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 母婴 > 幼儿教育

父母怎样培养孩子的涂鸦能力

来源:网络

当宝宝开始进入涂鸦期后,你有必要清理一下自己对于“画画”这件事的态度。因为涂鸦是每个孩子都喜爱的一种游戏内容,是孩子与生俱来的一种表达方式,是体现和辅助他成长的有效手段——而我们中的大多数,在自己童年的涂鸦阶段里,往往接收到的都是不那么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所以,让我们再一次接受因孩子而来的第二次成长吧!

宝宝涂鸦的父母必修课

我们中的大多数都不是从事艺术类工作,更没有太多的“美术细胞”。但是,我们的孩子却从一出生就表现出小画家的兴致和潜质。所以,当我们势必要走进孩子的涂鸦世界时,自然要做一些功课。

课程一:孩子的画是用来“听”的而不是用来“看”的。

对于“哭”这一婴儿的表达方式,大概没有一个父母把它的好坏作为一个问题来考虑过吧。肯定不会有父母这样说:“如果再用那样糟糕的哭法儿,就不给你奶吃!”更不会有父母这样担心:“这个孩子用这种方式哭,是不是性格上有问题啊!”然而,对于绘画,父母们却用好坏来评价,甚至上升到心理分析,试图通过画来判断孩子的性格。但是,孩子的画和婴儿的哭是一样的,仅仅是直接表达心情的一种方式而已。

所以,无论画的好坏,父母都应该首先倾听孩子在绘画中想要表达的东西,理解他所要讲述的内容。也就是说,孩子的画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听”的。对于孩子来说,他的画被“听”,被理解了,他就有了表达的乐趣。因此,对于孩子的画,作为父母最重要的态度就是去“听”,去了解,去感受!

“听画”的方式方法根据年龄有所不同。如果是2~3岁的孩子,就问他“这是什么”,要听他给他所画的东西赋予的意思。到了4岁以后,就要问“他们在做什么”,要听听他画里故事的内容。

特别叮嘱:在孩子专心画画的时候,最好不要发问。而当孩子画完了拿给你看时,或者画得有些厌烦,暂时告一段落时,再去问问他也就足够了。

课程二:不要把“像不像”作为评判标准,更不要教孩子画形象。

大概每个妈妈都有这样的经历:孩子央求“妈妈你给我画一个……吧”,于是我们便随手给孩子画一个苹果或者一朵花。如果是个擅长绘画的妈妈,通常还会教孩子:瞧,郁金香是这样画的,小人、小车是这样画的……但其实,父母这样做就如同给孩子无限制地吃糖果一样,会让孩子长蛀牙。

绘画不是要记住形象,而是要把自己的想法通过形象表现出来。用来表现想法的形象不是别人教会的,而是自己创造出来的!成人教孩子画画,实际上是把别人的而且是成人的感觉原封不动地加给孩子,其结果是孩子无法按照自己的感觉和意愿来发挥,其对绘画的感觉无法得到发展。

每个孩子都拥有与生俱来的绘画表现能力,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能力的提高逐步表现出来。所以,在孩子涂鸦的过程中,对父母来说最重要的事,是欣喜地守护孩子这种能力,为孩子创造绘画活动的环境与氛围。

特别叮嘱:教孩子画形象、指导孩子用色、让孩子全部涂满颜色等等,都是最具代表性的拔苗助长的行为。等到孩子过了九岁,系统性地学习绘画技巧才开始变得有意义。

课程三:绘画就是要弄得很脏。

绘画是一种造型艺术。所谓造型艺术,就是创造有美感的形象的艺术,要通过创造的形象来表达情感和思想。创造一种新形象,就是改变已有的形象,从某种意义来说就是破坏已有的形象,弄脏已有的形象。艺术的真正本质,就是以毁坏、弄脏已有形象为基础的。

“破坏”“弄脏”的行为,在孩子的生活中简直是家常便饭。比如孩子们玩沙子、和泥巴时用手拢起沙子,之前平坦的表面就隆起了一座山峰。沙子中加入水,拍成个球,就完全改变了沙子以前的形状。绘画,就是用蜡笔或马克笔把白色的画纸弄脏。把干净的纸弄脏,让纸发生变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绘画和和泥巴的游戏是一样的。

但是,看到孩子玩泥巴时把衣服弄得一团脏,或者是在墙壁上随意乱画,大多数妈妈会去斥责,因为她们满脑袋考虑的不是接受孩子的喜好和愿望,而是洗衣服和打扫卫生。对于这样的妈妈,我非常想大声疾呼:你们是在剥夺孩子作为人的必要的学习机会,也是在剥夺孩子们作为人的发自内心的喜悦!

