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 母婴 > 幼儿教育

家庭教育应注意的几项原则

来源:网络

父母对子女不但要教,而且要严加管教,更要讲究教育方法。因此,家庭教育要坚持“爱与教相结合”的原则,把严格要求和教育得法结合起来。

成人喜欢婴幼儿,这是人之常情。因为婴幼儿的言笑举动都有他的自然天性。稍长大一点,这种天性渐渐失去,往往不接受父母的教训,使父母所不喜欢。“当长子可恶之时,正是幼子可爱之日”。父母把爱长子的心移到幼子身上,待到幼子长大再没有移爱的儿子,因此,幼子始终为父母所爱,长子始终为父母所恶,出现长幼之间所爱不均的现象。这种偏爱,往往对幼子娇生惯养,容易使长子心理不平衡,产生忌妒怨恨反抗心理,从而不听父母的教养。

善于教育儿女的父母要随时发现他们的优点和缺点。发现小孩的优点就鼓励,发现他们的缺点加以责备。如果父严于外,而母宽于内,父督于智而母以于常,“欲子之成其可得乎”。母亲与父亲教育子女不一致,当然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会使孩子无所适从。家庭中只有夫妇双方对子女的要求一致,其教育才会发生效果,否则,父严母宽其作用就互相抵消了。

“欲速则不达”,这不但是一般治事的规律,也是家庭中教育孩子值得注意的事。《来复堂全书》指出:“凡教子弟,最不可欲速,此仇嫉厌倦之所由生也,即遇有过,亦当慎其所以责之。如对众不责,愧晦不责,深夜不责,饮食不责,欢庆不责,悲忧不责,疾病不责。”

家庭教育的对象是婴幼儿,施行家庭教育要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顺其心理施行教育,才会有成效。若不明白孩子心理而妄施教育,那教育必定没有成效可言。过度教育的危害

产生过度教育的原因在于家长误认为早期教育越早越好,让自己3岁的孩子学习小学一年级的功课,让两岁的孩予学写字,学外语等等。如果孩子不爱学,就用打骂、惩罚的办法强迫他学,把早期教育片面理解为识字、算算术、背诗歌等。据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研究,对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危害最大的就是过度教育。过度教育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过度教育有哪些表现和危害呢?具体来说,过度教育有下列表现和危害:

有的父母担心孩子吃不好、穿不好,对孩子百般侍候。祖父祖母、外公外婆也“不甘落后”,一家人围着孩子团团转,形成“四二一”家庭模式。孩子在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什么也不用干,假如孩子想干什么也要由大人陪着。在这种环境里成长的孩子心中只有自我,不会考虑也不必考虑别人,缺乏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不懂得自己对家庭和社会要承担的义务。过多的保护使孩子和社会之间竖起了一道保护墙,使孩子在无形中远离了社会。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是驱使孩子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第一步。孩子好“动”,难免会有一点“危险”。例如,玩沙土可能弄脏衣服和弄伤眼睛,但如果因此就对孩子的一切活动都加以限制,处处干涉,不仅禁锢了孩子智力发展,而且束缚了孩子个性的发展。父母处处担心孩子可能出乱子,这是父母懦弱胆怯的表现,而且它会无声地传递给孩子,为孩子所继承。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胆小、怕事,神经过敏。这样,以后他们在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里是很难立足的。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孩子的心理发展是受遗传和环境两方面因素影响的,过度干涉会使原来性格脆弱的孩子变得更加脆弱,而对原来性格倔犟的孩子,则会激发更强烈的反抗。许多年轻父母抱怨孩子不听话,跟父母对着干,究其原因可能是这种过度干涉助长了他们的逆反心理。过度干涉还会培养出一个性格暴烈和软弱混合一体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往往在社会上被别人骑在头上一声不吭,忍气吞声,可在家里却称王称霸,拿父母当出气筒。

过度保护和过度干涉是一种教育思想的两种表现,出发点都是要“保”,父母想包办代替孩子的一切,结果却培养出了缺乏独立性、自立性、不能保护自己的人。

过度期望,常常听到一些孩子说,“没劲,一天到晚学这学那”。一些家长星期日整天要陪着孩子学写字、背唐诗、学外语、算算术、弹钢琴等等。这种现象几乎成了独生子女培养中的“传染病”,有人还美其名日“早期教育”,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早期教育必需符合婴幼儿年龄特点,是“教”而不是“塞”,这样才不致抹煞孩子的个性差异,或阻碍其创造性的发展。许多年轻父母对子女抱太大的希望,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就给孩子施加了压力,许多孩子还未上学就对学校充满了恐惧,有些孩子上学后出现神经衰弱等现象,还有些孩子逃学、旷课。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