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群 > 婴幼儿

妈妈们记得学会和孩子说“不”

来源:网络

目录

第一章:学会对孩子说“不”

第二章:教育孩子的2大难点

第三章:教育孩子要避免的7个禁语

如何教育孩子对于家长来说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有的家长们会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这是否是正确的呢?如何教育孩子呢?教育孩子误区有哪些?下面就来和小编盘点育儿之道,教你育儿宝典。

学会对孩子说“不”

孩子提出了你认为不合理的要求,你是怎么应对的?答应他还是拒绝他?一位家长的烦恼

我的儿子9岁,读小学三年级。孩子想要什么就要马上得到,没满足他就大发脾气,一直吵个不停,会让你无法做其他事情,比如到书店要买书,我没给他买,就把我的摩托车推翻在地;在我上班的地方他要打游戏,我好好和他说再等会,妈妈还有一点事没有处理完,他就是不听,要立即坐在电脑跟前.平时答应他的事情你也必须马上兑现,迟一点部闹得你无法安心,甚至连我生病时都不放过。

了解家庭教育背景

经了解,孩子2岁半前是父母带,2岁半后到5岁之间由外公外婆带,妈妈不在身边。5岁时要上一年级才接回自己身边生活。老人很宠爱孙子,只要能满足的都满足。比如在店里要买玩具,不给他买他就不走,最后老人还是妥协给他买了。孩子的要求不管合理不合理,最后老人一律满足。

家庭教育方式分析

老人由于隔辈亲,养育方式往往是宠爱有加,过度满足。特别是孩子两三岁时,不知道什么该有,什么不该有,不知道世界上并不是什么都能得到的。而老人的轻易满足,妥协迁就,让孩子觉得原来很多东西可以“心想事成”。

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发现大人并不是他想象中的无所不能,并不能事事都能满足的愿望,这时便有了一种挫折感,由于受挫,情绪自然不好,会发脾气、会生气、哭闹。而大人在这个关键时刻却妥协了,让步了。在这场“战争”中,孩子最终赢得了胜利。在这个过程中,本来的原则(比如,这个玩具家里有了不能再买),没有遵守:本来的界限(比如你可以哭,但你不能打人)没有坚守:本来的权威(比如要有一点畏惧大人)不再存在。其后果是让孩子形成这样一种行为模式:只要我想要的,我就一定要得到:只要我闹了,我就可以胜利。因而养成了凡要什么就要得到、如得不到就发脾气、我非得到不可的不良习惯。导致孩子有恃无恐、任性霸道、蛮横无理的个性。

这种行为模式一直延缓到现在,同样是想要什么就立即要得到什么,否则就会折腾个不停,直到你答应我为止。

了解家长应对方式

那么,孩子到了妈妈身边,妈妈是怎么应对孩子这种情况呢?

妈妈说“他要什么我没答应时,有时我会讲道理,有时骗他哄他一有时狠狠打他,但他心里不服气,以后还是老样子。比如他要买玩具,因为上周才买过一个,我就没给买,他很不高兴,回家后就乱摔东西。我气得骂他、打他。他的报复心理也很强。有一次,他和他奶奶一起睡时抢被子盖,我好好说他,他不听,我就打他,他则用手指着我狠狠地说:‘哼,你等着,看我怎么对付你!’我感觉我好失败!”

不良教育方式后果

孩子在妈妈身边的处事模式是小时候在老人身边生活时的延续。孩子的心理还是像两三岁时的心理一样不成熟、幼稚。如果这种行为模式带到学校里和社会上,一定会受挫。

当他想要什么而没有得到时,就会仇恨在心,攻击对方,报复他人,破坏人际关系,或是怨天尤人,虐待自己,不能正确认知,易形成人格障碍。所以,如果继续漠视或放任孩子的这种行为,对孩子的成长百害而无一利。

幼儿阶段,孩子一般是遵从权威的,但可惜这个案例中的大人(外公外婆)没有运用或放弃权威:中学阶段,也即进入青春期阶段后,我们看到很多孩子根本不听父母的话,我行我素,想怎样就怎样,不合我的意我可以离家出走,甚至打父母,这说明父母完全丧失了权威。而小学阶段,往往是向父母挑战权威的时候,如果父母没有保住权威,坚持原则,那么,进入青春期后孩子就会陷入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束手无策、万般无奈的艰难境地。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权威,它往往是用在针对孩子不合理需求时需要坚持的原则,需要遵守的规则。如果我们不守住权威,不坚持原则,任由孩子随心所欲,想怎样就怎样,或者说,我们在这个时候败阵下来,那么,输掉的不仅仅是权威,更是孩子的未来。

教育指导建议

我们假设孩子向妈妈要钱买饮料喝,而妈妈觉得饮料不卫生、不同意买为例。妈妈开始讲道理,说路边饮料没有营养,属于三无产品;可孩子听不进去,还在闹,妈妈被他闹烦了,于是开始责备他;孩子还是不听,妈妈最后动手打了孩子。孩子不服气,开始摔东西,甚至打妈妈。也就是说,妈妈的应对方式并没有起到好的效果,反而点起了孩子的怒火,使孩子更加嚣张。

