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健康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群 > 学生健康

大学生,别再谋杀自己了

来源:网络

据悉,就在几天前,一对中国传媒大学的情侣跳楼自杀了。几乎是同期,一名北京理工大学大四的学生也自杀了。再往前,几乎每个月都有从各地传来的大学生自杀新闻。有的因为成绩不佳,有的因为失恋,有的因为找不到工作,还有的因为对现实失望……而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他们把自己杀死了.

网上有人呼吁要改革教育体制,并针对高校管理和教育内容进行调整。还有人说高校的心理咨询师太少,还有人说现在学生的心理素质太差,还有人说现实对大学生的压力太大……总之,都在围着棺材总结死因——大家都在以不同的方式痛心疾首,怕这些少男少女的精英们哪天因为什么事想不开再自寻短见。

可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些孩子都怎么了?就像事先商量好似的,不信你草草从网上搜一下,他们就跟下饺子似的,真有点儿前仆后继的意思。是谁得罪他们了,是什么压力足以让他们非选择这条黄泉路不可呢?

在此,我不想只就事论事地分析他们自杀的原因,一来太残酷,二来,我想通过一些咨询案例来提醒大家,看看地震发生前有什么征兆,而尽量做到防患于未然。

一、父母不和导致孩子失去安全感

一次,我为一个即将考入大学的高三学生做心理减压,他坦言没有学习动力,虽然他的成绩足以把他送进一流院校。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他感觉上大学没什么意思,好象都在应付,就算考上了,毕业后也没什么出路……看得出,他不仅厌学,而且有点儿厌世。于是我把他的父母请来交流,希望从家庭关系上找到答案。

谈了近半小时,我想我已经知道原因了。这对父母明显表现出对孩子现状的焦虑,他们那种焦虑中带着无奈与渴望,看得出,他们特别希望孩子能够振奋起来,打起精神好好读书。他们说,他们不想只得到孩子的文凭而失去孩子的欢乐。可我也发现,这对父母在表达时明显地貌合神离,在交谈时,他们并不默契,各说各的,彼此好象就跟客人似地没有交叉。如果他们有交流,就会有意见不统一或一言堂现象,可是,他们就像是在开会,父亲表达完,母亲再说,母亲说完后,父亲补充。

我反问他们,“你们的夫妻关系如何?”

二人听到这句话,同时低下了头。可一旁的儿子却把头扭向一边,翻着白眼儿,看得出,他的情绪出被这句问话调动了起来。

据了解,父母都曾经是高才生,父亲在公司是部门主任,母亲在单位是处级干部,忙,是他们共同的特质。也因为忙而顾不上家庭,彼此推诿责任,也各不相让,当然,他们也顾不上孩子。当初,孩子用成绩好来取悦父母,本以为“我像你们一样就可以得到关注”,可谁想到,优秀的成绩并没有让父母开心,反而对他更加放心,一放心,就更不顾家了。所以,“上了大学可能就会导致家庭破裂”成为孩子的预测,是呀,在他眼皮底下,父母尚且行同陌路,那么一旦他上大学住宿,和毕业后去工作,父母就更能腾出工夫来“折腾”了。所以,孩子对家不放心,就宁肯放弃学业来看着他们,其目的是维护家庭完整。

心理学上有一个定论:在尚未独立前,孩子的家庭观念远远超过一切。因为他还需要家庭供给生活来源,一旦家庭破裂,对他来说就意味着失去了生活保障。而还有什么事比丧失安全感更可怕呢?这就好比出门作战的士兵,如果大本营的粮草被劫、被烧,还有谁会恋战呢?

我告诉他们,为了孩子,你们必须尽快成熟,彼此真正沟通,为孩子咨询,其实是要解决你们的夫妻关系问题,因为这才是症结所在。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孩子表表现出来的问题,一般都是家长的问题,而如果只在孩子的表面问题上作文章,即使他真的步入大学,那么他那颗不安的心,也有可能让他内耗生命。

据了解,有些自杀的大学生同样在高中时表现为上述孩子的心态,并具有同他一样的家庭经验,这不能不为一些忽视家庭的父母敲起警钟。

二、期望值过高让孩子感觉走投无路

一个大二的男生来咨询,说在大学没意思,成天只想一个人呆着,同学找他出去,他也不愿见人,甚至连谈个恋爱的想法都没有。从他的父母那里得知,这个孩子经常一个人在河边溜达,还尽写一些沮丧、愤世的诗歌,看得出,他消极悲观,并具有一种程度的心理问题。

我问这个男生,“过去上中学时,父母是怎样要求你的?”

