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 母婴 > 幼儿教育

父女亲昵是否要有底线

来源:网络

前段时间,韩国明星刘在石鞠躬道歉引发网友热议,“父女亲昵”这个话题又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无独有偶,去年我们国内“公车父女亲昵”一事也引起了众网友的口诛笔伐。面对进一步是“猥亵”,退一步是“爱不及”的尴尬表达,父女之间亲昵到底有没有底线呢?

1、父女共浴引发的一场讨论

父女亲昵这个话题之所以赢得如此高的关注度,无非是源自一档非常火的亲子真人秀节目,节目中星爸和女儿共浴的画面让网友不淡定了,纷纷谴责星爸的出格行为,喊出“孩子长大以后怎么见人啊”的声音。可是,还有一部分自谓理智的网友说了“别喊了,没什么大不了的,太大惊小怪了吧?”一时之间,网友对父女亲昵这个话题的讨论占据了各大论坛、社区的前几位。

不止如此,如果在搜索栏里敲入“父女亲昵”几个字,网页显示的标题大多和“父亲猥亵女儿”相关。看到父亲和女儿之间用“猥亵”这个词来连接,不得不说如今的父女相处多多少少都存在一些误区。

2、父女亲昵的正确打开方式

对传统的80后来说,提到父爱,我们立马想到的词语就是“父爱如山”。一句“父爱如山”写出了父爱的深沉、内敛和伟大,也映射了我们小时候缺失的性别教育。正因为如此,在自己当爹当妈之后,我们没经验可循,不知如何跨越对孩子性别教育这一难题,另一方面,现在各种的育儿理念越来越强调爸爸对子女成长的重要作用,当越来越多的奶爸参与到这项伟大的育儿工程中来时,又受到了生理、性别等限制,陷入不知该何去何从的局面。

其实,父母表达爱的方式有很多种:舍身救子是爱,一个拥抱、亲吻、眼神也都是爱。但,爱也要有一定的尺度。特别是异性父母与孩子之间亲昵如果超过这个度,就会让原本自然纯净的父女之爱变得畸形,也不利于孩子日后的心理健康。

3、父女亲昵,看看明星爸妈是如何做的

父女亲昵的底线就是要掌握一个合理的尺度,从小培养孩子的性别意识,给孩子进行正确的性教育。关于给孩子灌输性教育,我们先来看看明星爸妈是如何做的吧。

(1)和孩子洗澡的时候进行性教育。

代表人物:吴彦祖、陶晶莹。

“男神奶爸”吴彦祖可谓是一个合格的超级奶爸,给小公主换尿布、喂奶、洗澡,样样全能,就连对宝贝的性教育问题也打算日后在一家三口洗澡时解决。明星辣妈陶晶莹也表示自己的两个孩子都是和家长一起洗澡的,而且儿子年纪虽小,却也懂得保护自己的隐私了。

3岁之前,孩子并没有明显的性别意识,父女共浴也无伤大雅,这样做甚至可以消除孩子对于两性的神秘感。随着孩子逐渐有了性别意识,异性父母就不应该再与孩子共浴了,反而应该趁此机会告诉孩子男女有别,包括生理结构、社会分工等,告诉孩子自己的私密部位是不能让人随便乱摸的。

(2)有意识回避,不谈论、不主动

代表人物:田亮

风一样的女汉子森碟曾问田亮“为什么妈妈陪你一起睡觉,而我只能一个人睡”,而田亮却被问得哑口无言,不知如何作答。

其实,当孩子问到关于两性方面的问题时,采取逃避、转移话题等方法,不正面回答孩子的问题,这也是我们中国大部分父母采用的态度,更是文中开头部分发出指责声最多的网友所赞同的。父母愈是把这个敏感词束之高阁、设为谈论的禁区,愈会激发孩子的好奇心,甚至会导致孩子成年后一系列的生理、心理疾病。面对如此,持这种观点的父母真应该意识到自己的局限,与孩子一起学习关于性教育的知识。

4、表达父爱之前,先培养孩子的性别意识

(1)教孩子认识自己的身体。洗澡的时候,同性父母可以让孩子通过镜子观察自己的身体,用科学名字定义私密部位的名字,并告诉孩子,哪些器官是男孩的,哪些器官是女孩的,不能随便乱碰别人的,也不能让别人乱摸自己的这些私密部位。

(2)抚摸。宝宝在性别发育的敏感期会用手抚摸自己的器官,这是孩子的天性使然,家长不能一味喊停制止,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引导,告诉孩子手上细菌多,摸多了会生病受伤。也要教孩子区分善意的触摸和恶意的触摸,如父母亲的拥抱、手拉着手等都是充满爱意的表达,而那些拍打、撕扯、踢撞隐私部位则是有害的,应该告诉家长,寻求帮助。

(3)同床而眠。很多孩子都喜欢与父母同床睡觉,因为这样更有安全感。但3岁以后,孩子对性别有了初步的认识,再和异性父母同床而眠,容易产生自然的生理反应,或者模仿父母的亲昵举动,给孩子的童年带来难以磨灭的阴影。

(4)公共浴室和泳池更衣室,男宝宝尽量让爸爸陪着,女宝宝尽量让妈妈陪着,这样才不至于让宝宝产生性别混乱。

世间,父母之爱对于子女来说是最无私、最纯洁、最天经地义的爱。随着家庭教育中越来越强调父亲对儿女成长的作用,频频发生的父亲猥亵女儿等事件也在提醒各位为人父者:尊重孩子,有底线的爱才是真正的父爱!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