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 母婴 > 幼儿教育

使用正确方法 帮孩子去除任性的标签

来源:网络

自从有了孩子之后,总觉得自己在升级打怪,小的时候担心发育、吃饭问题,大了之后又要纠正孩子的一些坏习惯。最让家长头疼的是,孩子任性、不听话,打也不行,骂也不行!有的家长就认为,孩子任性、不听话多半是惯的,打一顿就好!这种说法只对了一半,今天若悠网就跟大家聊聊关于孩子任性的问题。

造成孩子任性的原因

1、同伴交往机会缺乏。

随着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出现了不少"高楼儿童",这些孩子很少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起玩。同伴的缺乏,导致幼儿的玩伴由成人来替代。由于亲子交往常常炒是一种平等的交往,因此往往是成人造就孩子。在这种不平等的交往情景里,如不是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培养,孩子就会缺少互助、合作的意识,缺乏谦让、自制的行为。

2、家庭教育问题

就是我们前边说的,孩子任性多半是惯的,这句话说的挺对。当前的家庭多是四二一或四二二家庭。祖辈们毫无节制的宠爱与父母的迁就,要星星不给月亮,想干什么大人都依着,放任孩子的各种无理要求,家长们就这种浓厚的“爱”的方式,促使孩子被祖辈和父母的错爱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造成了孩子严重的任性霸道的性格,孤僻、不善于接纳别人等。

所以,到幼儿园时,很容易将抢小朋友手中的玩具占为己有,一不顺心就躺在地上打滚哭闹,又蹦又跳,甚至对老师拳打脚踢。逛街或者逛超市时,稍不满足就哭闹。

3、自主意识萌芽

除了家庭教育外,1~3岁的孩子自主意识比较强,在他的观念中所有的东西都应该是他的。他们不懂得分享的意义,这个年龄讲道理也不听。这种孩子,他们自以为已经长大,想挣脱大人的管束,想展现自我的一种表现。但是他们理解意识薄弱,根本不能分辨是对是错,对事物的认知和判断能力还很缺乏。

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家长表示,明明没有溺爱,怎么也成这个样子了?

不论哪种原因造成孩子的任性,我们必须采取正确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使用正确方法,帮孩子去除“任性”的标签

1、打骂不可取,找对方法才可以

当孩子任性时,有的家长大声训斥、恐吓,甚至打骂,这不仅无益于问题的解决,还有可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幼儿进一步用任性的行为来与家长抗争,从而使他们更任性。家长可以用"负强化"的方法,即以不予理睬的方法来对待孩子的任性。例如,孩子吵着要买玩具,甚至在地上打滚,父母可采取不劝说、不解释、不争吵的方法,让孩子感到父母并不在意他的这些行为。当孩子闹够了,从地上爬起来时,父母可以说:"我们知道你不开心,但你现在不闹了,真是一个好孩子。"并表示出高兴、满意和关心,跟他讲道理,分析他刚才的行为对不对。这种"负强化"的方法往往比较有效。

2、勤与孩子沟通,听听孩子的想法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只有通过与孩子的沟通,我们才能真正知道孩子们内心一些真实的想法,才可以“对症下药”,对孩子进行一些心理疏导和正确的引导。比如孩子要某个玩具,但是家里有很多同类型玩具,你就让他说出跟家里的有什么不一样或者为什么想要这个玩具。沟通比例,也可以按照3:1进行,沟通3次,满足1次,至少让孩子知道,沟通是有效果的。

3、纠正祖辈观点,一味满足孩子并不是爱

面对孩子们的需要,应该有原则性的满足,要做到爱而有度,爱而有则。同时要明白孩子的行为是否正确,孩子提出的要求是不是合理,如果觉得不合理那就不应该去满足他。家长有针对性的加以说服教育,给孩子分析利害关系,讲清楚家长不答应他要求的原因。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全家人要步调一致,不要心疼他。否则,不但目的达不到,还会造成孩子任性行为越来越严重。

4、自主意识强的孩子,要学会分享

让孩子学会分享,对于矫正任性也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家里买了西瓜,切开之后,不要第一个给孩子,爸爸先拿一个给爷爷或者奶奶。妈妈这个时候教育孩子,“看爸爸先把西瓜给爷爷/奶奶了,你把这个西瓜给爸爸,好不好?”或者让孩子把西瓜给长辈先拿过去,如果孩子照做了,最后可以给孩子一个比较大块的作为奖励。

1~3岁的孩子,自主意识比较强,容易出现抢夺玩具或者推搡的现象。如果有别的小朋友到自己家里做客,家长在准备玩具或者食物的时候,要做到人手一份。当孩子有暴力倾向出现的时候,要及时制止。正确处理,不过分溺爱,不用担心孩子会成为小霸王。

5、明确要求,预防在先

家长平时对幼儿的行为要有明确的要求,如制定一些简单、明确的规则。规则一旦制定,就要坚决执行,以此来规范孩子的行为,如待人接物的礼貌要求,作息时间的安排等。这些规则可以使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应该受到一定的约束。

6、家长教育孩子的要求、观点应保持一致

尤其在孩子任性时,家长应统一要求。如果一个严,一个宠,那么孩子的任性会越演越烈,很难得到改正。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