感是单亲家庭孩子的通病,缺乏父母的呵护会给孩子带来难以磨灭的心理阴影,不要让孩子在学校里有“低人一头”的感觉。如学校举办运动会、春游、假期实践等需要家长陪同的活动,家长还是应该尽量参加。

融进孩子的生活,莫做旁观者

很多父母出于对离婚的愧疚和补偿心理,常常会加倍赚钱,送孩子去最好的学校读书,或者送贵重的礼物给孩子。其实,比起昂贵的礼物来,孩子更需要父母的陪伴。离婚之后,父母中总有一方不能每天陪伴在孩子身边,此时,您需要和前任伴侣进行协商,抽出一些零碎时间陪伴孩子。

比如一周有几次接送孩子的机会,或者“顺路”去孩子的学校看看,利用1个小时或者半个小时的时间和孩子一起吃饭,接送孩子时和老师聊几句,哪怕只是给正在运动场上挥汗如雨的孩子加油。您也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参与到孩子的校园活动中去,比如您是一位记者,就可以和学校联系,在课外活动或者班会上给孩子讲讲记者的日常工作是怎样进行的:或者您只是为学校的各种活动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通常,老师们会很乐意得到家长的帮助。这些活动也会拉近您和孩子的距离,让孩子感到自己的父母富有奉献精神。

采用什么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让孩子知道,在您的心里,他(她)永远是是重要的。

总结:人们都知道爸爸妈妈离婚了最受伤害的是孩子们,这也许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但是,即使是离婚了也不可以不关心自己的孩子,要让孩子们能够感受到父爱和母爱。(文章原载于《羊夸晚报》、《丹阳日报》、《健康世界》,刊号:2012年3月号,作者:唐若水、陶短房、舒曼,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若悠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