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 母婴 > 幼儿教育

《三字经》里面的劝学立志故事

来源:网络


《三字经》里面的劝学立志故事

《三字经》用简短的言辞道出了不少历史典故,其中尤以劝学立志的典故为最。这些小故事中,有勤奋的学子,有德的少年,才华横溢的少男少女,教子有方的慈母严父。《三字经》希望通过这些古人的故事传达这样一种理念:只要坚持勤奋的学习,任何人都能获得成功。那些古人可以做到,你也一样。

《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孟母三迁

孟子小时候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他学了一些丧葬的事。孟母想这儿不适合孩子居住,就搬家到街上,新家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又学了一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再次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学校,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了下来。

断机教子

“断机教子”讲的是孟母鼓励孟子读书不要半途而废的故事。孟子少年读书时,开始也很不用功。有一次,孟子放学回家,孟母正坐在机前织布,她让孟子背诵当天学的内容,可是孟子总是背部出来。孟母很生气,举起刀把刚刚织好的布割断了,并教训儿子说:“学习就像织布一样,你不专心读书,就像断了的麻布,布断了再也接不起来了。学习如果不时时努力,就永远也学不到本领。”孟子很受触动,从此以后,他牢牢地记住母亲的话,起早贪晚,刻苦读书。

《三字经》: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赵普夜读

赵普是北宋的开国宰相,一生喜爱读书。有天晚上,宋太祖赵匡胤前去看他,一进门,见赵普正在挑灯夜读,赵匡胤见他读的是《论语》,十分奇怪,就问他:“《论语》是儿童们读的书,你怎么还在读它?”赵普说:“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全在这本书中。我只用半部《论语》为你打天下,现在,还要用半部《论语》为你治天下,就能使天下太平。”后来,赵普死后,用一部《论语》为自己陪葬。赵普读《论语》读了一辈子,可以说他对《论语》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和实践,并成为他治国、平天下的资本。

《三字经》: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孙敬悬梁

汉代孙敬为了刻苦学习,用绳把自己的头发系在梁上,以防瞌睡。一旦自己读书觉得疲倦想睡觉,系在梁上的头发就会被拉痛,提醒自己坚持学习。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太平御览》卷六一一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悬头至屋梁以自课。”

苏秦刺股

苏秦是战国时期洛阳人。他很想有所作为,变卖了家产找出路。但是他东奔西跑了好几年,也没做成官。后来钱用光了,只好回家,但是家人对失败的他很冷淡,苏秦受了很大刺激,从此以后,他发愤读书,钻研兵法,天天到深夜。有时候读书读到半夜,又累又困,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 虽然很疼,但精神却来了,他就接着读下去。这就是后来人们说的“锥刺股”,用来表示读书刻苦的精神。公元前334年开始,他到六国去游说,宣传“合纵”的主张,结果他成功了。第二年,六国诸侯订立了合纵的联盟。苏秦挂了六国的相印,成了显赫的人物。

《三字经》: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缀。

车胤囊萤

晋代车胤自幼好学不倦,可是由于家境贫困,没有钱买灯油在晚上读书。一个夏夜,他在屋外诵书,忽然看到原野里如星星一样萤火虫在空中飞舞。他突发奇想,萤火虫的光亮在黑夜里不正如灯一样吗?这样我就能够彻夜苦读了!他立即找来了白绢扎成一个小口袋,并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果然,如此还真的管用。正是借着这微弱的光芒和坚持不懈地苦读,车胤学识日渐长进,并最终入朝为官。

孙康映雪

同是晋朝的孙康也是由于贫困而无法点灯夜读,所以只能早早睡觉。这令他觉得光阴虚掷。一个冬夜,雪下得特别大,白茫茫一片。半夜时分,寒冷令孙康从睡梦惊醒,但他却发现窗外似乎有一些光亮。原来那是雪映射出微光。于是他倦意顿消,翻身起来,取出书卷,来到院子里借着那雪映出光如饥似渴读书。正是凭着这样学习的精神,使得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最后他也入朝为官,成为一个学富五车的一代名士。

