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群 > 婴幼儿

如何让孩子”游戏“出专注力

来源:网络

目录:

第一章:如何让孩子”游戏“出专注力

第二章:美国如何教孩子直面死亡

第三章:江珊为过渡父爱纠偏

如何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呢?很多父母都会为这样的问题而发愁。给孩子感兴趣的玩具玩一会孩子就丢了,然后去重新找其它的玩具了。

如何让孩子”游戏“出专注力

夏杨小时候喜欢玩拼插玩具、积木……只要他在专心地玩,我和家里人一般不会去打扰他。因为我知道,成人也不喜欢被迫停止有趣的游戏或将成的事情,更何况是视游戏为至乐、喜欢成功的孩子呢!

一个小男孩静静地坐在那里,用小镊子细心地夹起每一个小部件,努力拼插着一艘战舰。他已经在那里坐了三个多小时了,那份耐性,让在一旁的妈妈不忍打搅。

终于,他大功告成了,他拿着这个作品,很有成就感地跑到妈妈面前,给妈妈展示他的成果。

这是夏杨小时候家里最常见的场景。

夏杨小时候喜欢玩拼插玩具、积木……只要他在专心地玩,我和家里人一般不会去打扰他。因为我知道,成人也不喜欢被迫停止有趣的游戏或将成的事情,更何况是视游戏为至乐、喜欢成功的孩子呢!

玩也是一种学习,而且在自己感兴趣的游戏中,还可以锻炼、培养专注力。一般情况下,不要骤然命令小孩子停止兴趣正浓的游戏或活动,以防养成他做事不专注、半途而废的坏习惯。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虽然夏杨上学后成绩一直很好,但在他上学后,因为我和他爸爸正处在创业的前期,基本没有在他身上花费很大的精力。他上小学的时候,我正在英国学习,他爸爸在同济大学进修德语。夏杨跟着他的姥姥在国内,但学习成绩并没有因此而受到影响。这和姥姥在他幼儿园和小学衔接的关键期付出的心血有关。姥姥帮助他养成了课后及时认真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同时,我们有意识地从小对他进行的专注力的培养,也给他获得优良的学习成绩打下了基础。

我认为,一个学生课业成绩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在课堂上是否能够很专注地听讲。我看过一项资料统计,天才和弱智在人群中不到1%,99%的人的智商都是差不多的。之所以一百个孩子里,真正学习好的孩子就那么几个,更大程度上缘于他们上课时专注力的区别。

一个人的专注力不是天生具备的,是需要从小一点一滴训练养成的。从夏杨出生到他上小学,长达六年的时间里,我一直努力让他在玩游戏、听故事中,自然养成全神贯注的习惯。

首先我们从孩子喜欢的事情入手。

夏杨小时候有一个阶段最喜欢拼插玩具,我就给他收集了很多他感兴趣的模型,如战舰、汽车、飞机等,让他来拼插。他会把最微小的零部件,用最大的耐心,在他可能坚持的最长的时间里,很专注地拼好。这个过程有时是一个小时,有时是三个小时,完全靠他个人的兴趣,以及由此产生的耐心和毅力。这个时候,我们大人从不打搅他,而是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抓住和利用这一培养他专注力的时机,让他专心致志地完成这个过程。这个过程锻炼了他坚韧不拔克服困难的毅力、一坐坐几个小时的持久注意力,他完成“作品”获得的成就感和自信心,都是他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获得的。

小时候他还喜欢玩磁铁,那些碎铁末儿、钉子,铺了满满一地。我鼓励他尽情地去玩。他坐在地上,有时一玩能玩半天。玩水、玩沙子、捏橡皮泥、搭积木……玩的过程就是一个小孩子学习的过程。他的专注力、他的观察力、他的探究精神就这样一点一点养成着。

