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 母婴 > 幼儿教育

给宝宝立规矩也要看年龄

来源:网络

如今,“熊孩子”一词甚是流行,成了对调皮、不懂礼貌和不规矩、惹人讨厌的孩子的统称。孩子只有懂规矩,才会守规矩。为了让自己的宝宝不成为“熊孩子”,父母要给他们设定一个界限,这个界限给孩子一个明确的信号,让他知道进退。

规矩固然重要,但决不能超越孩子的年龄。因为宝贝此时还不具备控制自己行为和情绪的能力,“等待”对他们来说,如同自己穿衣服一样困难。

孩子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发展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让他们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学习守规矩,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父母为孩子立规矩,首先应对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心知肚明;而对其言行的规范,也应随着其年龄的增长有所调整。

立规矩也有预备阶段

那么,宝宝多大开始学规矩?相信不少父母把这项内容安排在3岁以后,理由是:到了这个年龄,宝宝就能理解一些简单的概念了。但是,如果真的等到3岁以后再把孩子的行为纳入规范,会发现你的教育迟到了半拍,因为他已经“自由”得过了头,并习惯于对你的约束大声说“不”。

好习惯一定要从小培养。如果树苗已经长成大树,再想修枝就晚了。所以,爸妈们不妨把1~2岁看成宝宝学规矩的“预备阶段”,从1岁起一点一点地把“规矩”有意识地渗透给宝宝,以便日后更容易为孩子的行为在“可以”和“不可以”之间划一条清楚的界限。

试试这样立规矩

划定界限

场景1:插座里有什么

适应年龄:1岁半以上

1岁10个月的桐桐想听故事,妈妈随手把故事机的插头插进插座,再一按键,声音就出来了。桐桐歪头看看故事机、又看看电插座,特别好奇。等故事讲完了,妈妈拔下插头,去拿玩具。就一转眼的工夫,桐桐把他的小手指头伸进插座,接着“哇”的一声大哭起来!

妈妈的做法:

让表情说话

1岁多的宝宝理解力还处于萌芽状态,与他们的认知能力并不同步。所以,让他看懂你的表情,除了告诉孩子哪些是不能做的,还要把你的要求直接演示给他看。比如,应对桐桐的行为,最有效的方法是:妈妈用力拍一下他的小手,告诉他插座有危险,并生气地看着他;也可以找一些被电击伤的孩子的图片,加深印象,让他明白不能这样做。

温故知新

这么小的宝贝就是“没脑子”,你刚刚告诉了他不能摸电源插座、不能去抓刚刚煮熟的鸡蛋,可不出10分钟他就忘得一干二净。耐心地重复同一条规则,是父母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如果你一次指出孩子的错误,而对其他几次视而不见,那孩子心里必定会感到疑惑:我这么做究竟是对还是不对?为了彻底搞清楚这个问题,他会不停地尝试再做一次。所以,给孩子重复“规矩课程”,有助于他“温故而知新”,把一些知识和规则积累下来,慢慢学会避免危险、保护自己。

美妈点评

不要以为孩子答应“知道了”,就真的明白了。1岁多宝宝的理解力还停留在很低的水平,当他以点头的方式做出回应时,实际上他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危险也就不可能因此被完全杜绝,限定游戏区域和行为禁区是个不错的办法。

言出必行

场景2:什么时候吃饭我做主

适应年龄:2岁以上

妈妈叫朵朵吃饭,朵朵只顾玩她的音乐娃娃,头也不抬。妈妈大声说: “快来吃呀。”叫了几遍,朵朵依然专注于她的娃娃,妈妈忍不住端着饭菜坐到朵朵跟前,把半只虾喂进朵朵嘴里。

妈妈的做法

把后果摆在孩子面前

到了就餐时间必须坐在餐桌前吃饭,这是孩子一定要遵守的规矩。做不到会怎样?这个后果在立规矩时就该明确地给宝宝描绘出来。就像朵朵不吃饭,妈妈的警告就是: “再不来吃,我们把大虾全吃光,你今天就吃不到了!”

