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 母婴 > 幼儿教育

家长要发现孩子逆反心理中的积极因素

来源:网络

许多年轻的父母常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听话:你说这东西不能碰,他偏要去碰碰;你说蔬菜营养好,要多吃,你越讲他越是不吃等等,实在无可奈何。这种现像在心理学上叫做“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个体心理中产生的与外界要求或愿望相反的逆向心理活动。逆反心理人皆有之,但幼儿的逆反心理有其独特的表现。孩子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观能动性越来越强,对成人的要求和安排,表现出越来越大的选择性,喜欢搞“独立”,愿意自作“主张”。如果父母不善于对待,他往往就会逆向而行。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期望不切实际

现在的家长大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他们往往忽视了孩子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不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煞费苦心设计好的蓝图,硬要他们去做一时还难以做到的事情,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甚至一事无成,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家长提出的要求,应比孩子的实际能力略高一点,让他们“跳一跳能摘到树上的果子,”使他们经过努力,都能圆满完成任务,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孩子就会不断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二、过于严厉,损伤孩子自尊心现在,有些家长还是满脑子的“不打不成材”的观念。认为“严”就是体罚,很少考虑孩子的自尊心,随意在外人面前揭孩子的短处,甚至讽刺、挖苦,有时还要对孩子动武。正确的做法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把他们当成一个开始有独立意识的小伙伴,有事商量着来办,平等相待,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千万不可居高临下,以势压服。

三、压抑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的探索心理特别强,世界对他们来说充满神秘和惊奇,大人司空见惯,不以为然的事物,他们都要问问、玩玩、摸摸,有时就难免会闯祸。如果家长不了解他们的好奇心,认为这是胡闹,不分青红皂白地呵斥、打骂孩子,就很自然地会引起他们的不满情绪。明智的家长应该这样告诉孩子:你想知道的事情,我们也很想知道,你如果告诉爸爸妈妈,我们会想办法帮你解答问题的。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使他们懂得了不少道理。

四、反复唠叨,引起厌烦

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唯恐他们不听,就反反复复、唠唠叨叨不休。如果孩子长期处于这种“马拉松”式的说教环境中,就会产生心理障碍。即使明知道家长说得有理,他们也不乐意听。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必须要言不烦,并且尊重他们,留给他们情绪变换和思考的余地,孩子有了思想准备,就相对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见。

当前,幼儿家庭教育在方法上存在许多问题,比如:

1.许多年轻的父母不了解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对孩子提出的要求过高,让孩子承受的学习任务过重;不知道儿童有多方面发展的潜能和资质,具有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为孩子过早定向,强制孩子过早地从事长时间的专业训练。

2.有些父母脾气暴躁,动辄打骂孩子,或罚站、罚跪,甚至把孩子逐之门外;另有一些父母却相反,过分娇惯孩子,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百依百顺,本来孩子可以独自很好完成的任务,却要唠叨半天,甚至包办代替。

儿童产生逆反心理,可以说正是这些教育弊端造成的,教养方式和手段违反儿童的天性,必然引起孩子的抵触、对抗和逆反心理。

孩子一旦产生了逆反心理,那么,父母“苦口婆心”的谆谆教诲,便不起作用;“防患于未然”的种种措施,就不易成功;“恨铁不成钢”的耿耿意愿,也得不到谅解。一言以蔽之,父母的殷切教育,都难免事倍功半或劳而无功,甚至适得其反。

面对孩子的逆反心理反应,不少人情绪急躁,采取粗暴的态度和压服的方法。可是你越是想压服孩子,而孩子越是压而不服,并且往往使其抵触情绪、对抗行为随之而来。所以,处理孩子的逆反心理要注意方法。

1.冷却法。当孩子出现逆反心理,情绪强烈激荡时,父母不要恼怒,不可“针尖对麦芒”,以任性对任性,否则会火上加油。正确的做法是冷处理,对他的任性不予理睬。当孩子以哭作为武器来威胁时,不要心软,可以让他哭一阵,等他平静下来以后再教育诱导。

2.温暖法。父母要尊重、理解、关怀、鼓励和信任孩子,经常和他沟通,做他的贴心人。一旦发现他有细小的进步,就及时给予肯定、鼓励。

3.刺激法。要掌握儿童争强好胜的心理,利用逆反心理来激发他。如有意识地说“你不会穿衣服,是不是?”“你不会说礼貌话,对不对”之类的话来刺激他。

4.心理保健法。帮助指导孩子客观地了解自我,克服认识上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培养良好情感和锻炼意志,增强自我控制能力,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心理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逆反心理虽有妨害儿童身心发展的一面,但也蕴含着很多积极的因素。其中较为显著的是:

1.逆反心理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儿童自我意识强,好胜心强,勇敢,有闯劲,能求异,能创新等积极的心理品质。

2.逆反心理强的孩子,在不顺心的情况下,在愤懑、压抑、不满的时候,敢于发泄,不会让不愉快的事情长期滞留在心中,并能防止畏缩、懦弱、压抑、保守、逆来顺受等消极的心理品质的形成。

因此,父母要善于发现儿童逆反心理中的积极因素,并合理引导,善加利用。这样,就能够把孩子培养成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开拓、能进取的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