“还不是跟别人一样,总说什么上了大学就进了保险箱,没有大学文凭就会被社会瞧不起,还说什么我们家祖坟上都会冒青烟,死去的爷爷也能闭上眼睛了。总之,我在为他们完成任务,现在好了,任务完成了,他们该放过我了吧?”

“你认为你是在为他们上大学吗?”我问。

“差不多吧,反正志愿也不是我自己选的,从小到大,我都听他们的,我觉得我从来没自己作过主,不知不觉就被他们推进大学校门了,但进来后我才发现,这里并不像他们说的那么风光,我的许多同学也是这样,我们都感觉没什么意思。”

我问他:“你说,如果把人的出生作为起点,那么终点是哪里?”

他很聪明,快速回答:“是坟墓。”

“对!”我说,“那么你的终点是哪里?”

他想了想,“我觉得也应该是坟墓呀,任何人都应该一样的。”

我转向他的父母,“如果你们总在他耳边念叨什么‘上大学就进了保险箱,就成功了,就完成任务了,就给祖宗争光了’之类的话,就等于暗示他‘上了大学就到头了’,而他刚才说了,到头是坟墓,你们说,他的面前还有什么前途可言,他当然走投无路了。”

父母面面相觑,父亲不服气地说:“哦,我们说什么就是什么呀,那不是想让他争口气吗?再说,他这么大了,一点儿自主性都没有吗?”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如果从小就总听到父母这种暗示,他怎么可能有自主性呢?如果他自主性强,就不是你们的孩子了,他必须依靠你们生存,所以,‘只有听父母的话才能生存’成为他的生存观念,他听了,就这么做了,可你们少说了一句话呀!”

“少说了哪句话?”母亲焦急地问。

“你们应该跟他说,人的一生是从出生走向坟墓,而无论是小学、中学、大学和工作,都只不过是人生道路上的一站地,到了站要加水,要加油,还要停留一下,可那绝对不是终点,你还得接着前行,一路上,不仅要注意安全,把握方向,还不要忘记欣赏路边风光,看看那些花草树木和高山流水,这些景色都是你的,用乐观的心态去欣赏这美丽的世界。这才是你的人生!”

男孩子频频点头,“我就是感觉生活无望,没有目标,觉得以后再没有路可走了,所以特别迷茫。但听您这么一说,我忽然感觉前面的路还很长。”他看着父母,“我知道你们希望我光宗耀祖,也希望我成才自强,可是,你们对我的期望值太高了,让我感觉背负着祖宗三代的荣辱,这个压力让我透不过气来。其实我只是需要一颗平常心,觉得考上大学也没什么了不起,后面还有更长远的道路,即使会摔倒,会流泪,那也会让我有一个盼头,有一份自主选择的权利,有一种好奇心和求知欲。”

父母点点头,看得出,他们放心了。

三、完美主义让孩子恐惧失败

据了解,有些自杀的孩子是因为考试成绩不佳,或怕自己拿不到毕业证,或因自己哪方面表现不良被人笑话……总之,他们怕犯错,怕让所有人失望,于是他们一旦感觉自己有什么地方不如人意,就会绝望。

也就是说,他们为别人活着。他们的价值观,完全掌握在环境手中,他们对自己没有认知,心理学有对这种现象有一个说法,叫“丧失自我”。试想,一个把自己丢了的人,怎么还会真实地存在呢?生命就像一台电脑,如果总给自己输入一个“没有自我”的程序,那么早晚有一天,他会真的消失。

有一个高考生来咨询,她说在答卷时总爱走神儿,而且无法自控。特别是在答数学卷子的时候,头脑中会一片空白,纸上的那些字好象全不认识了。她急得会出汗,有一次还在考场上哭了出来。因此她的数学成绩总不及格,可她说在小学她还曾经是数学科代表。

我请她回忆一下成长过程中受过的刺激。她想了想,说上初一的时候,有一次她的数学成绩考砸了,老师让他们回去请家长签字,可她不敢给妈妈看,就自己模仿妈妈的笔迹签了字,可老师还是看出来了,当着全班的面揭穿了这件事,并当着那么多同学羞辱她,当时好多同学都笑出声来,下了课也不再理她,有人还冷嘲热讽地说她不是老实人。

