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 母婴 > 幼儿教育

教育孩子应慎用“反比”

来源:网络

应该说“反比”的出发点是好的,目的是让孩子向榜样学习、看齐,但通常效果却不理想。因为这一“比”往往使孩子失去信心,近而产生逆反心理,“像他这样的有几个,全国恐怕也就这么一两个。”“你怎么不去学他,想当年你也不咋样,恐怕连我都不如!”等等。一旦有了这种心态,榜样的意义就不复存在,甚至会产生条件反射,本能地拒绝学习其他。有的孩子说“别烦我”,恐怕就是这种特定情绪的写照,也是“反比”带来的副作用。

在媒体上孩子看到与自己同龄的榜样时,大都会产生一种敬佩之情,有的还会暗暗对照自己。这时,如果父母能抓住机会,及时地进行启发和诱导,那么,这个榜样就可能在孩子身上产生积极的作用甚至无穷的力量。

怎样使榜样在孩子身上产生积极的作用,力求避免出现副作用呢?简单地说,就是不要人为地拉大榜样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而是要尽量缩短这种距离,让孩子有一种可望而又可及的,觉得可以追上的动机和愿望。比如在电视台的儿童节目里看到一个画画的很好的孩子时,父母不妨这样说:“这画画得真好,不过,我觉得他也不是天生的。如果你认认真真地练上几年,肯定也能达到他这样的水平。”或者说:“孩子,你觉得他的画为什么能画得这么好?”让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待孩子找到答案后再问:“那么,你能不能学习他呢?”反之,恨铁不成钢,带着情绪不适当地运用反比,只能使孩子产生自卑,觉得太遥远,自己根本无法企及,因而索性拒绝学习。

父母应学会运用激励机制,让孩子们与榜样看齐,使他们有信心赶上去。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