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 母婴 > 幼儿教育

孩子行为习惯培养越早越好

来源:网络

科学研究表明,养成行为习惯的敏感期比智力发展的敏感期还要早。孩子智力迅速发展是在幼儿期,而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从婴儿期就开始了。孩子出生后,就逐渐形成了饮食、起居的各种习惯,它会在孩子头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暗含着品德行为的萌芽,并对孩子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场突如其来的SARS疫情,使人们更加痛恨生活陋习。一些人的生活陋习所以难以根除,一方面反映有些人缺乏科学素养和公德意识,另一方面说明这些人没有养成科学的、文明的习惯。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人的生活、学习、劳动、事业的成败关系重大,也是孩子全面发展的基础。科学研究表明,养成行为习惯的敏感期比智力发展的敏感期还要早。孩子智力迅速发展是在幼儿期,而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从婴儿期就开始了。孩子出生后,就逐渐形成了饮食、起居的各种习惯,它会在孩子头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暗含着品德行为的萌芽,并对孩子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设想,如果全社会每一位家长都能从小培养孩子的科学、文明的卫生习惯,就不会有今天这么多的生活陋习,以及它给人们健康造成如此大的威胁。这是每位家长都应该深思的。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一、 从孩子的日常生活抓起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生活里逐渐形成的,它贯穿于孩子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家长应善于抓住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譬如,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在他饮食、起居等活动中逐渐养成的,文明礼貌习惯是孩子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培养的,爱学习的习惯往往是在游戏中形成的,爱劳动的习惯是在自我服务和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培育的。正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当然,作为家长应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表率。如要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家长先要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这样对于善于模仿的孩子来说必然受益匪浅。

二、 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

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把孩子本来不自觉的行为,转化为有意识的自觉行动。这就要求家长要细微地观察孩子,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孩子的特点确定培养目标,并善于抓住教育时机,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孩子尽快地从“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化。有以下几点,提供家长注意:

第一,要持之以恒,不要半途而废。两岁半的萌萌喜欢自己拿勺吃饭,虽然吃的很慢,桌上、地上、衣服上常有菜汤、饭粒,但妈妈却不急不躁。她坚持每顿饭都让萌萌自己吃,并一边鼓励、一边教孩子进步方法。还常常夸孩子“真棒”、“真好”、“有进步”使萌萌非常开心。不久,萌萌不仅学会了自己吃饭,还学会了自己穿脱衣服。入幼儿园后成了班上小朋友学习的榜样。良好的习惯要经过不断的重复。反复地实践才能养成。只要家长坚持要求,日积月累孩子的大脑神经活动才能形成“定型”。这时孩子做起来会感到轻松、自然、舒服、愉快,主动地去做,慢慢形成了习惯。反之,他会感到紧张、压抑、难受不愿意去做,自然很难形成习惯。

第二,要统一要求,不要各行其是。一天我和朋友聊天,他的小孩子元元在一旁画画。边画边说:“爸爸坐的飞机来了。”他奶奶对我说:“他爸爸今晚回来,看把他高兴的。”这时,门外传来小孩子的喊声“元元,我去骑车,你去不去?”元元对奶奶说“我和牛牛在院里骑会儿车行吗?”奶奶说:“行,但是你要把画笔和纸收拾好了再去。”元元答应着,开始收拾桌上的文具。这位奶奶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虽然孩子生活在奶奶家,但奶奶和妈妈对孩子的要求却是一致的。这就意味着相同的信息重复地转入孩子的大脑,容易使孩子形成神经联系,良好的习惯就容易养成。如果爸爸妈妈对孩子要求严格而爷爷奶奶放纵,或者施教者今天严格,明天放松。幼儿园培养孩子好的习惯家长不坚持,都是难以形成良好的习惯的。

第三.要注意方式方法,切忌简单粗暴。在咨询会上,一位家长指着站在远处的孩子对我说:“这孩子要把我气死了,天天都有家长向我告状。”接着这位家长向我讲述了孩子怎么和小朋友打架,用积木把别人砍伤,用嘴把同伴咬出血印……。这位家长苦恼地说:“我都怕去幼儿园接孩子,真怕哪位家长来找我,打他,骂他,可怎么他就不改呀?”这位家长的苦恼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纠正不良行为习惯要比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难得多。家长应从改变对孩子的态度开始。对幼儿来说,情绪是行动的动力。孩子喜欢受人鼓励、夸奖,如果总是换来批评、受指责,他情感上接受不了,会产生逆反心理。加上家长的冷眼、厌恶、甚至是打骂会更加激起不良情绪,产生“破罐子破摔”甚至做出新的不良行为。但这样的孩子有时受了环境的影响也有想改正的愿望,希望得到家长的表扬,但做起来要费很大的力气。因为不良的行为往往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而好的行为则要十分自觉,必须克制自己的需求,这种抑制力要经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实现。这时孩子往往表现的不会那么自然、轻松。如果家长理解孩子的心理和需求,对他的想法给以鼓励、支持再加以耐心的诱导和启发并坚持下去,良好的行为就会逐渐养成。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愿每位家长都能把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当成一件关系孩子健康成长和社会进步、振兴民族的大事来抓。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