《三字经》: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买臣负薪

汉代的朱买臣,喜欢读书,不管理产业,经常砍柴卖来维持生计。妻子嫌弃他没有作为,便离他而去。过了几年,朱买臣经人推荐,受到了皇上的召见,被授予会稽太守。

李密挂角

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头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三字经》: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

苏洵发奋

苏洵,北宋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在妻子程氏的劝告下,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嘉祐元年,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22篇文章谒见欧阳修,受其赏识,由此名声大振。后人因其二子苏轼、苏辙均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

《三字经》: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梁灏夺魁

梁灏,字太素,北宋郓州须城(今东平州城)人,相传他在八十二岁高龄时,在朝廷进行的进士考试中,战胜了所有的考试者,夺得了状元。梁灏八十二岁中状元,那是讹传。《宋史》记载,梁灏,字太素,963年生于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州城),出身官宦之家,雍熙二年(985年),梁灏23岁考中状元。曾任翰林学士、宋都开封知府等职。又与钱若水等人同修《太祖实录》及《起居注》。景德元年(1004年),暴病卒于开封知府任上,年42岁。虽然《三字经》中“梁灏夺魁”的典故与真实的历史有冲突,但因其中所含的坚持发奋学习,终能实现人生价值的良好寓意,至今为人们传颂。

《三字经》: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祖莹学诗

祖莹喜欢学习,迷恋读书,八岁的时候能够背诵《诗》《书》,他的父母害怕他会生病,不准他日夜不停的看书。等到父母睡着之后,他经常在暗地里点着蜡烛偷偷读书,因为这件事情他的声誉更加被传开了,里里外外的亲属都叫他圣小儿,后来,祖莹凭借着自己的才能称为了太学学士。

李泌赋棋

李泌生于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开元十六年(728),刚刚七岁的李泌就能为文赋诗,一次儒、道、释三教学者聚会,玄宗把他也召人宫中,而此时的李泌就以非凡的文学才能征服了与会的君臣。重臣张九龄、严挺之等对他都非常器重。七岁儿童即受到朝廷君臣的一致重视,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三字经》:蔡文姬,能辩琴。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文姬辩琴

蔡文姬,东汉末年陈留(今河南开封杞县)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蔡文姬自小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可惜东汉末年,社会动荡,蔡文姬被掳到了南匈奴,嫁给了匈奴左贤王,饱尝了异族异乡异俗生活的痛苦。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想到恩师蔡邕对自己的教诲,用重金赎回了蔡文姬。文姬归汉后,嫁给了董祀,并留下了动人心魄的《悲愤诗》。

道韫咏絮

谢道韫,东晋女诗人,一代名将谢安的侄女,王羲之第二子王凝之的妻子。谢道韫识知精明,聪慧能辩,一次谢安召集儿女子侄讲论文义,大雪骤下,谢安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安侄谢朗答:“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这一咏雪名句,盛为人所传诵。咏絮才的典故便出于此,后人多用“咏絮”称赞女子善于吟咏的才华。

《三字经》: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刘晏正字

刘晏,曹州南华(今东明县)人,唐代著名的理财家。刘晏从小就满腹经纶,有神童的美誉。唐玄宗知道后,就封他为翰林院的正字官。有一天,唐玄宗召见刘晏,跟他开玩笑说:“我封你为正字,你知道天下端正的字有多少吗?”刘晏略一沉思,联想到朝中有些人倚仗皇帝的宠信,结为朋党,危害国家,于是他一语双关地说:“四书五经之中每个字都很端正,只有‘朋’字不端正。”此话一语双关,不仅说出了“朋”字的字形结构特点,还寓意深刻地指出了朋党相互勾结的时弊,真不愧是有风趣的字谏。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