有的父母经常会按照自己的计划,给孩子安排一些事情,比如在他集中精力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有的父母非要反其道而行之,非要和孩子“对着干”:“别玩了,该练琴了。”或者说:“你没听见吗?马上过来吃饭。”实际上,这些事情耽误一会儿都不是大问题,而孩子在全身心地进入他正在做的事情中,你打断他,就失去了一个锻炼和培养孩子专注力的好时机。也许作为大人会觉得事情毫无意义,但对孩子的习惯养成来说,这些良好行为的不断重复,恰恰是可能对他的一生都有影响的重大的“细节”。

记得那时我给夏杨讲故事,他有时候会喜欢我反反复复给他讲同一个故事。大人的心理往往是:“哎呀,我都讲过几遍了,你怎么还听这一个啊?”我从有关孩子教育的书上看到,反复给孩子讲同一个老故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在对他的专注力进行培养。给幼小的孩子读书,可以帮助发展孩子专注的能力、聆听的技能等,这种很随意的行为,却会对孩子的将来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比如《小兔乖乖》这个儿童故事,我就给夏杨讲了不知多少遍。只要他要求我给他讲时,我就不厌其烦地反复讲给他。因为只有在那个时期,他才会自然地接受来自父母的这种有意识的专注力的训练。等到他说 “不听了,我都听了几遍了”,那时就已经失去了训练专注力的最佳时机。当然我给他反复讲一个故事的过程中,也会兼顾到他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但主要的还是那种暂时看不到结果的专注力的培养。

夏杨有一个特点,就是专注力特别强,做事精力集中。从小获得的这一素质,对他今天学习生命科学,在实验室做很枯燥的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实验,都是非常有益的。

孩子专注力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有一种说法,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有二十一次重复。父母应该从小放手让孩子去做他感兴趣的事情,并在这个过程中适当引导和保护他的兴趣。

夏杨的学龄前期,我对他的教育除了给他做一些入学前的心理和物质准备,刻意回避了让他接触小学课本上可能学的东西,有意地让他接触他感兴趣的、能够理解的内容,进行无意学习。我认为,如果小学学习的内容让他早接触过了,他在课堂上再接触时,就淡化了他渴求新知识的求知欲,就会使他失去课堂学习的乐趣,不但不能让他很专注地听讲,反而容易使他的注意力涣散。孩子一旦有了课堂上注意力涣散的毛病,即使他的智力水平不低,也很有可能成为一个很聪明但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

一般来说,智力正常的孩子,只要在课堂上能够很专注地听讲,成绩好就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自然结果。小学的一节课,就学几个字母或一页书,对于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来说,接受和消化不会存在难度,只是专注力是否足够的问题。但从大脑的规律讲,越小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越短暂,因此在有意识训练孩子的专注力时,要依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顺应孩子的兴趣和爱好。

美国如何教孩子直面死亡

说到“死亡”,国人总觉得“不吉利”,因而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意尽少和孩子谈及,而且更将其坚决地拒之于儿童教育门外。

美国的家长和教师,却乐于在孩子3-4岁时就向他们作出关于“死亡”的诠释,当然这种诠释是十分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

美国儿童教育专家早已发现,由于传媒的兴旺发达和信息的超速流通,实际上3周岁的幼童大多已接触到“死亡”此词。他们可能会在跟小伙伴的交流中提及“死亡”,并对其感到既神秘又恐惧。他们或许还会若有所思地向大人们提出许多相关的问题:难道我们每个人总有一天都会死吗?我要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不死行吗?我的小朋友和我以后也非得死吗?

