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群 > 婴幼儿

儿童保健 宝宝变成“夜哭郎” 竟是脾胃不和

来源:网络

对于很多新手妈妈来讲,最苦恼的莫过于自己的宝贝每到夜晚就会不明原因的大哭,明明检查过了身体并没有什么异常,但宝宝却一直哭闹不停。事实上,很多宝宝的哭闹都是由于脾胃不和引起的。

儿科最常见的病症之一是消化系统的疾病,其造成的原因多为“脾胃不和”,很多家长都知道孩子不爱吃饭是脾胃不和的表现。其实脾胃不和不单是不爱吃饭,还有一些比如:食后易吐、肚子胀、打嗝、夜里睡觉不安宁、哭闹或者打滚等症状,还有的表现为大便不调等等。为什么孩子容易发生脾胃不和的种种表现呢?其发生的原因与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密切相关。

小儿的生理特点是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乃“稚阴稚阳”之体,完全不同于成年人。从呱呱落地开始,其脏腑十分娇嫩柔弱,对外界适应能力差,五脏六腑处于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的状态。在这五脏六腑之中,脾胃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饮食水谷消化吸收得好,孩子才能发育得好,生长的才壮实;所以中医又将“脾胃”称为 “后天之本”。

脾胃不和孩子容易厌食

同时,小儿的病理特点表现为发病容易,易于传变,如果家长缺乏育儿知识,片面强调多吃、补养,或添加辅食时不讲究科学喂养;或过分溺爱养成吃零食、偏食的坏习惯;或贪凉饮冷过度;或恣食甜食及肥甘厚味,再有,患病后不注意脾胃的调护,加之,小儿饮食不会自调,不知自节,这种种原因都很容易造成脾胃不和,而出现各种病症表现。

脾胃不和的孩子可以有不同的表现,最普遍的症状有厌食,夜间睡眠不安宁,肚子胀气、呕吐、打嗝、大便不调或干或不消化稀溏。针对症状的不同,在应用中药治疗的同时可以采用日常饮食起居的调护,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孩子一旦出现脾胃不和的表现,家长首先找一找原因,如果是小婴儿在添加辅食的阶段应检查自己的添加做法是否恰当,如果存在问题要马上调整好,要按时、按量,从单种开始逐渐增加品种,并且要在添加一种新的辅食后维持5——6天,让孩子适应后再添加另一种。您的孩子如果没有出现脾胃不和的表现,在添加辅食时同样要这样去做,但每添加一种新辅食,维持的时间可以适当的缩短,家长一定不能操之过急。如果小儿感冒发烧时,应用抗生素一定要慎重,不能自行使用,要按医嘱,而且用量不能大,时间不能长,因为不少抗生素的副作用就是消化道的不适,如果使用中药也要注意,因清热解毒的药物一般均属凉性,不能服用过量或时间过长,否则也会伤及脾胃,导致脾胃不和的发生,患病及病后的饮食切记清淡。

脾胃不和会导致“夜哭郎”

许多脾胃不和的孩子会表现出夜间睡眠不安宁,有时哭闹,有时打滚折腾,也有的磨牙,遇到这样的问题时,家长应该看一看孩子的被褥是不是太厚,如果太热小儿会睡不踏实;因为脾胃不和而厌食,有些家长在睡前爱给孩子喝一瓶奶,其实这样做法不是正确的选择,由于原有脾胃不和,消化机能差,加之夜间入睡后脾胃的消化功能也弱了,吃进的东西积滞在中焦脾胃,小儿就会“胃不和,卧不安”,如果再有内热相合,就会出现磨牙、哭闹等。对于这类孩子家长要注意晚饭不要离睡觉太近,睡前不要再吃东西;同时也要注意,睡前不要做太剧烈的活动或过于兴奋。

家长还应该平常注意摸一摸孩子的小肚子是不是胀气,如果有,可以采用揉腹的方法,将手掌按在肚脐上,按顺时针、逆时针揉按各100次,这样可以消除腹胀从而帮助孩子睡好觉。孩子的睡眠时间一般要定时,养成好的睡眠习惯,以上方法,都可以帮助家长改善或消除“夜哭郎”的情形。

合理饮食预防消化系统疾病

如果孩子发生急性胃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一定要彻底治愈,在原发疾病痊愈后,要十分小心小儿的饮食,先从稀、软、易消化的食物开始,吃热乎的饭菜。每次进餐应该“欠一口”,就是说不要吃“十分饱”。这样做有利于小儿脾胃功能恢复。

平常孩子不要吃过多的甜食,更不能贪凉饮冷,吃冰棍、甜饮料以及油炸食品。因为这些都可以伤及小儿稚嫩的脾胃。临床有不少家长带孩子来看病时都讲到了“爱吃巧克力、爱吃冰淇淋、爱喝甜饮料,每天不正经吃饭”。

一些父母认为孩子一定要多吃肉,这样才有营养,其实人体尤其是小儿的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是均衡、全面的,蛋白质固然需要,而大量的维生素、纤维素、微量元素的摄入,是十分必须的,所以膳食搭配要科学、合理。各种蔬菜、粗粮、水果都很有营养,都应该适量的摄入。现在的孩子一般都比较爱吃肉,如果每天大鱼大肉肥甘厚味不断,由于孩子的脾胃功能尚不完善,消化不了,最后导致脾胃不和,消化功能紊乱,反而影响了营养素的吸收,影响了正常的生长发育。

如果想要您的宝宝健康茁壮的成长,请尽量预防脾胃不和,科学的喂养,合理的膳食是最基本的保障。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