我问她为什么不给妈妈看,她说怕妈妈生气,因为她的数学成绩一直很好,妈妈也总为此感到骄傲,还尽拿她和亲戚家和同事家的同龄孩子比。

“如果你成绩好,妈妈是不是特别得意?”我问。

她点头,“可我就怕她总拿我跟别人比,特别是数学,我妈的虚荣心特别强,她在几个兄弟姐妹中最要强,也最有出息,在单位她也是领导的红人,她的信条就是‘决不能让别人说出话来’,所以对我的要求也特别严,有时候甚至让我喘不过气来。”

“所以你就不给妈妈看卷子,怕她的美梦破碎了?”

她点点头,“是呀,如果她看到那个成绩,非把我撕了不可,我了怕她伤心,所以才自己……”她低下头。

我把她妈妈请过来,妈妈刚一坐下,就劈头盖脸地数落女儿,并表现出焦躁和疲惫。但即使这样,她仍然表达得体,上身直立,说话时,也只是嘴巴在动,脸始终面对着我,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站起身时,手也下意识地拉一拉衣服的后襟……这一切完美的体现,与身边懒散的女儿形成显明对照。

我问她是不是比较好强。她看了看女儿,点点头,“我觉得女人就不应该懦弱,如果女人不能自立就不会被人瞧得起,可就是这个女儿让我操心,唉,无论我怎么说她就是不往心里去,还尽给我抹黑,数学考成这个样子,多丢人呐!”

谈话间,得知这位母亲在小的时候家境贫穷,作为长女,她撑起了家庭的重担,并且担负着为家族翻身的使命。所以,兄弟姐妹中只有她一个考上大学,而且被分配到北京工作,进了一家国营机关,现在作了主任——这一切,都让她坚信,女人只有自立、自强,不输给男人,才能安全地活下来,才能被人瞧得起。

她说,过去他们家很穷,上小学时,同学就笑话她穿不起新衣服,邻居也看不起他们家里人,所以在成长经历中他们遭到过许多白眼儿,因此她立志,非要翻身给他们看看不可——这就是她完美主义的缘起,也是“决不能让别人说出话来”的原因。他把这种经验传递给女儿,可女儿没有她当年的家境,感觉不到那种因自卑而反弹的翻身愿望,但女儿感受到,如果让妈妈感觉到任何的不完美,自己就会倒霉,所以,为了能让自己安全些,她只能出此下策。

我说:“正是因为怕给完美的妈妈脸上抹黑,她才不敢诚实,也因此遭到数学老师的羞辱,母亲和老师的合作,导致她今天一看到数学卷子就头疼,这只不过是一种条件反射,它的根源,在于母亲的完美主义。”

母亲听到这里,深深叹了口气,“没想到,是我害了孩子,可我没感觉给她太多压力呀,他怎么会……?”

我说:“孩子最怕的就是父母不爱她,如果失去父母的关爱,那对于孩子来说就没有什么存在的意义了。可你的女儿在生活中感受到的是‘如果我考得好,母亲就爱我,如果我考得不好,母亲就不爱我’,因此,你给女儿的爱是有条件的,换句话说,孩子用成绩换取母亲的爱,所以她就特别在乎成绩,就怕输,一旦输,就得不到爱,那孩子能不懵吗,这个压力也太大了吧?”

“那我该怎么办,还有补救的余地吗?”母亲焦急地问。

“全面接受自己和孩子,无论输赢、对错,都一如继往地爱她,接受她,决不要因为环境的改变而使你们的爱有所变化,比如分数,它不该与爱画上等号,最多也只是个要求。如果你给到女儿无条件的爱,那么她就会成为一个完全接受自己的人,将来如果遇到什么挫折,也不会像今天这样一看到考卷就懵,女儿向母亲学作女人,会用母亲对自己的方式对待自己。”

在自杀的新闻中,很多都是因为考生成绩不佳,其实,他们有些人虽然不在父母身边,不必再感受父母的完美主义,可那个暗示还在,这就像一个条件反射:如果爱与成绩紧密结合,那么一旦成绩掉下来,爱也就没了。没有了爱的人,还有什么生存的意义呢?