其实在这里,妈妈并没有真正关注孩子的内心,也没有用恰当的方法来应对。我们可以这样来做:

肯定孩子的需求是一种需要

如果孩子自身的角度想,他所有的需求都应该是正当的。因为他不明白为什么不可以买,他只是需要满足自己的口欲。或者说他虽明白也不去理睬这些道理,他只想满足自己的欲望。满足,在这里成为暂时的快乐。

妈妈可以平静而不带情绪地和孩子说:“宝贝,妈妈知道你很想喝这种饮料,但是这种饮料不卫生。”然后问问孩子,是否可换成吃别的东西。如果孩子同意,则满足他;如果孩子坚持要那种饮料,则进入下一步——

坚持原则和底线,绝不让步

道理给孩子讲了,如果还是不听,又哭又闹,还摔东西,妈妈就要明确地告诉孩子:“妈妈认为这饮料不能买就是不能买。不管你怎么闹都是没有用的。”说完这话就走开,去做自己的事。说的时候口气要平静,要坚决,让孩子感受到这里面的力量。这是冷应对。

很多孩子之所以要坚持闹,就是因为知道了闹有效果——你要是不满足我,我就摔东西,我就撒野,我就捣乱l父母千万不要上他的圈套,因为你一让步他就赢了,下次得寸进尺。一旦形成这种互动模式最终会让孩子下次如法炮制。如果这一次你坚守住了,那么教育也有了效果。下次孩子就明白了:这样的事妈妈不会让步的,我怎么闹也没用的。

事后安抚孩子,接纳孩子情绪

当妈妈没有答应他的要求时,他会有极大的挫败感,这可能会有很激烈的反抗,哭闹、撒泼等,我们不妨看作这是孩子在宣泄他的负性情绪。一个人的情绪不能被压抑,需要通过某种途径宣泄,在孩子没有找到更好的途径之前,不妨让孩子去宣泄。等孩子宣泄完情绪,冷静下来后,再进行安抚。

妈妈可以走近孩子,温柔地对他说:“孩子,刚才妈妈没答应你的要求,你很生气,很愤怒,很难受,是吧?妈妈理解你……”然后,顺势轻抚孩子的肩头,或拥抱,或递给孩子一张纸巾都可以。这样的表达就是接纳孩子的情绪,让孩子知道,他生完气,发完火,妈妈还是一样关心他,爱他。除了那件事之外,一切和从前一样。这就是:爱而不迁就,爱而有原则。

最后总结:

对孩子说“不”,处理好了就不难,只要记住这句话就可以做好:温柔地坚持。即坚持原则,温柔对待。具体就是——

措辞要委婉——不要直截了当地批评、责备孩子,找到该肯定的地方先肯定他,再委婉地指出不合理的地方。

语气要温和——不要带着情绪(不耐烦,生气)对孩子说话,因为孩子可能正带情绪呢,或许后面他会有“暴风雨”呢。

态度要尊重——不管孩子的要求多么无理,对他说话时还是要尊重他.平等对待他,最好能做到不打不骂,不生气不发火。

事后要关心——孩子本来就因你的拒绝而不开心了,如果再不给孩子爱,孩子就会觉得他不讨人喜欢了,你不爱他了。所以,对孩子表达关心和爱非常重要。要把孩子的问题和孩子本人分开,对事不对人。

教育孩子的2大难点

为什么我的孩子总记不住禁令?

一个新的、八位数的电话号码能在你的大脑里保留多长时间?两分钟?这就是“不要去抓花盆里的土”或“不”在孩子头脑中停留的时间。大脑研究者说,孩子们没法更长时间地记住这些他弄不清楚的禁令。大约到了两岁,孩子开始认识到“不”后面的含义,并且和自己的经验联系在一起,才能逐渐记住禁令。

不要让你的情绪影响孩子

作为孩子的父母,如果你精神不佳或者情绪低落,就无法对孩子的需要做出迅速、及时和敏锐的反应。有研究证明,如果母亲长期地、病理性地忧郁,孩子的大脑活动也会不正常,也极有可能被这种负面的情绪所感染而变得悲观、情绪化。

在你心情不好的时候,最好能够暂时不和孩子在一起,而让爱人去多分担一些照料的事务。通过和亲人谈心或者其他的放松方式,尽快让自己的心情波澜平缓下来。

教育孩子要避免的7个禁语

禁语1 “你是姐姐,要让着妹妹。”

说话分析:很多父母以为这样说,就可以解决孩子之间的纷争。那些已经为人父母的,回想自己的童年,好象从小就是接受这样的教育,以为做哥哥姐姐的就应该让着弟弟妹妹,就算大的一方心里有什么不满,也只能逆来顺受。

