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健康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群 > 老人健康

老年性疾病 解读脑萎缩和老年痴呆

来源:网络

目录

第一章:脑萎缩是不是老年痴呆

第二章:中老年人与肾囊肿性疾病

第三章:老年抑郁障碍的特点之迟滞性

老年人的身体总是面临着诸多困扰,也主要和老年人的身体各器官功能下降有关,但是也和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习惯密切相关。那么,下面就就来和小编一起盘点老年人养生常识,揭秘老年人需要全面理解的疾病知识。

脑萎缩是不是老年痴呆

什么是脑萎缩?

从“脑萎缩”的字意可以想象,“萎缩”就是体积缩小,脑萎缩一定是大脑变小了。的确是这样,脑的外观看起来像个核桃仁,它是由上亿个神经细胞以及给这些神经细胞提供营养物质的神经胶质细胞、神经纤维等成分所组成。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有逐渐发育成熟的过程,再从青年到中年、老年也有一个逐渐衰老的过程,这是恒久不变的生命法则。我们的大脑也遵循着这个法则。经过青年的鼎盛时期后逐步进入中年、老年,大脑也会逐渐衰老和退化,表现为大脑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逐渐减少。到70岁以上时,这些脑细胞的数量已经减少了30%甚至更多。由于这种变化,脑的体积和重量就减少了。从这个“核桃仁”的外观来看,它不像刚成熟时那样丰满了,好像核桃仁皱缩了,表面的沟也加深了。在CT或磁共振的片子上可以看到脑的这种变化,用医学术语描述出来就是“脑回变窄,脑沟加深,脑室增大”,提示我们:脑萎缩。

什么样的脑萎缩在警惕老年痴呆

虽然脑萎缩不等于将来会发展为老年痴呆,但是痴呆却常常伴随着脑萎缩,尤其是在老年时期发生的痴呆几乎都伴脑萎缩。那么,什么橷脑萎缩是正常生理性的改变,什么橷脑萎缩是和痴呆有关呢?

老年期发生的痴呆是由各种疾病所导致的,和健康人的衰老过程完全不同。这些疾病有其特有的表现,脑萎缩只是其中的表现之一。首先,老年痴呆患者会有进行性的记忆力减退,这种记忆力的减退要比健康老年人的记忆减退发展得快。第二是情感、性格或人格的改变,例如,原来感情丰富的人会变得淡漠甚至对亲人也漠不关心:原来开朗、大方的人变得不爱接触人,斤斤计较;原来很宽容的人变得无端猜疑;原来爱清洁的人变得邋里邋遢。总之,家人、朋友或熟悉的人都会感觉到:他(她)怎么和原来不一样了?对这样的老年人,身边的人不要嫌弃或者较劲儿,而是要提高警惕,想想这会不会是老年痴呆的表现。第三是老年痴呆伴随着各种能力的下降,例如理解力、判断力下降,影响到对问题的推理能力。语言能力的下降,表现为词不达意、语言含糊空洞或叫不出熟悉物体的名称。定向力的下降,有时在熟悉的环境中也容易迷路,或者对日期和时间感到茫然不清。日常生活能力的下降使患者逐渐失去独立、自主的生活。

如果发现老年人记忆减退同时还有上面提到的其他一些能力的下降,就要尽早带他(她)去医院检查了,医生可以通过一些简短的心理测查问卷发现痴呆患者。由于患者的文化程度、生活经历各不相同,简短的问卷对原来智商很高的患者来说可能很容易回答,这就需要家属尽可能提供给医生,患者以前的情况与现在的情况比较有了哪些变化。在记忆障碍门诊做更专业的测查,有助于痴呆的早期诊断。因为有许多老年期发生的痴呆是可以治疗或者延缓其发展的。

CT或磁共振可以区别生理性脑萎缩与老年痴呆吗?

