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健康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群 > 学生健康

心理认识偏差导致“代沟”

来源:网络

“周末,读大学的gg(哥哥)回来,给我带了很多好东西,都系‘偶’(我)非常‘稀饭’(喜欢)的。就‘酱紫’(这样子)。”

这段咋一看不知所云的文字,出自天津某中学生的作文。面对其熟练使用的网络语言,很多老师慨叹:学生写作文都要看不懂了,这代沟真是越拉越大。

代沟,顾名思义,就是血脉相连的代际之间横亘着巨大的差距。可到了新世纪,代沟不仅存在于上一代与下一代之间,而且在年龄相隔10年、8年的人们之间,甚至在大学的高年级与低年级之间,都会有令人惊叹的明显差异。

人们常常说,代沟是时间的痕迹,是变革的脚步。如此看来,出现代沟是自然的,没有代沟反倒是不自然的。变化本身并没有超出人们的想象,所以,代沟现象也容易被人理解。

也许我们习惯于用社会价值观、生活方式的变化会引起代际差异来解释代沟的存在,但是当我们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观察代沟,我们会发现代沟并不是不可跨越的鸿沟。

人们选择信息角度的不同,决定了有人着眼于变化和差异,有人着眼于不变和相似。

吃的、穿的、唱的、玩的、干的、喜欢的、厌恶的、向往的、回避的……统统都不一样了,这就是代沟吗?这还不是。还要看你对这些“不一样”是如何知觉的。换言之,人们不能接受上代或下代与自己这一代人的差异,往往与知觉的选择性有关。

知觉的选择性是人们在感受和认识事物的时候,选择哪些信息进行头脑中的加工。

世界上的信息多种多样,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会选择不同的信息作为印象形成、判断和推理的资源。就像乐观主义者往往看到的是瓶子里还有半瓶水,而悲观主义者往往看到的是瓶子少了半瓶水一样,有人更着眼于那些变化或差异,有人则更着眼于变化中的不变和相似。

例如,青少年喜爱的歌曲,上了年纪的人不爱听,也不会唱。歌曲是变了,从内容到音调节拍都变了。然而,无论哪一代,都曾经那样热衷于自己同辈人共同喜爱的歌曲(或戏曲)。那些反映时代生活的,在同辈人中间熟悉的、形成共鸣的歌曲,成为时代的记忆和自己的生命轨迹,这一点,老中青没有什么不同。再比如,时装流行年年不同,裤腿从窄变到宽,从宽变到窄;衣摆从松变到紧,从紧变到松;鞋跟从低变到高,从高变到低;衣饰从繁变到简,从简变到繁……

无论哪个年代,都有那个时代的时尚或时髦,都有人引领潮流,都有人担心自己与众不同,担心自己落伍。追赶时代潮流的人,并非特立独行者,恰恰是他赶他那一代人的时髦,如同你赶你这一代人的时髦。

选择看到变化的,会强烈地感到时代不同了;选择看到不变的,不会以年龄或时代来划分类别,他们更容易与不同年龄的人成为“忘年交”。

我们把行为和观念差异归因于年龄和时代,形成代际刻板印象,懒惰地理解认识他人

代沟的出现,还与社会类别化后相应形成的心理效应有关。当老李的太太生下小李,老李和太太于是就有了“天下父母心”。当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城市青年走在一起,很容易共享作为独生子女的人生体验,外人看他们像小皇帝,他们看自己像小奴隶。祖父年轻时常去邮局寄信,父亲更愿意打电话,儿子现在离不开手机。

这些代际身份、人生经历都会自然而然让人们认为自己这一代是一个类别,上一代或下一代是另外的类别,用“我们”指称自己一代,用“他们”指称上一代或下一代。用社会心理学的术语说,就是类别特征激活了类别意识。

一个人一旦有了“我们感”这种对于“代”的归属感,随之而来的往往还会形成一种自己是我们群体(内群体)的典型性代表的效应。简单说,就是认为自己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代表。

对他(她)而言,上一代人看起来差不太多,都是那样刻板、老旧、固执和不开化;下一代人看起来也都差不多,都是那样缺乏责任感和上进心,办事毛躁,追赶时髦;中年一代看起来更是差不多,被上一代人看成是能力不够,被下一代人看成是想不开。

代际的归属就会形成一种社会类别化后的代际对峙。时间带给我们的连续在这里就出现了断裂。人们忘记我们来自上一代,享受了上一代积累的一切;忘记我们影响着下一代,是我们塑造教育了后代,并将把一切传给他们。在社会类别之后,我们得到了归属感和自尊,却也让我们变成一个给上一代和下一代贴标签,把行为差异和观念差异归因于年龄和时代,并形成代际刻板印象的人。这样懒惰地理解和认识他人,心理学家把我们称为“认知的吝啬鬼”。

人们个体之间的差异要大于代际差异,沟通会让代际之间断裂的心理联系接续起来

社会变迁的快速,使社会的传承出现了心理上的断裂。分处在代沟两侧的人的思想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等等都出现了变化。社会类别化又带来一些形成对峙的心理效应,这就增加了形成偏见和歧视的可能性。

代沟两侧的人轻则互不理解,重则抱有敌意。然而,如果我们真实地接触自己这一代人、上一代人以及下一代人,我们的感受自然会从类别化的心理效应中走出:将一位老人或一位少年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来看,或者将自己所在的一代人分成不同的小类别来看,就会发现人类的差异如此巨大,每一代人里面都有思想僵化的人,都有思想开放的人,都有缺乏责任感的人,都有承担社会重任的人。也就是说,人际差异大于代际差异。或者,当我们超越几十年的时间段,以一种更长远的眼光来看,代际的差异就变得小小不言了。

因此,社会心理学家提出了减少代际偏见的接触理论,认为接触与沟通可以让人们通过新的类别化过程,或去类别化过程中解构原有类别意识,跨越代沟,填平代沟。因为,代沟并不是一种物理存在,而是一种心理存在,接触,可以让代与代之间曾经断裂的心理联系接续起来。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