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 母婴 > 幼儿教育

孩子交朋友 家长要不要关心

来源:网络

3--6岁的儿童,就开始希望有人和他一起玩,玩就是交友。他们交友的方式是互相交换玩具。他们常说:“谁和我玩,我就把我的玩具给他玩。”入学后的儿童,更善于交友,他们经常互通有无,并常在一起做作业。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及知识的丰富,开始根据兴趣、志向有目的地选择朋友。这些,都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也是孩子逐渐离开父母、家庭,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必然经历的过程。儿童通过这些交友活动,可以满足其生理需要和精神需要,可以开阔眼界,促进身心发展,并可促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所以,父母要支持和关心儿童的交友活动,而不能限制这一活动。

但是,有些父母对孩子的这一活动不放心,总担心孩子出去玩会受到别的孩子的欺负或发生口角、打架等,成天把孩子关在家里。尽管在家里安排了弹琴、绘画、学外语、写字等许多有益的智力活动,但是仅限于此,孩子是不满足的。这不但不符合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需要,对他们形成活泼、合群、有竞争性、有独立性等良好性格不利,而且容易使他们养成任性、自私、孤僻、退缩、内向等不良性格。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因此,父母不应当给孩子划过多的禁区。要知道,他们既是父母的孩子,也是社会的一员,并且最终是要走向社会的。

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彼此之间发生一些小的矛盾和冲突是难免的。对儿童来讲,这能促使他们慢慢地了解“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知道蛮横、不讲理、任性和胡闹在社会上是行不通的,并从中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这是育儿工作中求之不得的好事。当然,矛盾和冲突是需要预防的。

但方法只能是正确诱导。决不能因怕出现矛盾、冲突,就不让孩子出门交友。

我们提倡孩子交朋友的目的是让孩子多接触同龄人,在交往中互相取长补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更好地发挥智力,使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避免不良的性格产生。但是,父母对孩子的监护责任并没有减轻,更不是放任不理。

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小学高年级及初中,孩子的独立活动能力增强了,社会交往面扩大了,这时父母要特别关心孩子交友的情况。古人云:“告诉我谁是你的朋友,我就可以知道你是个什么人。”这是很有进理的。因为朋友之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其影响有时会大于父母及老师的教育。儿童性格的形成,除了家庭影响外,大多与他们所交往的朋友有密切关系。所以,父母在允许孩子交朋友的同时,还要及时关心他们所交朋友的情况。孩子的朋友来家里,要抽空和他谈谈,询问其学习及家庭情况。必要时,还要向老师了解孩子经常和什么人来往,彼此的学习、表现如何,总之要做到心中有数。

除了积极引导孩子在交友中互相学习、激励前进外,还要告诉孩子,对朋友要以城相待,对好友的不足要帮助改正,并防止沾染上坏毛病和发生不良行为。对那些缺点严重、行为不端的儿童伙伴,父母有责任让孩子与其中断联系。这些,都是育儿工作中值得注意的。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