单从CT或者磁共振影像上,尤其在早期是不能够区分生理性的老年性萎缩和与疾病有关的脑萎缩的。医生需要了解病史和检查病人。和患者在一起生活或工作的人能够感到患者的某些异常情况以及进展和变化,也就是说家人或同事提供的病史对于痴呆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CT或者磁共振影像所见脑萎缩的部位和程度与某些痴呆的类型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因此,一些影像特点可以帮助医生判定不同类型的痴呆。

除此之外,一些影像的特点有助于发现脑萎缩的原因。例如CT或磁共振上不仅见到有脑萎缩,同时发现脑梗塞、脑白质病的改变,这种情况的脑萎缩往往与脑血管病有直接关系。脑萎缩同时有脑积水,脑萎缩的原因可能就是脑积水所导致……

在人的一生中,会遭遇各种损伤和疾病,当这种损伤和疾病使脑细胞受到损害时,会促进脑萎缩的发生和发展。例如低血糖、窒息、煤气中毒、酒精中毒、脑外伤、高血压、脑血管病、癫痫、心脏病、糖尿病、甲亢、维生素缺乏等等很多原因,都可以导致脑细胞的损害使脑萎缩较早发生。因此,尽量避免大脑遭遇到各种损害,控制好已经存在的疾病,有助于延缓脑萎缩的发展。

中老年人与肾囊肿性疾病

对于老年人,最常患有的是单纯性肾囊肿或后天获得性肾囊肿两种。

单纯性肾囊肿:可出现在各个年龄段人群,但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迅速上升,是中老年人比较常见的疾病。有大样本临床统计报道,在30~40岁人群,单纯性肾囊肿患病率约10%,至80岁时患病率则高达50%以上。肾囊肿多为单侧,少数为双侧,囊肿一般为单腔,在囊肿周围通常无小囊肿分布,多数患者只有1个囊肿,少数有2个囊肿,极少数有3个及以上囊肿。囊肿一般发展比较慢,发展为巨大囊肿(如直径》5厘米少见。肾脏体积多正常,多数患者无肾脏以外的囊肿,如肝囊肿、胰腺囊肿等,患者无家族遗传史。单纯性肾囊肿一般无临床症状,多数患者是在常规体检时发现的,肾囊肿大小通常数年变化不大,是一种良性疾病。

后天获得性肾囊肿:常见于老年肾功能不全患者,尤其是多发于血液透析患者,如血液透析10年以上患者,约90%患者并发有肾囊肿,囊肿一般只有1-2个,极少有巨大囊肿,患者一般无临床不适,常常是在进行B超检查时发现的。

单纯性肾囊肿与后天获得性肾囊肿的诊治

对于中老年人,若体检时发现患肾囊肿后,先不必紧张,因为多数情况是单纯性肾囊肿或后天获得性肾囊肿,是一个进展缓慢的良性病变,对肾脏功能影响比较小,一般不需要药物治疗。如果肾囊肿伴有积液或高密度影,需注意除外患有肿瘤的可能,通常进行CT或磁共振(MRl)检查可以明确。一般情况下,患者应每6个月至1年进行一次尿常规检查和肾脏B超检查,观察尿液是否有异常,肾囊肿的大小是否有变化。

肾囊肿的并发症及治疗

对于患者有巨大囊肿的患者,如肾囊肿直径>5厘米,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囊肿内小血管破裂,导致出血,出现血尿,有时可以出现肉眼血尿,可能伴有腹痛、腰痛等。此时患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减少活动,有时需要卧床休息,多数患者经过休息和药物治疗后血尿可以痊愈,只有少数患者因出血不止,需要血管造影进行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

少数肾囊肿患者可以出现细菌感染,女性多于男性,多见于囊肿比较大以及囊肿内有积液的患者,积液一般是血浆滤出液。经过抗感染治愈后,为防止感染的再次,发生,需要在B超引导下,进行囊肿内液体抽吸术并注射硬化剂(如无水乙醇)治疗,使囊肿闭塞。

