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 母婴 > 幼儿教育

12岁前母亲不要离开孩子

来源:网络

6岁之前要对孩子说“不”,12岁前母亲不要离开孩子,青春期时父亲不要离开孩子……昨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心理学教授、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为家长们提供了许多家庭教育的具体建议。她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在对大量个案进行详细调查后,发现孩子出现行为或心理问题多在12岁至18岁,而且大多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由此,专家提出了“心理抚养”的概念,即孩子初生时母亲要亲自抚养。

家教最佳期是12岁以前

心理抚养比物质保障更重要,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抓家庭教育的关键是教育家长。,心理抚养的第一步是情感抚养。

“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坚决说‘不’的家庭,孩子从小就知道,他不是家中的特殊人物。”李玫瑾说,这样的孩子时时能感受到父母的爱,但是这份爱又是有原则的,从小生活在原则中,他们长大也会成为有原则的人。她介绍说,人的成长大致有三个时期,即1—6岁,6—12岁,12—18岁。12—18岁时,人已经进入青春期,其独立意识与逆反心态决定了这一时期已经不是家庭教育的优势时期。所以,家教的最佳时期是12岁之前,即依恋期。

12岁前母亲不要离开孩子

在依恋期中,1—6岁又最为关键。可是,现在很多家长不太重视孩子“依恋情感”的发展。“如果一个母亲在孩子出生后,就把他送回老家,由老人抚养,到孩子上学时再接回来,这个孩子和母亲可能会有终身的隔阂,而且等孩子到了青春期时就很难管教。”李玫瑾建议孩子出生时由母亲亲自抚养,12岁前母亲不要离开孩子。如果在早年没有良好的依恋关系,父母又缺乏正确的性格培养,这类孩子到了18岁心理就可能会出现逃学、撒谎、网瘾、顶撞父母、离家出走等问题。

“我认为孩子在6岁之前,依恋的对象就应该是母亲。让孩子真正依恋父亲,应该是在青春期前后。”李玫瑾说,父母两人的角色是有分工的,母亲更多是生活照顾,父亲更多是行为榜样。比如,妈妈换尿布是一对一的,有很多语言的唠叨和身体的接触,而保姆换尿布是机械式的。“6岁到12岁,父母要同时发挥作用。12岁之后,父亲的作用就更加重要。”她认为,孩子开始青春期走向社会的时候,更需要父亲的影响。而对父亲的依恋,主要体现在尊重上,父亲要在孩子心中有权威感。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