不过孩子一般要长到10岁左右才能理解“死亡是永恒的”(即人死了就不能复活)这样深奥、抽象的道理。而在此之前,他们往往不会如成人那样,为亲人的死亡带来的哀伤背上沉重的情感包袱。他们只是想知道死亡究竟是怎么回事而已。

对于儿童提出的“死亡问题”,美国家长总是作出最为直截了当、简单明了的回答,尽量避免似是而非或模糊不清。此外,他们也较少利用神话或宗教中的诸如天堂、地狱之类的传说来对死亡作出解释。因为他们认定,尽管作出这样的解释也许最为简单轻松,但要是孩子长大了并不相信这些,那他就必然会陷入更深的无所适从之中难以自拔。

当然美国人更不赞成将“人死后都会变鬼”这样的“黑色迷信”作为知识,来传授给天真的孩子。他们认为:要是同时还把“鬼”描绘成面目狰狞的怪物,副作用可能就会更大———这样的“解释”除了可能误导孩子外,无疑只会增加孩子做恶梦的可能,并人为地加大了孩子的恐惧感等其他种种心理压力,以至于待家里真的死了人时,惊恐的孩子甚至不敢参加亲人的追悼会。

更确切地说,绝大多数美国家长是将“死亡”视为一种“情感知识”存入孩子的“知识库”的。当碰到死亡事件时,孩子便能动用他所需要的“情感知识”来理解他将面临的深深悲伤究竟是怎么回事了。

美国人还认为,待孩子长大到有足够的领悟能力时,向其传授某些积极的“生死观”,也许还能帮助他塑造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这时的美国人往往向孩子们这么解释说:其实“死”和“生”是自然而然又顺理成章的事,没有了“死”,也就无所谓“生”。即便是无生命的万物,如星星、地球和太阳,也都有其寿命。一个人死了,其肉体诚然在世界上消失了,但其子女却在延续他的生命,他遗留下的思想、作品和所作的好事仍可能被后人津津乐道。

美国的一些小学校里甚至开设了别具一格的“死亡课”。由在教育部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殡葬行业从业人员或护士走进课堂当起教师,跟孩子们认真地讨论人死时会发生什么事,并且让学生轮流通过演剧的方式,模拟一旦遇到亲人因车祸死亡等情形时的应对方式,或体验一下突然成为孤儿的凄凉感觉,或走进火葬场参观火葬的全过程,甚至设计或参加一台模拟的“向亲人遗体告别”仪式等等。尽管也有人认为这么做可能会给孩子心中留下阴影,但大多数教育专家和家长却对此表示了无保留的支持。

美国“死亡教育”中最精彩的一幕,要算越来越多的儿童在父母或老师的带领下,来到郊外专为绝症患者提供善终服务的宁养院,跟大人一起,把准备好的五彩缤纷的花瓣轻轻撒向临终者们的床榻。

还有的孩子在宁养院里显示了对“仙逝之美”的深深崇敬———他们勇敢地握住正处在弥留之际的老人或病人干枯的手,一边向他送上祝福的话语,一边微笑着目送他告别人世。

江珊为过渡父爱纠偏

2011年9月11日,电视剧《夏妍的秋天》在央视一套热播。男主演高曙光再次成为关注度最高的明星。8年前,高曙光与江珊和平分手,为了弥补对女儿的伤害,高曙光毁灭式溺爱女儿。理性的江珊怎样为高曙光的父爱纠偏?单亲女儿的心愿究竟是什么?

慈父补偿单亲女儿

2007年10月23日,高曙光结束电视剧《一颗颗眼泪都是爱》的拍摄,飞赴美国旧金山看望女儿高亦心。走进公寓,只见9岁的女儿正落寞地坐在阳台上看夕阳,这让高曙光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高曙光与着名演员江珊的婚姻,曾被娱乐圈传为佳话。然而因为彼此的性格差异和生活理念难以调和,2003年10月,高曙光与江珊办理了离婚手续,高亦心跟随江珊生活。次年8月,江珊带着女儿来到美国生活。

父亲的到来,使高亦心有了倾诉对象。她抱怨道:“爸,这里整天雾蒙蒙的,姥姥又不让出去,我心里烦透了,我真想回北京生活。”如果自己不与江珊分手,女儿小小年纪怎会过这种孤独生活?