说到做到

如果朵朵坚持玩娃娃,那么等她想吃时,妈妈就平静地告诉她,因为她没有按时吃饭,大虾被家人吃完了,要想吃,只能等明天做新的了。父母要让宝宝明白,吃饭是自己的事。每日三餐要定时定量,如果宝宝一顿不吃,就必须等到下一顿,切忌稍后用大量零食来补充。这不仅能让宝宝体会一下“饥饿感”,更重要的是让宝宝明白,如果不吃,就真的会饿肚子。

展示优雅的餐桌礼仪

吃饭的时候,为孩子演示优雅的餐桌礼仪,比如嚼东西的时候不发出声音、不在盘子里扒拉来扒拉去,不一边吃一边看报纸……让孩子知道吃饭不仅是为填饱肚子,也是一种精神享受,还是难得的与家人朋友沟通、表达情感的美好时段。

美妈点评

妈妈们经常抱怨宝宝不听话,实际情况却是自己说话不算数。类似的现象其实随处可见,比如请宝宝收玩具,如果宝宝不听,一些妈妈会一边发牢骚一边自己收。再比如明明说好在小朋友家只玩半个小时,时间到了宝宝一闹,妈妈多半会妥协。

在吃饭问题上,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父母总是怕饿着宝宝,像“再不来就不给你吃”这样的话通常只为吓唬孩子。“说到做到”不仅能树立父母在宝宝心中的权威,也教育了孩子:爸爸妈妈尊重宝贝的选择,但宝贝要接受因此带来的后果。

彬彬有礼

场景3:叫大人的名字太好玩了

适应年龄:2岁以上

“我叫豆豆,奶奶叫什么名字呀?”“奶奶叫张蓉。”过了一会儿,奶奶正和爷爷说话,就听见豆豆说:“张蓉,我想吃巧克力!”奶奶没听见,豆豆就跑过来,又说了一遍:“张蓉,我想吃巧克力!”奶奶先是愣了一下,接着忍不住大笑起来:“瞧这孩子,怎么叫起奶奶的名字来了?”在以后的日子里,豆豆不仅这么称呼奶奶,有时也大叫爷爷的名字。

妈妈的做法

告诉孩子“长幼有序”

《三字经》讲,人要“习礼仪”, “兄则友,弟则恭”,长幼有序。父母在第一时间,让孩子知道,直呼长辈的名字,是不尊重长辈的行为。父母家人最好能在宝贝刚刚学说话起,就教他见人要打招呼、问好;对长辈要有称呼,即便是比自己大一点儿的孩子,也应以哥哥姐姐相称。

不打断人家的谈话

发现孩子有这个毛病,妈妈要启发他想一想:“如果宝宝在和妈妈说你觉得重要的事时,奶奶总是过来打断,你会高兴吗?”引导孩子换位思考,让他知道被别人打扰是很不开心的事情,这种行为也不礼貌。然后再给他立下规矩:你有要求,也要先等爷爷奶奶说完话再说;如果有急事,可以说:“奶奶,先打断一下,我想……”立规矩的时候,父母的态度要严肃、语气坚决,以便他能从你的面部表情中感觉到这些话是必须听的。

美妈点评

宝宝有许多不良习惯其实是大人无意中养成的。比如说觉得好玩,就不去制止小宝宝打人,或者让小宝宝叫大人的名字,而不是礼貌的称呼。大人无原则的宽容,往往使孩子自由得过了头。其实,小宝宝不懂规矩,是大人没给他立规矩。

适可而止

场景4:我就要接着玩iPad

适应年龄:3岁以上

3岁半的嘉嘉从幼儿园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打开iPad玩游戏,1个小时过去了,妈妈端来一盘水果给他吃,顺手拿走了iPad。嘉嘉立刻从沙发上跳下来,去夺妈妈手里的iPad。妈妈不给: “已经玩很长时间了,该让你的眼睛歇歇了。”嘉嘉“哇”地大哭起来: “不,我就要玩!就要玩……”

妈妈的做法

冷处理

对于孩子的哭闹,妈妈可以先安慰或转移其注意力,然后再耐心、简洁地告诉他不能满足的理由。如果孩子任性、继续发脾气,最好的办法是置之不理,等他自己冷静下来再做解释,目的是不把自己放在与之对立的位置上,避免你们之间的冲突升级而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如果宝宝在超市、商场或外面闹着要买东西、耍赖,父母第一时间把宝宝强行抱离现场,让他知道,不能买的东西,无论他怎么无理取闹也得不到。

限定时间

在宝贝玩游戏之前,要限定时间,比如一次只能玩15分钟。如果宝宝不会看表,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使用闹钟,告诉他铃声响时就要停止,并在到规定的时间前两三分钟提醒他一次。

美妈点评

幼儿沉溺于电脑游戏有诸多弊端,千万不要因为孩子的哭闹而对他的无理要求放行。因为,如果你禁不住心软——“就这一次吧”,你的孩子就会断定,当妈妈说 “不”时,其实意味着“还有机会”。很多时候,孩子以这种方式“刺探”你的反应,你的妥协只会使孩子得寸进尺,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你节节败退。

越是喜欢的东西,越是要有节制。从小教孩子懂得“自我控制”,长大后才能“自己管住自己”,成为一个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人。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