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健康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群 > 学生健康

专家支招,考生心理该如何进行有效调整

来源:网络

高考临近,一些中学通过开展积极的课外活动为高三学生减压。

临近高考,考生和家长的心情愈来愈紧张,有些考生出现了失眠、焦虑、烦躁等问题。有资料显示,90%以上的高考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因素是:考生压力过大,精神负担过重,期望值过高,缺乏自信,家长教育方式不当等。如何让考生放下心理包袱,轻装上阵,在考场上发挥最好的水平?

考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据心理专家介绍,自4月份开始,高考学生和家长到心理门诊咨询和就诊的人数明显增多。考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包括了:失眠,他们往往表现为无论多么疲倦都难以入睡;个性的改变,原先活跃的个性变得孤僻,常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爱说话,不喜欢和别人接触与交流;注意力不集中,大脑一片空白,学习效率低下;感觉精力下降;出现烦躁情绪,因为这时考生急切地想要提高学习效率,却总感觉力不从心,学习效果极差,所以很容易出现这种情绪。专家表示:“失眠问题尤为突出。”

据介绍,考生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主要由考生个人的综合素质所决定,包括考生的人生观、应急能力以及性格。缺乏自信;缺乏主见,容易被暗示;个性孤僻,缺乏兴趣,太过专注于学习的个性往往更容易产生考前的心理问题。

“高考是考生所面临的重大关口,随着考试时间的临近,考生感觉竞争激烈,心情紧张,这是正常的反应。适度的紧张和压力能够激发人的潜能和前进的动力。”专家认为,但是如果紧张情绪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就需要进行心理调适。

考生心理如何调整

专家建议,考生首先要学会自己的自我暗示。心理暗示是一种启示、提醒和指令,它会告诉你注意什么、追求什么、致力于什么和怎样行动,因而它能支配影响你的行为,积极的心理暗示是一种正向的提醒和指令,会引导人潜在的积极动机,产生积极的行为。通过积极暗示,可以调节自己的心态、情绪、意志及能力,考生可以经常对自己进行积极暗示,告诉自己“我行”、“我完全有能力应对考试”、“我已经准备好了”等等,在这种自我调整的作用下,能够很好地消除心理压力,从而消除焦虑,放松心情。

还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适当降低期望值,不要对自己过分苛求。“要正视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智力差异,客观地看待自己的成绩,制定的目标要符合自身的能力。”考生要经常劝慰自己:只要努力了,不管最后的结果如何,都无愧于心,也无愧于父母。

另外,在考试之前要坚持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不要打“疲劳战”。临近考试时,很多考生都是争分夺秒,恨不得一分钟掰成两分钟来用。他们常常挑灯夜战,晚睡早起。专家指出,这样的“疲劳战”让大脑得不到应有的休息,影响大脑的反应能力和记忆力,学习效率不佳。“最好要制订科学的作息时间表,努力做到早睡早起,不开夜车,不打疲劳战。这样才能保证考试时具有充沛的精力,清醒的头脑。”

考前要注意劳逸结合,因为劳逸结合有助于减轻压力,及时消除疲劳,同时还会有效转移考生的注意力。对于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应该进行有益而适宜的体育运动,以此减轻紧张度。科学研究证明,一些呼吸性的锻炼,例如长跑、打羽毛球、篮球、游泳等,都通过运动释放出一身透汗,从而会精神倍增,它可以使人增强信心,使之精力充沛,因为这些活动让人机体彻底放松,从而消除紧张和焦虑的情绪,就会保持乐观的心态。

如果考生出现了失眠的症状,不要害怕和担心,最好的办法就是顺其自然,采取“不作为”的方式,即不要把失眠当作一回事,轻松对待。睡不着时,可以静静躺着闭目养神,这其实也是一个休息的过程。

