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健康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群 > 老人健康

药物与老人肢体麻痹

来源:网络

震颤麻痹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变性疾病,又称帕金森综合征,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此病的主要症状是震颤、肌强直和运动减少。

通常,震颤麻痹以远端肢体的震颤显着,常从一手开始,出现每秒4~8次有节律的收缩与松弛,呈搓药方式动作。震颤也可延及四肢。震颤于安静时明显,睡眠时完全消失,情绪激动时加重。由于患者的肌张力增高,关节被动运动时感到有均匀的阻力,如上震颤因素似齿轮样转动,形成所谓的“齿轮样强直”。病人行走时呈急速的小碎步,越走越快,不能即时止步或转弯,形成“慌张”步态。病人的一切运动都显得缓慢;面部无表情,眨眼少,形似“面具脸”;手指不能做精细的动作,书写困难。

上述症状是锥体外系受损的表现。震颤麻痹的病变在中枢神经系统的黑质和纹状体,是由于纹状体的乙酰胆碱和多巴胺的作用失调而引起的。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神经传递介质,多巴胺则是一种抑制性神经传递介质;两者平衡失调而多巴胺相对减少时则导致震颤麻痹。因此,凡是不慎或过量使用某些直接或间接阻碍多巴胺的作用而易致锥体外系症状的药物,均能给老年人带来肢体震颤麻痹。

老年人由于脑组织变性,易发生老年性痴呆。一些用于治疗老年性痴呆行为问题的安定类药物,能产生震颤麻痹,如氟哌啶醇和甲硫哒嗪,二者选择性地阻滞了多巴胺能受体,从而使多巴胺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氟哌啶醇引起震颤麻痹比甲硫哒嗪明显。用于治疗精神病的药物氯丙嗪(冬眠灵),由于阻断了多巴胺能神经的作用,也能引起震颤、僵直、表情呆板、肌肉抽搐等锥体外系症状。

老年人易发生脑动脉硬化、高血压病,常用利血平来降低血压。利血平对狂躁型精神病的治疗也有效。小剂量利血平不会产生震颤麻痹,但用较大剂量,如每日2~6毫克,约有10%的患者发生震颤麻痹;用量高达每日20毫克时,约有50%患者出现其他锥体外系症状。

老年人易患胃肠功能障碍,临床常用灭吐灵(亦称胃复安)以镇吐和调节胃肠功能。若较大剂量的使用,或长时间使用,可使锥体外系功能受损,出现肌内运动不协调、眩晕、肌痉挛等症状。

鉴此,对老年患者应慎用安定镇静类药,在应用有锥体外系副作用的药物时,应遵守小剂量的原则。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