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 母婴 > 幼儿教育

小孩子得了多动症怎么办?

来源:网络

宝宝静不下来,总是顽皮好动;丢三落四,像个冒失鬼;

经常因宝宝在课堂上调皮捣蛋被老师邀约;

尝试过打、骂、冷落、激将….. 等手法仍然不能凑效;

老师和亲朋好友多次善意地提醒你警惕多动症;

你开始惶恐不安,经常一把鼻涕一把泪;

还无头苍蝇似的到处咨询该怎么办; ……

相信不少家长有上述的类似经历。好动的宝宝真的如他人所提醒的患有多动症吗?多动症真像父母们闻之丧胆那样令人可怕吗?

宝宝多动不等于「多动症」

3 – 6 岁的宝宝,一般都会有活泼、好动、注意时间短暂的表现,这往往是该年龄段儿童的共有特点。在发现宝宝「多动」的情况下,哪怕只是给他们一个「疑似多动症」的标签,都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

更何况,多动症的诊断是很明确的医疗行为,家长和老师应绝对避免给宝宝带上类似的「帽子」。

医学上对多动症的诊断有较为严格的标准:当症状出现于 7 岁以前,已持续超过 6 个月,对学习、社交等社会功能造成明显不良影响,且已经排除其他精神障碍所致的情况下,方可考虑多动症诊断。

如果宝宝经过专业的儿科医生或者精神科医生诊断为多动症,你也不用惊慌失措,担心哪天天会塌下来,而是应该积极配合医生的指引,及时对宝宝的问题加以干预。经过积极干预,大多数宝宝的多动症问题可以缓解甚至消失。

究竟什么是「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医学上又称之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一种在儿童期很常见的问题,原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多种生物学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多动症的症状主要表现在三方面:活动过度、注意缺陷和冲动性。

1、活动过度

与年龄和所处场合明显不相称的活动增多,在需要安静的场所可能表现更明显。如课堂上无法保持坐姿,离开座位,坐立不安,不断做小动作,恶作剧打扰他人。

2、注意缺陷

在需要集中注意力的场合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称的容易分心,注意力很容易受外界影响而转移。如,在与人对话时明显心不在焉,做事粗心大意、丢三落四,常遗忘书本、铅笔等必需品,无法集中注意力完成某些任务,尤其是需要专注、思考或较安静的任务。

3、冲动性

情绪不稳定,易激惹,不能忍让,不能耐心排队,常随意打扰他人的对话、游戏和活动,即使在明显危险的场合下亦鲁莽行事。

多动症能治好吗?

多动症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心理行为治疗和教育三方面。

药物治疗首选中枢兴奋剂,如「利他林」或「匹莫林」。需要注意的是,对 6 岁以下的多动症宝宝,不建议药物治疗,应以心理行为治疗和教育为主。

心理行为治疗和教育,主要是用于培养社交技能、学习技能,纠正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或者改善家庭中的一些不良沟通方式和关系。具体方法,包括社交技能训练、学校技能训练、游戏治疗、家庭治疗等。

目前认为,多动症的多种治疗方式应同时进行,心理学、精神医学、特殊教育等方面的专业人士应共同协作,这样比单一治疗方式有更明显和更持久的效果。

部分多动症儿童,在长大后仍然会受到疾病影响。

可能他们活动增多的情况有所缓解,但注意力障碍和学习、社交等方面的社会功能问题可能会持续到成年。所以,对多动症儿童来说,发现问题后尽早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和维持其社会功能水平,促进远期预后。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