其实解决孩子纷争的关键不在于他们年纪的大小,“公平”才是最重要的原则。父母应该换一个角度,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有爱护弟弟妹妹的责任,而不是一味没有原则地让步。

深远影响:若父母长期以这种口吻教育孩子,只会让大的一方对弟妹怀恨在心,渐渐成为手足间的芥蒂;而弟妹则会仗着自己年纪小,认为别人让他们是理所当然的,日后会不断犯错。

禁语2 “这是姐姐的玩具,妹妹玩自己的。”

说话分析:有时父母为避免孩子们争夺玩具,实行同一款玩具买两件,孩子就不会因为别人有自己没有而产生嫉妒心理。如果孩子间因为争夺玩具而发生纷争,父母便对她们说:“这是姐姐的玩具,妹妹玩自己的。”其实这种教导方法是治标不治本的,父母应该让孩子借着互相分享玩具的时机,懂得体谅别人的需要,“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从而可以获得与别人分享的喜悦。

深远影响:如果父母经常让孩子意识到某些东西是自己的,某些是别人的,很容易让孩子建立起“楚河汉界”的观念,不懂得互相分享的重要,令孩子之间的关系疏远。

禁语3 “哪个乖就爱哪个。”

说话分析:家长不要以为对孩子这样说,就能把孩子驯服得服服帖帖。“谁乖就爱睡”反而会向孩子灌输“爱是有条件”的错误观念。父母让孩子觉得,只要表现好些、行为乖些,父母才会爱你一些。长辈这样的心态,会在不知不觉间加剧孩子们的竞争,为了争取长辈的爱,遮掩自己的真性情,以各种方法来取悦长辈。一些自信不足的孩子往往会认为长辈的爱不可靠,愈加自卑。

深远影响:长此以往,孩子会为了讨好长辈和争取他们的爱而努力,令孩子怯于表现真我。即使孩子生活在应以真诚示人的家庭中,都仿如带着面具,活在无形的压力之下。

禁语4 “弟弟一个人呢,快去陪他玩玩。”

说话分析:这种命令式的吩咐,只会令孩子反感。试想孩子正兴高采烈地做自己的事,可父母的一句话,孩子就要放下自己的事去陪弟弟玩,孩子当然会感到扫兴。即使孩子陪弟弟一起玩,也未必出自真心。相反,年长的孩子会觉得父母只顾及其他孩子的感受,却不理会自己,这样无形中可能加深兄弟姐妹间的隔膜。

深远影响:如果父母经常忽视孩子的感受,只会令孩子和父母间的关系变差。父母若经常要孩子去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会令孩子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

禁语5 “她是我们家佣人,我们有权骂她。”

说话分析:无论发生了什么事,父母对孩子说:“她只是个保姆。”这样的话是极富阶级观念的,让孩子意识到她是佣人,我们雇她工作,我们就有权骂她!这样会让孩子不懂得尊重别人,不尊重保姆曾为家庭所付出的努力。试想这样的情况,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在家里犯了错,父母却怪保姆没照看好,这只会令孩子得不到适当的教导,甚至日后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懂得承担责任。

深远影响:如果父母在未了解事情真相前,只凭孩子的一面之词,就责备保姆,这会纵容犯错的孩子重蹈覆辙。

禁语6 “居然在阿姨面前向我撒娇?等客人走了再罚你!”

说话分析:亲戚远道而来,孩子在别人面前撒娇,父母一时怒上心头,说出这样的话。一般来说,父母为免客人和自己尴尬,不便马上责骂孩子,准备等客人走了之后再说。可是由于父母和客人谈笑风生,把处罚的孩子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不过如果父母认为孩子犯错却不立即处罚,等得太久,可能连孩子也忘了处罚的事。如果想取得惩罚孩子的效果,让孩子知错能改,就要立即处理,否则效果会大大减少。

深远影响:施行奖惩,都该即时处理,才能获得效用。幼小的孩子大都健忘,等得太久的惩罚,可能已把自己的过错忘得一干二净,另责罚的作用大大减少。

禁语7 “那个孩子叫什么名字?我叫老师罚他!”

说话分析:父母接到孩子给人欺负的消息,心痛孩子,自然想保护他,为他出头。

不过,父母要知道,孩子说出自己的情况,往往是希望先得到父母的关心,父母应该以关怀的态度教导孩子如何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立即找老师代为出头。如果问题不是太严重,父母应该让孩子学会如何处理。如鼓励孩子把事情告诉老师,由老师来处理。记住:学习如何处理问题是孩子成长必须经历的阶段。

深远影响:因为小朋友间的争执时而有之,如果孩子每次遇到问题,都找父母出头,有谁还敢和他玩呢?这样只会令孩子变得更孤立。

总结:家长们又是会在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小朋友发生矛盾是而心疼自己的孩子,说别的小朋友不好,这是一种最严重的教育孩子的错误方法,家长们要学会教孩子大度及宽容。(文章原载于《健康博览》,刊号:2012年3月号,作者:练丽丹,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若悠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