家长的关注要适度

家长对孩子的关注要适度。每到高考时,很多家长总是如临大敌,有时甚至比考生还要紧张,殊不知,这样焦虑的情绪很容易传达给孩子,并且影响了孩子的情绪,产生消极的结果。

专家建议,高考前,不仅考生要保持平常心态,家长也要以平常心对待,否则巨大的反差反而让考生难以适从,另外,家长还要注重加强和孩子的沟通。“这种沟通要注意技巧,不要太关注孩子的心理症状,例如总是询问孩子的睡眠,学习状态等,而是应该多问问孩子‘我能帮你做什么’、‘'你现在有什么想法’等,帮助孩子转移焦虑的情绪,还能给孩子提供倾诉的机会。”

不仅如此,家长要降低对子女的期望值,因为过高的期望,对考生将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针对精神长期高度紧张的状况,家长应帮助考生学会自我调试,及时放松自己,劳逸结合,例如周日和孩子一起去打球、爬山、看电影、逛街等。

在学校方面,建议最好将教室里的“高考倒计时”、“高考冲刺”等标语去掉,因为在这些标语的刺激下,学生总是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教室需要营造一种温馨的环境,让考生以平常的心态去面对高考。”专家表示,教室中可以采用一些人性化的语言来鼓励学生,例如“相信你自己是最棒的”、“在过程中享受收获'等。”

■延伸阅读

专家指出高考进补的误区

高考冲刺阶段,考生学习强度大,消耗大量的体力和能量,身心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身体疲倦是难以避免的。“买点补品,他们这样太辛苦了。”,“孩子每天都学习到很晚,明天要多买些好菜给他补补。 ”为了让考生更好的迎考,家长们想尽一切办法给孩子最补的饮食,但最补就是最健康的吗?这些“进补大法”是否适合高三考生呢?

误区一:考生消耗大 服用保健品

不少家长看到孩子日以继夜地埋头苦读,身体消耗和脑力消耗非常大,而市场上许多保健品都打着 “增强记忆力”、“增强免疫力”等口号,家长们一方面希望保健品能够很快地补充孩子消耗的能量,另一方面也是心疼孩子,不管是否有效总想试一试。

对此,专家表示,保健品大多味甜,服用过多会直接影响进食。严重的导致口舌苦涩,进食无味且不觉饥饿,因此家长还是应该从每天的膳食做起。如果担心孩子消耗过大,可在晚上准备一些夜宵,如小馄饨、酸奶和八宝粥等。

误区二:考生打瞌睡 红牛加咖啡

浦东高三学生小岳最近书包里常常放着一两包速溶咖啡,有时还会有一罐红牛饮料,主要因为白天有时会感觉“大脑浑浑噩噩”,听老师讲课只看到老师的嘴巴在动,却什么也听不到;有时午餐过后的一两个小时内被瞌睡虫袭击,无法复习功课,醒脑饮料就是为了以备不时之需。

专家认为,像红牛这样提神的饮料,考生喝了会很兴奋,但是晚上却容易睡不着。一些浓咖啡或者浓茶,同样会让孩子难以入睡。这样反而会影响到第二天的学习状态。如果是复习阶段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可适当少喝一些咖啡或茶提神,但临考前一定不要喝,除此之外,可以喝一些对身体有益的饮料,如奶制品、果汁、菊花茶、枸杞茶等。

误区三:考生太辛苦 大鱼和大肉

为了犒劳辛苦备考的孩子,不少有高考生的家庭每天晚上的餐桌上不是鱼就是肉,虽然也配有蔬菜,但家长往往“督促”孩子多吃荤菜,以补充蛋白质和能量。在寄宿制学校念书的考生,周末回家也必然是改善饮食,丰盛的大餐伺候。

专家表示,考生每天进行长时间的脑力劳动,大脑需要葡萄糖,不能吃荤不吃主食,吃水果不吃蔬菜。营养要丰富,同时也要均衡,饮食还是清淡为主。在临考两周时,每天早饭可给孩子适量的坚果如核桃、杏仁等,给孩子补脑。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