四、理想与现实的脱节让孩子感到“破产”

有一个大学生在自杀之前在网页上留言,具体内容记不清了,大概意思是青春梦幻的破灭,以及对现实环境的绝望。是的,连失望都没有了,只是绝望。绝望导致绝情,因此他们有些人在当初失望的时候,会用种种方式转移自己的这种失落感,比如想通过谈恋爱找回生活的乐趣,通过交朋友逃避对人际关系的恐惧,通过网恋、酗酒、泡吧、同居等方式转移他们的焦虑。但同时,他们也把自己的注意力真的转移到了这些寄托品上,这就好比一个人在痛苦时去喝酒,因为酒精的麻醉作用会使自己暂时地忘掉痛苦,可如果酒也没了,他就再也找不到排遣的出口。

曾经有一个吸毒成瘾的少年,他说自己吸毒是从初中开始的,那时候他的父母总打架,还闹着要离婚,为了让父母不分开,他有时存心犯个错误,以便把父母的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用“一起打他”使父母不再彼此对抗。这就像日本鬼子一来,国共就合作的道理一样。可这一招并没奏效,父母打完他后还要相互争吵,最后他只得采取逃避的方式。当初他只是躲在厕所里,可屋外的打骂声仍然不绝于耳,甚至砸在地上的花瓶也会溅到他的脸上,把他划伤。最后他只有真正逃出家门,可父母的打骂声仍然会时时袭来,让他感觉一阵阵不安与极端的痛苦。为了能忘掉这些,它采取了极端的方式——“只要能让我暂时忘掉一切,甚至自己的存在,我就什么都不在乎”。

于是,他不择手段地寻找能让自己排遣痛苦的东西,终于,他找到了毒品。那东西的确有足够的能力让他忘掉世界的存在,能让他隔绝对家庭战争的恐惧与痛苦。

其实,大学生的许多排遣方式与这个少年同出一辙,他们也是为了逃避环境而采取种种极端的、与他们那个年龄并不相符的手段。可有些大学生并不是因为父母争吵,他们的父母也有可能关系很好,那他们又是为什么呢?

有一个大三的男生,为了考上名牌大学,全家节衣缩食,都和他一起努力,而他的理想就是为了家庭争光,自己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或当老板,或被人器重,或考上研究生,或出国深造……反正他的大学生涯一定要和自己的理想挂钩。

可是,当他上了大学,越来越感觉自己的多年所学与理想无关,他发现社会并不如他所愿地看重这个专业,残酷的失业率让他沮丧,而且多年所学的理论与社会应用根本就是两码事,特别是社会上那令人头疼的人际关系使他尤为恐慌,世态炎凉让他找不到家庭的温暖,人情冷漠让他得不到环境的认可。他的理想被残酷的现实一点点剥离,自己及全家十几年的艰苦奋斗将全部化为泡影。

于是,他感觉自己“破产”了,就像一个将多年心血全部投入股市的人,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全部家当在倾刻间全部蒸发一样,是的,他赌输了,将家人的希望和自己的理想赔了个精光。

现在的孩子,有几个人会具备东山再起的心理素质呢?恐怕父母只教会了他们如何光宗耀祖,却很少有父母教他们如何承受失败,就更不会教他们如何自己爬起来了。这从一个孩子小时候就可以看出:当一个儿童学走路时摔倒,是不是有一群大人会蜂拥而至?不是拍就是抱,不是哄就是叫?总之,孩子摔倒可是件天大的事,他/她怎么可以受伤呢?那我多心疼!是呀,心疼比什么都重要,甚至超过了孩子自己站起来的权利,从那时起,这个孩子就摔不起了,相信如果他将来成为一个足球队员,一旦被别人铲倒,自己是很难再站起来的。

如今,足球场换成了学校和社会,当那些大人不在身边的时候,那个“自己无权、无法站起”的经验,是不是仍然在作用着他?可这次他真的摔倒了——现实把理想“铲倒”了,于是,活在理想中的他再也站不起来。这就是他在网上的遗言,从中,我看到的,是一个无法接受负面的生命,和一个无法面对摔倒的自己。

我们常说,生活中有许多的不如意,应该去学着接纳和承受它们。可是真正落实到现实,又有几个人会面对呢?有多少人扛不住绯闻,抵不住毁誉,在这些阴影面前交枪认输?那么这些大学生们,当他们过早地接触到生活中的不如意,这些负面信息能不打垮他们吗?