没能给女儿一个完整的家,始终是他心底的遗憾和痛楚。在他看来,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以父爱和物质来弥补对女儿的伤害。他满足女儿的一切要求,高亦心刚满10岁,他就给女儿买了手机、笔记本电脑。不知不觉中,高曙光就将对女儿的呵护演绎成了溺爱,而自己却浑然不觉。

2009年元旦,高曙光在旧金山与女儿共度新年,这时江珊恰巧也在美国。为了淡化父母离异给女儿带来的阴影和压力,1月3日,江珊和母亲特意做了满满一桌菜。饭吃到一半时,高亦心分别向爸爸妈妈索要礼物:“爸,我的手机不时尚了,你给我换一个吧。”接着,她又问江珊:“给我买双棕色皮鞋吧。”江珊皱着眉回答女儿:“你那3双皮鞋都是新买的,买那么多鞋子干什么?”

傍晚,高曙光将一款最新潮的手机交给女儿,她举着手机向江珊挑衅:“妈,爸爸的新年礼物已经到了,你的呢?”江珊瞪了一眼女儿:“你越来越任性了,谁把你惯成了这样?”高曙光明白,江珊貌似批评女儿,实则在指责自己。他内心不由涌上几分不快。

再说高亦心,回到自己小房间,她用小刀将自己的3双皮鞋分别划了一道口子。然后将鞋子摆到母亲面前:“妈,鞋子都破了,你必须给我买了。”江珊气得脸色煞白。高曙光走过来,替女儿求情:“一双皮鞋能有多少钱?我这就出去给她买一双。”江珊憋了一肚子火,她大声说:“你看你把女儿都惯成什么样了,哪有你这样做父亲的?”

补偿过度成溺爱

因溺爱女儿,单亲父亲高曙光陷入了认识误区,他执拗地以为,江珊阻止他爱女儿,是担心女儿在感情上更亲近他。这年6月,高亦心嘟着嘴巴告诉父亲:“姥姥只会做几样菜,我都吃腻了,一坐到餐桌前就没有胃口。”高曙光怜爱地抚摸女儿的头发:“你没胃口就去外面餐厅吃吧。”他知道,江珊和孩子姥姥对高亦心的零用钱卡得很紧,女儿身边没有余钱。从那以后,每次来旧金山,高曙光都要兑换5000美金,瞒着江珊和孩子姥姥悄悄存到高亦心的户头上。有了这笔钱,高亦心随心所欲买东西,还经常趁姥姥不注意,一个人跑到外面的餐厅满足口腹之欲。

高曙光无原则的爱和女儿的变化,令江珊那颗做母亲的心悬了起来。半个月后,电视剧《不离不弃》杀青,江珊连庆功宴都没心思吃,就迫不及待地回到旧金山。4个多月不见,女儿的冷漠出乎她的意料。曾经,每次江珊回家,女儿又是递拖鞋又是沏茶,像个小尾巴一样粘在身后;而这次,她只淡然地打声招呼,就钻进房间玩电脑游戏,几个小时也不出来。

第二天,江珊无意中从女儿书包里翻出了一张银行卡,她惊讶地问女儿:“这是怎么回事?”高亦心头一昂:“爸爸给我存的零花钱。”在江珊的逼问下,高亦心说出了密码。江珊赶赴银行一查,账户明细让她心惊肉跳,短短半年时间,女儿竟然消费了2万多美金!他这哪是爱孩子,分明是将女儿往深渊里推呀!

江珊知道,高曙光再与女儿接触,对她们母女而言无疑是灾难。她停掉手头的工作,不动声色地在家里守护女儿。11月13日,高曙光以为江珊回国内拍戏了,迫切地赶赴旧金山与女儿团聚。一走进家门,高曙光就赫然发现江珊阴沉着脸坐在沙发上。他尴尬一笑:“我给女儿带来礼物了。”江珊冲过去,连推带搡地将高曙光往外赶:“我是女儿的监护人,有义务对女儿的成长负责。这里是我的家,请你赶快离开!”高曙光高声争辩:“你太过分了,我探望女儿有什么错?”两人的争吵,引来了邻居的抗议,高曙光只得悻悻离去……

江珊与高曙光教育孩子的分歧与纷争,深深刺痛了江母的心,她耐心地开导女儿:“很多正常夫妻教育孩子都有矛盾,何况你们俩已经分手。高曙光固然有错,你的做法也欠妥。你和高曙光目的一致,都想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为什么不能心平气和地坐下来沟通?”

