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健康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群 > 老人健康

老年人如何防治中风方法

来源:网络

中风,也即脑卒中已经成为我国第一位死亡原因,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的健康与生命。据估计,我国脑卒中每年新发病例约200万人,每年死于脑卒中超过150万人,脑卒中后存活者约有600万—700万人。在存活的患者中,约75%—80%会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重度残疾超过40%。约有1/4至1/3可能在2至5年内复发。

根据深圳市脑卒中监测系统数据资料统计,最近10年间深圳各级医疗机构共监测脑卒中发病12769人次,脑卒中发病以每年10%的增速呈上升趋势,大部分患者同时伴有高血压等疾病。专家指出,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是诱发中风的主要因素,筛查出高危人群的危险因素,警惕出现中风前的信号,可阻止或推迟中风的发生。

发病原因

三高是罪魁祸首

中风也叫脑卒中,是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角歪斜、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是由于大脑里面的血管突然发生破裂出血或因血管堵塞造成大脑缺血、缺氧而引起。临床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

出血性卒中包括临床上诊断的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两种,脑出血患者多会表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半身瘫痪甚至昏迷不醒等症状,严重者很快死亡。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或脑血管畸形破裂引起,一般发病较急,头痛剧烈,以中青年人居多。而缺血性卒中临床常用的诊断分类名词较多,包括脑梗塞(或称脑梗死)、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发生缺血性卒中一般症状较平缓,绝大多数患者意识清醒,表现为半身瘫痪或无力、言语困难、肢体麻木等。

“三高”、肥胖和吸烟被视为引发中风的危险因素。“高血压是原因,中风是后果,血压与中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成正比。”深圳市健康教育与促进中心副主任杨国安说,高血压会使血管的张力增大,也就是将血管“紧绷”,时间长了,血管壁的弹力纤维就会断裂,引起血管壁的损伤,使血液中的脂质物质容易渗透到血管壁内膜中,这些都会使脑动脉失去弹性,动脉内膜受到损伤,形成动脉硬化、动脉变硬、变脆、管腔变窄。当病人的血压突然升高,就很容易引起中风。

糖尿病属于中风疾病的易患因素之一。据介绍,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的发生率较正常人要高5倍,由于糖尿病患者胰岛素不足使葡萄糖转化为脂肪而使葡萄糖的贮存量减少,大量脂肪被分解成甘油三酯和游离脂肪酸,尤以胆固醇增加更为显著,以致造成高脂血症,加速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

而对于高血脂患者来说,如果血脂过多,容易造成“血稠”,在血管壁上沉积,逐渐形成小斑块,就是常说的“动脉粥样硬化”。“这些‘斑块’增多、增大,逐渐堵塞血管,使血流变慢,严重时血流被中断,发生在脑部,就会出现缺血性中风。”杨国安说。

临床观察发现,肥胖者与一般人比较,发生中风的机会要高40%。为什么胖人容易发生中风呢?杨国安表示,这与肥胖者内分泌和代谢功能的紊乱,血中胆固醇、甘油三酯增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等因素有关。此外,胖人还常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这些都是中风的危险因素。此外,吸烟也是危险的因素。据统计,约有20%的脑血管病患者吸烟会导致中风。烟草中含有大量的尼古丁,尼古丁可使人的体重下降、食欲减轻,但同时又有胰岛素抵抗和皮质醇增加,这些都是导致血糖和血压升高的因素,最终导致中风。

发病信号

虽然中风是刹那间突然发生的,但是大量临床经验证明,只有少数病人在中风之前没有任何征兆,绝大多数病人都有以脑部瞬间缺血的表现而发出的各种信号。不少患者中风前都会出现头晕、眼睛突然发黑、原因不明的跌跤、肢体麻木等信号,而往往这些信号容易被忽视。

不明原因跌跤要警惕

中老年人中风前兆,会反复出现瞬间眩晕,突然感觉头晕目眩、视物旋转,几秒钟后便恢复常态,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中风的先兆。还会出现肢体麻木的异常感觉,除颈椎病、糖尿病外,如伴有头痛、眩晕、头重脚轻、舌头发胀等症状,“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或脑动脉硬化等疾病史时,更应多加注意,突然发病或单侧肢体乏力,站立不稳,很快缓解后又发作要当心。”

出现眼睛突然发黑,比如单眼突然发黑,看不见东西,几秒钟或几十秒钟后便完全恢复正常,医学上称单眼一次性黑朦,这是中老年人中风先兆最常见的症状。中风的又一信号是反复发作、眩晕欲吐、视野缩小或复视。

此外,出现还要警惕中老年人发生原因不明的跌跤、哈欠不断等,这也是中风的前兆。“由于脑血管硬化,引起脑缺血,运动神经失灵,可产生共济失调与平衡障碍,而容易发生跌跤。”杨国安介绍,中老年人出现讲话吐词不清、突然说话不灵,持续时间短,最长不超过24小时,应引起重视,还有原因不明的口角歪斜、口齿不清或伸舌偏斜都要注意。一定要重视这些先兆征象,发现后要尽早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及时到医院诊治。

预防措施

高血压是发生中风最危险的因素,也是预防中风的一个中心环节,应有效地控制血压,坚持长期服药,并长期观察血压变化情况,以便及时处理。

控制血压是中心环节

“大多数病人家属觉得中风是不可避免的意外,实际上它是可以防控的。”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神经外科专家李维平表示,中风的预防主要分为两部分,即寻找和控制危险因素。寻找危险因素主要方法是到医院定期体检筛查,由专科医生帮助,包括血压、血糖、血脂等综合体检后的评估。通过筛查,可对严重的患者及早给予行为指导或药物干预,延缓其病情进展,减少中风的发生及其后的伤残。

控制危险因素要改变行为,戒掉不良的生活习惯。这包括健康的饮食,食用低胆固醇、低糖的饮食等,“比如多吃一些粗纤维食品、蔬菜和绿色食品。”还要戒掉不良的行为习惯,包括吸烟,主动吸烟和被动吸烟都是脑血管病至关重要的因素。不良生活习惯还包括过量饮酒,所谓过量饮酒就是每天超过半两白酒或者说一易拉罐啤酒。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