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 母婴 > 幼儿教育

解读孩子的“不合群”现象

来源:网络


解读孩子的“不合群”现象

虽然经常带宝宝出去玩,但觉得他好像天生不合群:看到同龄人非但没有迎上去,反而避避开。任妈妈百般引导,宝宝就是喜欢独自玩耍。爸爸妈妈有没有这样的烦恼:为什么宝宝会不合群?怎么才能让不合群的他变得善与人相处?

病理问题须警惕

大多数的不合群现象都可以通过家庭的努力而改变,但一些疾病同样也会导致宝宝出现不合群的表现,常见的有:自闭症、抑郁、语言障碍。

自闭症,自闭症是一种生理心理的严重疾病,往往表现为:对人完全不感兴趣,很少主动和人交流,只对无生命力的物体感兴趣;严重的语言表达障碍,说话极少甚至终身不说话;兴趣爱好非常单一,经常重复很刻板的行为,比如反复玩一个玩具、每天吃同一种菜等、反复说一句话等;大多数智力有障碍。

抑郁,如果宝宝突然对几乎所有的玩耍方式失去兴趣,表现为情绪低落,忧愁,容易发脾气,觉得自己很差劲,做什么事都往后缩,同时伴随有胃口不好、疲乏无力、睡眠反复不正常等。这样的情况若持续2周以上,就要考虑是否有抑郁症的可能。

语言障碍,如果宝宝说话比其他宝宝晚很多,到3周岁还不能和家人、同伴有最基本的沟通表达,就有可能是生理或心理原因导致的语言障碍,须及时请医生干预。

当然,爸爸妈妈不要太过惊慌。宝宝是不是真的得了这些病,不是我们自己说了算的,需要到专业的儿童精神科、心理治疗机构让专业医生来判断。

正常表现勿着急

如果宝宝的表现并没有像上面说得那么严重,排除了病理性的原因,“不合群”恰恰是大多数宝宝必经的一个正常阶段哦!

●不合群也是天生气质

每个宝宝都有他自己独特的“趋避性”,就是指当宝宝第一次面对新事物,包括人、物或环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反应。有些宝宝天生趋避性低,不太容易很开放地与人相处。

对策

爸爸妈妈要抱着“这是宝宝天生的性格,不着急,慢慢来”的宗旨,首先当然是全盘接受宝宝的表现,不要急着想去改变;然后慢慢地派给宝宝一些单独一个人难以完成的任务,鼓励他与别人合作完成,或向别人求援完成,增加宝宝与别人交往的机会。

●宝宝进入“平行游戏期”

当宝宝长到2~3岁的这个阶段,大多数时间就是喜欢一个人玩,哪怕旁边有同龄的小伙伴,他们也最多是“相安无事”地自管自开心,比如你玩你的小车,我玩我小水手枪,这个阶段就叫“平行游戏期”。

对策

因为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所以爸爸妈妈没啥好担心的。不过,可以用语言跟宝宝多多描绘其他小朋友在干什么,增加他的感官刺激内容,帮助他更快地进入“合作游戏期”,但注意不能强迫宝宝和其他人玩耍。

发展有偏要干预

排除了最严重的可能,又不是先天因素和年龄的原因,有些宝宝平时能与家人正常交流,只是不加入小朋友群中,这往往是因为宝宝“太有个性”了。但有时个性太强也会吃亏,不要认为宝宝不合群进了幼儿园自然就会好起来。其实这个年龄段的宝宝都是喜好形于色的,不太能体谅别人的感受,不合群的宝宝容易交不到朋友,逐渐变得自卑,或者富有攻击性。真的变成那样可就糟糕了,所以如果宝宝是以下情况,爸爸妈妈还是要早发现,早干预。

●没机会尝试合群的滋味

现在都是独生子女,爸爸妈妈就怕宝宝有什么闪失,所以平时尽量不让出门,都在家里“圈养”着,再加上现在都是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带得多,宝宝一直以来都在被保护的小世界里成长,真的就是“没怎么和小朋友处过,更没见小朋友跑过”啦!宝宝都没机会出门见识过,怎么可能跟别人合群呢?

对策

首先,您要知道宝宝在当下的年龄段,究竟喜欢什么、需要什么,不要按着大人的逻辑和现实去约束宝宝;其次,若怕意外来临,就预先做好准备,比如到宝宝玩耍的地方提前踩点,杜绝危险因素,带上的玩具要安全、干净;同时,教育宝宝如何区别在陌生场合的善意的朋友和有目的的坏人;还可以教会宝宝遇到危险、受伤后怎么求救、自我保护;此外,请宝宝的小朋友到家里玩,爸爸妈妈一定要表示欢迎,不要怕宝宝们乱翻天。

我们无法一辈子为宝宝创造纯净单一的安全交往环境。所以宁疏勿堵,让宝宝学会如何交往吧!

●离不开爸妈,合群免谈

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爸爸妈妈难免就对宝宝过度关注和保护,又或者是生活抚养环境经常变化,这些都会让宝宝对家里的大人过度依恋,那份“亲密”甚至超过了想要结识陌生的同龄小伙伴的需求。对宝宝来说,爸爸妈妈才是同伴,当然就不找同龄人去玩什么“合群”了。

对策

爸爸妈妈请告诉自己:帮宝宝找伙伴比陪宝宝玩更重要。平时减少对宝宝的过度关注,家里不再以宝宝为中心,而应“人人平等”。等宝宝有了一定的独立能力时,就应给他一个简单的时间表,让宝宝明白,家庭成员有聚在一起的时候,也有各自工作、游戏的时候,彼此之间不能互相干扰。如果宝宝有自己的伙伴圈,爸爸妈妈不必“全身融入”,不宜过多干涉,保持点距离地关注和欣赏就很好。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