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 母婴 > 幼儿教育

孩子吃醋、独占 如何应对?

来源:网络

1、对3岁之前的孩子而言,世界是大人的,妈妈是自己的.

因为0-3岁,特别是1岁以前,孩子们的主要依恋者是妈妈,在他们看来,自己跟妈妈就是一体的,是共生的,他们是牢牢依附妈妈而生存的。他们的一切生理需求(吃喝拉撒睡)和心理满足(积极的关注、温柔的眼神注视、轻柔的抚触等),都需要通过妈妈的帮助而得到解决。因此,他们不允许别人介入到自己和妈妈中来,一旦别人(如爸爸)对妈妈表现出亲密行为,他会觉得自己的主权受到了侵犯,因此会不满、伤心,难过甚至哭闹。

2、父亲如果能够从孩子1岁半左右开始,多陪伴孩子.那么孩子即使有独占妈妈的念头,也不会出现如上述案例中的强烈情绪反应.

孩子若此,父母需反思:爸爸对孩子的成长介入得过少?是否很少陪伴孩子?而将孩子大都丢给妈妈?

若是如此,爸爸就需要改变自己了。生活中大多数爸爸都保持着这样一种观点,“孩子那么小,不需要我。”这其实是在为自己偷懒找借口。孩子首先是家庭的义务和责任,不仅孩子需要爸爸,妻子更需要丈夫。爸爸最好每天能跟孩子有独处的时间,最少15分钟到半小时,让孩子跟爸爸培养感情。另外,多组织家庭活动,增加三个人一起活动的时间,如平时可一家三口玩一些亲子游戏。

对于孩子的吃醋行为,爸爸不要争一时的输赢或想要急切地纠正他的行为,要知道,孩子跟大人一样,沉溺于自己的某个情绪时是很难听到别的声音的,他只是迫切地想要证明妈妈是他的。意识到孩子有这个问题,记在心里,今后逐步引导孩子即好。而在当下,不妨试着转移孩子的注意,如孩子想推爸爸的手,爸爸可假装在跟他玩“抓手与躲避”的游戏,将可能引爆的哭闹变成一场躲猫猫游戏。

3、妈妈需注意安抚孩子时候的技巧

在孩子因吃醋哭闹时,妈妈需要多向孩子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妈妈爱你,爸爸也很爱你,我们一家三口在一起最幸福了。”而不是如上文妈妈所强调的那样:“妈妈爱你,也爱爸爸”,虽然这是事实,但孩子当下所需要的更多是保证,是被爱的满足,妈妈这样说只会加剧孩子的焦虑,对安抚孩子的情绪没有帮助。

4、功夫在平时

平日里,夫妻之间要注意培养感情,父母、家人之间多表达关心和关爱,孩子习惯并享受着父母营造的有爱氛围,就不会对于爱的表达过度敏感了。这个过程中,爸爸的重要作用,就是要介入到妈妈和孩子的共生状态当中,小心平衡一家三口的关系,这样“爸爸妈妈孩子”的三角关系才会稳定,家庭才会平稳幸福。

总之,父母能够做到上述,就能顺利帮助0-3岁的孩子度过这个特殊阶段。而在3岁之后,情况可能稍有不同。

比如,我们接到很多妈妈反映:家中4-6岁左右的女儿跟爸爸关系特别好,自己心里很失落。一位妈妈这样说:

“孩子画了一幅结婚的图画,然后告诉我,其中的新娘子是她自己,旁边的新郎是爸爸,还说等她长大了就要跟爸爸结婚。我听了十分担心,孩子这样对不对呀?我要不要让她少跟爸爸接触呀?”

这个案例中,是女儿排斥妈妈,想要独占爸爸。现实中,也常见儿子像要独占妈妈,排斥爸爸,或者因为爸爸跟妈妈的亲密动作而“吃醋”。对此,父母不要过度紧张。对此有困惑的父母需要了解以下几点:

1、别随意评价孩子此种行为

孩子只是进入了对婚姻敏感的阶段。说到底,孩子只是比较好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孩子的反应是很直接的,他喜欢谁,就会说出来。他表达要跟异性父母结婚,只是在表达自己的好感。这种好感,是孩子对自己性别角色的一种认识,也是对异性性别的一种认识。所以,父母切忌用成人世界的观点来评价孩子,若是如此,只会扰乱孩子的性别认识和对自身性别的认同,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2、案例中,这个妈妈的过分忧虑本身是值得探究的。

如果孩子有想要“离开”、“排斥”自己的行为,而父母非常焦虑的话,需要警惕:父母是否无法接受和孩子的分离?

就上面这个案例来说,我们后来就了解到,从怀孩子开始,妈妈就辞职做起了全职妈妈,孩子的衣食住行全都是她一手张罗的,丈夫工作很忙,很少顾家。两年前,丈夫的工作相对轻松了很多,加上孩子大了好带了,爸爸回家就花很多精力陪伴孩子,孩子从一开始的对爸爸陌生、到一点点喜欢,现在几乎成了爸爸的小尾巴,只要爸爸一回家,就粘着爸爸不分开,跟自己在一起她比较叛逆,总爱跟自己对着干,可是爸爸说什么她都言听计从。

看起来,父女俩感情好,让妈妈吃醋了。在她看来,自己辛辛苦苦将孩子养大:她病了,是自己寸步不离地守在身边照顾她;她饿了渴了,是自己紧忙张罗吃的喝的……结果小家伙反而跟自己不好了,妈妈很伤心。

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认为,4-6岁阶段(即性蕾期)的孩子都会出现俄狄浦斯情结,这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必经的过程。即这个时期的孩子正处于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这个性对象首先是双亲,即这个阶段的男孩会出现爱母嫌父、女孩会出现亲父反母的复合情绪。孩子正是在亲近异性父母质疑同性父母的过程中形成对自身的性别认同和对父母的认同的。

对于孩子来说,处理这种复合情绪并不轻松,同样地,这对父母特别是妈妈来说也不容易。正如上文中的这位妈妈一样,孩子已经顺利度过与母亲的共生分离阶段,开始向下一个阶段发展了,反而是妈妈还没有处理与与孩子的共生分离。生活中经常见到这样的例子,很多婆媳、翁婿矛盾,追根究底,与父母同孩子之间“吃醋”行为有关。

我们多次强调,所谓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从一开始就是指向分离的。说来,这是一件悲伤的事,很多父母迫不及待地想要抓住这短暂的亲子缘分,结果反而是越攥得紧,亲子矛盾越多。这是因为,我们忽略了一件事,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只是跟我们走一段而已,在同行的过程中,父母还肩负着引路人的角色,在孩子走得摇摇晃晃、磕磕绊绊的时候,还需要我们扶一把,送一段。有了这样的意识,对于孩子的很多问题,我们可能会更理性、客观些,比如亲子之间所谓的吃醋行为。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