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 母婴 > 幼儿教育

请这样和孩子讲话 质问只会让孩子害怕!

来源:网络

给孩子最好的导语

小孩子拿杯子装水时、把牛奶倒进空杯时,我总是忍不住要提醒他:“不要打翻了!”

大人老觉得“不提醒孩子,他很容易把东西打翻”,真的是这样吗?我千叮咛万嘱咐,不断耳提面命的结果,孩子仍然把水打翻了。

这是为什么呢?一般人都会想像自己听到的话,我们不妨实验一下:“请不要想像柠檬。就是黄黄的、酸酸的,含在口中就忍不住分泌大量唾液的柠檬。绝对不可以想像喔!”

明白了吧?即使叮咛你“不要想像柠檬”,你的脑中还是会不由自主浮现柠檬的影像、口中自然分泌唾液。如果我什么都没说,想必你连柠檬的“柠”字也不会想到。

同样道理,爸妈说的“不要打翻”,反而会勾起小孩“打翻东西的想像”。原本只是想提醒孩子,却事与愿违地让他联想到“可能会打翻”。孩子脑海中,会浮现打翻牛奶的情境,以及妈妈爆跳如雷、勃然大怒的神情。

你看吧!人们常说“心想事成”。你对孩子说的话,他们都会依照预言实现想像。孩子本来都没想过“打翻饮料”、“可能会打翻”这些事,经爸妈提醒后,反而会很在意。

这些提醒其实形成了负面暗示。“可能会打翻”的联想,引导想像走向事实。我一再耳提面命的叮咛,完全徒劳无功。其他类似的状况如下:

“不可以大声吵闹”

“不要跑!”

“不要靠近!”

你的眼前是否浮现孩子吵闹、暴冲奔跑、靠近危险场所的画面?什么样的一句话可以逆转这种状况呢?

假设你现在放好杯子,倒满饮料打算端起来喝。由于表面张力,看到几乎要溢出杯缘的饮料,你不禁喃喃自语:“啊~好幸福!”

杯里的饮料只要稍微倾斜,就会洒出来。这时候如果有人在旁提醒,你希望他怎么说呢?是不是像下面这种状况?

“警告”太难理解,“直接鼓励”教养效果更好

当你把斟满饮料的杯子小心翼翼拿到嘴边,有人在一旁柔声提醒“轻轻地”,你会有什么样的心情?是不是认为对方“真体贴”?是不是会因为轻声细语的提醒,小心地端起杯子?

相反的,如果对方大喊:“不要打翻了!”你可能会吓得手忙脚乱打翻杯子。孩子也是一样。如果你对孩子说“轻轻地”,天真无邪的孩子就会照你所说的,慢慢、小心地倒水。把“轻轻地”这句话彻底传达给孩子,比“不要打翻”有更好的效果。因为它会成为“轻轻地就能做到”的正面暗示。

“不要……”是绕远路的思考方式。脑海中先出现打翻水的场面,然后修正为不要打翻。脑子里先想像了柠檬,然后再设法消除,告诉自己不要去想像。这个思考过程不仅麻烦,而且对孩子来说相当困难。既然如此,一开始就告诉孩子“轻轻地”,不是更直接了当吗?

以“保持安静”代替“不要吵闹”。

以“慢慢走”代替“不要跑”。

以“离开那里”代替“不要靠近”。

“正面暗示”做什么都顺利

“不要打翻”让孩子联想到“会打翻”

告诉孩子“轻轻地”,他就能小心行动

正面、直接地表明要求:“保持安静”、“慢慢走”

只要以正面的说话方式和孩子沟通,自己和孩子都能镇定从容地面对各种状况。

以“怎么做”代替“为什么”,这样问,教出创意十足、独立思考的好孩子。

问小孩“为什么”,只是生气骂人的惯用语

“为什么做这种事!”

“为什么连这种小事也做不到?”

爸妈教养孩子时经常会说“为什么”。我也常把“为什么”挂在嘴边,几乎变成口头禅了。各位爸爸妈妈也是吗?你会在什么状况下说这句话呢?我常在下面的情境中,脱口说出“为什么”。

爸妈为什么动不动就问孩子“为什么”呢?我通常是因为心情烦躁。

“为什么做这种事?烦死了!”

“为什么?”“怎么搞的?”这是询问对方原因的疑问词。如果你这样被人质问,会怎么回答呢?比方说你不小心把碗打破了,这时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打破碗”,你会怎么回答?

你也许会忍不住在心里嘀咕:“你问我,我要问谁呀……”又不是因为喜欢才弄破的,连当事人都不知道为什么会把碗打破。

“因为一时手滑嘛!”

“因为太烫了嘛!”

被追问之下,只好绞尽脑汁找一个合理的藉口。而且当我们问别人“为什么”时,经常都带着怒气。我每次说这句话的时候,多半都气到额头爆青筋了。表面看起来是在问对方理由,但其实是带着厌恶及愤怒质问对方,听起来实在很幼稚。

质问会让孩子害怕,选择“说谎话”

质问“为什么”使对方害怕,让他在情急之下编造藉口。迫使对方捏造藉口后,我们又会再进一步责怪对方:

“这算什么理由?”

“不要找藉口!”

冷静思考过后,我发现这是自掘坟墓,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只是在原地踏步罢了。那么,能够代替“为什么”的用词是什么?我们一起想想看。

“为什么”虽然是疑问句,实际上却在威胁对方。被问的人想找台阶下,只好千方百计找藉口。高中上学迟到时,老师生气地问我:“为什么迟到?”你猜我情急之下说了什么?

“因为今天骑脚踏车逆风。”这种离谱的理由。想当然尔,已经火冒三丈的老师因此更加生气。被老师罚站在走廊的那一天令我永生难忘。有其他话语可以取代“为什么”吗?

有一天,侬侬又打翻牛奶时,我的处理方式如下:

让孩子思考“怎么做”,比唠叨指责更好

“怎么办呢?”这句话是从一位妈妈朋友那里学来的。当我这么问,两个孩子有什么反应呢?是的,两个人拿了抹布来擦地板!虽然他们用干抹布擦地板,反而扩大牛奶泼洒的范围,但这和我质问“为什么”的情况简直南辕北辙。

你认为其中的差异是什么?没错,就是改变“疑问词”,把“为什么”换成“怎么做”。用英文说就是以“How”取代“Why”,等于在问孩子“Howto”也就是解决的方法。

“该怎么办才好呢?”

“你认为该怎么做?”

“有什么方法呢?”

有人这么问你,你会有什么反应?是不是自然而然开始思考“接下来该做什么才好?”用“How”来提问,孩子会学着思考该采取什么行动,引导小脑袋瓜不停运转,即使他们想出来的办法,只是把地板弄得更脏也没关系。

当你基于某种缘故迟到时,若有人问你“下次该怎么做才好?”你是不是也会思考今后的迟到对策呢?例如将闹钟的声音调大一点、提早十分钟出门,或者是找出“顺风”的路线。只要你的对策成功,以后就不会再迟到了。这种做法比破口大骂“为什么迟到”积极多了!

逼问“为什么”只会让孩子学到找藉口搪塞。但是问孩子“该怎么做”,则是引导孩子采取行动的创意开关!孩子把鞋子穿反了、袜子没穿好、和其他孩子抢玩具时,这句话都能派上用场,得到比指责更好的教养结果。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