特别叮嘱:如果你很在意孩子弄脏东西,就给他规定一个可以随便画的场所,穿上不怕弄脏的工作服,并且告诫你的孩子哪些地方不可以弄脏。

一切皆艺术!

有助于涂鸦的13件事

想帮助孩子更开心、更用心地画画,并不仅仅是坐在旁边陪着画画一件事可以做,还有很多辅助工作,以及触类旁通的活动,可以帮助孩子提高绘画的热情和能力。

布置涂鸦角落,给孩子提供方便

画画是有感而发的事情,而不是一项工作,一个任务。所以不要变成“画画时间到了”才能开始创作。最好把孩子常用的笔和纸,或者小黑板和粉笔摆在随手可得的地方。一旦他想画画的时候,就可以立即着手创作。

玩沙子和水

沙子和水是最能变化多端的生活元素,是大自然赋予的最好素材,是孩子们天生的热爱,也是最能带给孩子们改变和创造感的物质。所以,让孩子尽情地接触沙子和水,锻炼小手,刺激感受,习惯从毁灭到重塑的感觉,有助于孩子其他的艺术创作。

色彩游戏

让孩子对颜色产生感情吧!这些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来完成,而不限于涂料。比如,一起到超市,通过蔬菜来辨认颜色。一起郊游,去认识大自然里美丽的红黄蓝绿。一起玩给娃娃穿衣服的游戏,寻找协调或者撞击的色彩关系……这些都可以让孩子与颜色更加亲近。

讲故事看书

讲故事,可以丰富孩子的想象,如果你是一个爱讲故事的爸爸或妈妈,那么你的孩子一定是喜欢画画和表达、对事物有丰富印象的孩子。你还可以多给孩子讲绘本,不要担心绘本里具体的形象会限制孩子的想象力,你给他看得越多,他脑海里对于各种事物的形象就会越丰富。

捏面团、撕纸等手工

手工与涂鸦就像同胞兄弟,需要孩子的大运动能力、精细动作能力、手眼配合能力来完成。所以,多安排一些手工,比如捏泥、捏面团、撕纸、拼贴、大一些后剪纸……都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艺术感受力,为涂鸦做充分的锻炼。

与音乐结合

艺术总是触类旁通的。可以跟孩子一起聆听音乐,了解节奏、旋律、悲喜、激荡与平和……这些都是美术创作中也需要的身体感受。

带孩子看展览

随着孩子长大,多带他去看艺术展,各种风格流派、造型特点、材料的质地和创造性使用,以及对同一主题的迥异的表达方式,都是对孩子最好的启发。

让生活物品全都成为创作材料

不要把美术创作限定在“纸+笔”的组合。手指、脚丫、蔬菜、花朵、印章、布料、树枝、纸杯、牙刷、石头……所有的身体部位、生活用品、自然事物都可以成为创作的原材料,每天进行“艺术创想”。

拍照或录像

孩子三岁之后,可以给他简单的数码相机或者摄像机,让他感受一下通过镜头观察周围环境和世界的会是什么效果。这样做,可以让孩子感觉到观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并且开始明白“记录”的含义。

好好展示和“使用”孩子的画

把孩子的作品挂起来,或者扫描后打印成卡片送给亲朋,请数码店变成T-SHIRT图案……这些都会让孩子感觉你对他作品的欣赏和喜爱,并且知道一切皆创作。

组织孩子们一起画

我们永远不能忽视“孩子+孩子”的力量。当孩子与朋友们一起画画时,能够激发更好的创作欲望。在相互影响中,能够无限扩展他们的想象空间。同时,它还能满足了孩子与同龄人交往的社会性需求,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

给孩子们创造快乐的生活体验

当孩子自己说出来“我画画”“我想画画”时,他们的头脑中已经有了表达的欲望,那么表达些什么呢?我们看那些孩子自发的作品:放炮、游泳、爬山、划船……那些能够带给他惊喜和兴奋的生活,都成为他想表达的主题。所以,你可以带着孩子到处走走,多接触一些与日常生活不同的内容,帮助他积累丰富的生活体验。

留心观察孩子的变化

当你发现了孩子绘画中一些简单变化时,你就要询问然后再加以肯定。很多时候,那不是孩子有意识的行为,但是你可以强调这一点,让他自己感觉到你的重视,让你的发现他孩子进行更多的变化。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