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 母婴 > 幼儿教育

哪些因素会强化孩子焦虑

来源:网络

孩子一岁零三个月,这段时间的分离焦虑好一些了。早上离开家的时候,姥爷已经可以从我的手中接过去抱着了,虽然孩子会有些不高兴。我一直坚持准时回家,坚持让孩子出来接我,但白天在家的时候孩子经常会想妈妈想到哭。我也一直不敢在白天的时候给家打电话,因为曾经发生过在外出差时给家打电话,孩子听见后大哭的事。不知道打电话回家是否能够缓解孩子对妈妈的思念?另外,带孩子到外面玩的时候,他会好很多,没有那么想妈妈。晚上如果爸爸没有同妈妈一起回家,孩子会一直叫爸爸。妈妈就不断给他解释爸爸有事要晚点回来。这种状态和做法有哪些地方还可以改进的呀?

答看案例中描述的情况,孩子的表现还基本算是正常的,只是孩子的离别焦虑持续的时间过长了一点。这么大的孩子正在探索自己的肢体和环境事物的时期,如果他们内心没有恐慌和焦虑,他们会一刻不停地探索。案例中的孩子在跟着其他依附人的时候,情绪依然不稳定,会思念妈妈,这说明孩子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和探索中。一般家庭中紧张、沉闷、过于谨慎的氛围,都会使孩子感到焦虑,一旦孩子内心感觉到焦虑,他们就不会全心地投入到工作和探索中去,就会把注意投入到对周围环境的过分要求中去,如过于严守某种秩序,望眼欲穿地盼望离开的人重复出现等。所以像案例中这种情况,要审视带孩子的人的心境是否过于谨慎和紧张,家庭氛围是否不够放松和阳光,在离别时成人对孩子的哭泣是否感到过于紧张和同情,如果是,这些因素都会强化孩子的离别焦虑。

温馨提醒

如果妈妈每天都上班,就没有必要在白天打电话来,否则会把孩子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妈妈离开了这件事上。孩子每天的接送仪式是一种过强的秩序敏感的表现,对这一点成人不必太在意,孩子的这种仪式并不代表对妈妈过于思念,而只是一种模式而已。成人如果把孩子的这种欢迎模式当作思念焦渴的表现,就会表现出急迫的状态,而成人这种急迫的状态会刺激孩子更加注意成人走了、回来了这样的过程,就无法把注意力投射到对物的注意上去。

孩子身边的成人要努力调整自己,不要对孩子的思念过于移情,

而要用平和阳光的心情来面对孩子的哭闹,用游戏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在家里给孩子准备一个工作区,母亲离开后,家里的老人对孩子进行工作引领或娱乐游戏引领,让孩子每天生活在快乐的游戏之中。渐渐地,孩子内心就不会这样颤颤巍巍地受着等待的煎熬。

如果每天父母都是一起下班,偶尔有一天父母的一方没有一起回来,孩子询问是非常正常的,不必太在意这些细节,这种情况是秩序敏感期的正常情况。在孩子将要哭时,应马上引领他进入其他游戏。对案例中的孩子较多地使用游戏倾听,让孩子更多地发笑,对缓解孩子紧张的心情是有利的。成人要努力改变环境中忧伤的气息,使环境中充满快乐,孩子自然不会有那么多的忧伤。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出差打电话,与孩子沟通一下,即便是孩子哭了对孩子也没有什么不好,不要太害怕孩子哭。对孩子来说,如果用哭能够产生他所需要的效应,他就会过多地使用哭,所以成人在意孩子的哭就是在为孩子增加哭的效应。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