母亲理智的分析,触动了江珊的心灵:是呀,自己和高曙光相互埋怨指责,不仅于事无补,只会给女儿带来更深重灾难。渐渐地,江珊冷静了下来……

反思过后结成教女同盟

冷静下来的江珊意识到,生硬地割裂高曙光与女儿的接触,于女儿而言无疑是灾难!12月5日,江珊飞赴上海,与高曙光约见在一家咖啡厅。江珊痛心讲述了高亦心在父亲毁灭式溺爱下的畸形成长。江珊的诚恳和深沉母爱感动了高曙光。

就在这时,高曙光在《漂亮主妇》剧组的安排下,进驻北京11中体验生活。在这部戏里,高曙光扮演单亲爸爸余超凡,为了准确把握这类特殊群体的共性,高曙光与离异父母、单亲孩子、教育专家深入接触。在这一过程中,他终于明白:很多单亲孩子不能成才,甚至误入歧途,不是因为父母离异得到的爱太少,而是父母一方或双方给予的爱太多。对照自己这些年毁灭性溺爱女儿,高曙光不寒而栗……

在与女儿的朝夕相处中,高曙光明显发现女儿身上落下了“溺爱后遗症”: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一颗感恩的心。2010年10月,轮到江珊在旧金山照顾高亦心。一个星期后,高曙光在与女儿通电话时,无意中得知江珊病了,他告诫女儿:“你妈妈很不容易,为你付出了很多,现在她病了,你要担负起照顾她的那份责任。”叮嘱完女儿,高曙光又在电话里给江珊支招:“要求女儿为你做些事。这样不仅能培养她的感恩之心,而且还能锻炼她的生活自理能力。”江珊觉得高曙光的话在情在理,主动要求女儿陪她上医院,为她端水递药。夜里,江珊让女儿陪床,头痛时,她要求女儿为她按摩。

因为江珊病了,高亦心只得自己照顾自己,她每天自己整理书包,规划一天的作息时间,将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几天后,江珊身体痊愈,明显感觉女儿懂事多了。

高亦心不仅面容清秀,而且智商很高。唯一的不足,就是在单亲家庭中长大的她缺乏自信。班级推荐她参加学校演讲,临上阵她又打了“退堂鼓”;老师让她为校报组稿,她总担心自己不能胜任。这年10月,高亦心和母亲在家里收看当地电视台少儿栏目,恰巧电视里报道的是高亦心的校友,她名叫珍妮,不仅各门功课都是A﹢,而且在绘画和钢琴方面都有不俗表现。高亦心不觉长叹一声:“要是我能赶上她一半就好了。”

在高曙光看来,教育女儿无小事。3天后,他特意飞赴旧金山,与江珊一道来到珍妮的家里。他们这才知道,珍妮5岁时父母离异,现在跟随母亲生活。高曙光和江珊真诚地说明自己的来意,珍妮被感动了,同意与高亦心交朋友。接下来的日子里,高曙光或江珊经常让两个孩子一起做功课,一起玩游戏。珍妮的感染带动,大大提升了高亦心的自信心,她开始主动参与学校各项活动。

在江珊和高曙光共同修正下,高亦心褪去了溺爱下的冷酷、任性、自私,懂得了感恩,懂得了进取。2011年9月,高亦心以优异成绩升入圣多明尼哥中学。看到女儿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结语: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取决于父母育儿方式。但是很多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本身就没有耐性,那么想要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似乎并不实际啊!(文章原载于《家庭保健》,刊期:2012.04,作者:杨文,林静,雪桥,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若悠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