他们不知道,树木越高,影子越长,成就越大,负面就越多。凡事阴阳参半,正负守衡。这本来是物理学中的浅显道理,一个电池就可以证明这一切,就连老子也说过“福祸相依”,可到了现实中,他们怎么就忘了呢?

庄子曾经写过一则寓言:一个人为了甩掉自己的影子而拼命地跑,最后终于累死在路上。有些大学生不就是这样吗?那么一个怕见到影子的人,就只能消失了,因为存在本身,就肯定会有影子。

五、今天的一切只不过是众缘合和而成

我们决不可断言现在的大学生心理素质差,一切事物和结果,都是众缘合和而成,都是关系的产物。任何一个人发展到今天的状态,都不是他/她一个人能够独立完成的,佛教理论说:世间本来就没有一个独存体。那么这些孩子,他们的后果,难道只是他们自己造成的吗?那么是不是一个婴儿一生下来就自卑呢?一个人,哪一项不是与亲人互动中学来的?

应试教育在有些地方,就是成为了只重分数(和业绩),不重实践与能力的考核指标。有些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只让孩子死记硬背,只要求他们提高分数,而根本与实践无关。而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也让他们讲为“学习是件快乐的事”,却不知,那个“习”本来应该写成“习”,上面的“羽”,是翅膀之意,下面“白”,是表达之意,合起来,是“小鸟在学飞时表达喜悦,实践中分享(感受)”,“学习”的合意,是“知行合一”,是理论与实践结合,那当然会“不亦说(悦)乎”了,孩子当然对学习有兴趣了,又怎么可能有厌学的人呢?可现在的教育中,哪里会有孔子的这种教育方式?没有实践感和成就感,没有动手能力的培养,不在现实中验证所学,就像练武之人只学套路和花架子,而没有实战散打的培养,那么这些孩子当然也就不适应环境了,步入社会后当然无所适从了。

还有一些父母,他们也许在过去的年代倍受没有文化或缺少文凭之苦,便把这些自己的未了事件寄托在孩子身上,让孩子为他们的不安全感负责,那么,连大人都无法完成的事,孩子怎么能担得起?他们当然会像一个超载卡车,有朝一日会爆胎或翻车了。

有些家长和老师,他们只单纯地把孩子打造成为他们需要的那种工具,以他们认为的安全模式“定做”孩子,根据是他们的安全感和生存经验,却无视现在的环境需要,就像《郑人买履》一样地宁可相信教条,也不相信现实。他们错误地认为这样就会让孩子安全地生存。却不知,在改造孩子的同时,打骂、苛责和羞辱,已经将孩子天性中的自由和人格剥光了,他们即使苟活下来,即使考取了大学,也只不过是个标签和皮囊。而一旦步入成家立业的年龄,所有人格中的缺陷都会暴露无遗,到那时,谁又会对他们的离婚、出轨、窝囊、力不从心、自卑和强迫症负责呢?于丹教授说:“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是学校根本学不到的”,可难道它们不比那一纸文凭更重要吗?

可针对他们,这些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也的确应该“断奶”了。没有了母奶,是不是就真的会被饿死?是不是就真的会被吓死?如今的社会,哪里还会有什么“动物园”和“马戏团”?没有主人再成天喂你们食物,在朝九晚五的大锅饭里混天黑。现在的,和将来的社会更像是一个原始森林,成败与否全看你是不是有冒险精神和自强自立。在森林里,你们是自由的,可也是危险的,时时会有天敌,也会有陷阱,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怎么可能还会有动物园中的“铁饭碗“为你们负责呢?

你们当然也不必像马戏团中的小丑或动物一样,为了取悦他人而把自己训练成让所有人满意的、却失去自我的面具。虽然在马戏团里,你们不必为食物发愁,可你们不再是自己,是形式上的自己,本质上的道具。你们不必再为别人活着,你们现在的力量已经是过去的几十倍,体重也已经是过去的几十倍,你们不必再为取悦主人而被迫改造自己,如今的你们,可以为当年那个无力、无助、无奈与无辜的孩子(童年自我)实现所有的理想的愿望,你们可以成为森林之王,展开你们久久封闭的那一对隐形的翅膀,展翅飞翔。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