血尿的诊治:肾囊肿患者尿常规检查常伴有镜下血尿,多数患者血尿不明显,尿红细胞一般在5—10个/高倍视野范围内。出现血尿的原因很多,具体病因常常不清楚,可能与囊肿有关,也可能是伴发的血尿。因为在健康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3% -5%的患者有镜下血尿,多数患者病因不明,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中老年患者,为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服用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治疗以及活血化瘀中草药治疗,此时患者易出现镜下血尿。对于孤立性血尿患者,临床诊断为无症状性血尿,大多数患者不需要药物治疗,由于出血量非常少,绝大多数对人体影响比较小,一般预后比较好,需要每6个月随访一次,随诊时注意查找病因,尤其是尿红细胞呈现均一形态时。血尿患者进行尿红细胞形态检查(如尿沉渣相差显微镜检查)时,结果通常有两种:即畸形红细胞或均一形态红细胞:畸形红细胞代表血尿可能来自于肾脏;均一形态红细胞表示血尿来自肾脏以外,如肾盂、输尿管、膀胱、前列腺等疾病。

肾囊肿的外科手术治疗:只有极少数肾囊肿患者需要外科手术治疗,见于囊肿巨大,如直径>10厘米,压迫了肾脏或周围组织,引起尿路梗阻等。手术治疗目前多选用腹腔镜下微创治疗,但手术后囊肿有复发的可能

老年抑郁障碍的特点之迟滞性

张老近来总坐上午沙发上看电视,走动越来越慢;他闷闷不乐、愁眉不展、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想事缓慢;面部表情减少,少有笑容,什么也不爱说。家人问他怎么了,他不回答,或用低沉简单的声调说:“没事。”孙子问他看什么电视节目,他呆呆地答不出来。家里人私下议论,不知老人家是怎么了。

迟滞性是指行为阻滞、缓慢和随意运动缺少,坐着不动,或走动缓慢;或在看电视,而实际并没看进去;面部表情减少、愁眉不展;对别人的提问常不回答或简单答复。大部分时间中,患者不语不笑,双眼凝视,好像无欲状态,似对环境变化无动于衷,实则心情低劣。

迟滞性与心理过程缓慢有关。综合张老的精神状态,张老走动越来越慢不是腿出了毛病了,而是抑郁障碍的迟滞性表现。当然,要确诊是否抑郁,对老年人全面体检,除外躯体病很重要。

心理与疾病——情绪对肠胃功能的影响

胃肠机能对于情绪反应最为敏感,这一道理,古人早就通晓。古人在说到饮食不调,素体虚寒这些因素的同时,特别强调七情是引起胃病的重要因素,《医学正传》指出:“胃脘当心而痛”,是“七情儿气触于内之所致”。明代医学家张景岳认为,只有“忧思不遂者,乃有此痛”。

现代大量的动物实验与临床观察证明,精神紧张与胃肠溃疡的发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用电击猴子的方法进行实验,每隔20秒钟就向两只猴通电一次。结果心情处于持久紧张状态的猴子发生了胃溃疡。而另一只却安然尢恙。原因是它听天由命,失去沉重的心理负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伦敦居民患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人空前增多,因为当时正处于德国人向伦敦狂轰滥炸的时候,人们情绪经常处于惊恐紧张的状态。当人们害怕的时候,会引发胃痉挛,不只是胃的肌肉,甚至连供给胃壁营养的血管平滑肌也处于痉挛状态,使胃壁营养不良,抵抗力降低,胃液酸度增高,对胃擎起腐蚀作用。因此容易发生溃疡病。

总结:人们常说“好男儿志在四方”这就预示着大多老人都是留守一族,长时间独守空房难免不会出现抑郁的困扰,这就要求老人要学会自娱自乐才能够远离疾病,延年益寿。(文章原载于《益寿宝典》、《养生保健指南》,刊号:2012年3月号,作者:薛爽、李文歌、许天红、井彦华,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若悠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