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 母婴 > 幼儿教育

怎样改变孩子的“小气”

来源:网络

孩子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小孩唯我独尊,通俗一点就是“小气”,我的东西别人不能动,自己的东西就一个人玩。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什么也不缺,可越来越小气呢?其根本原因就是孩子不会分享,不会有福同享,以至于越来越独,越来越自私。

孩子“小气”看似不是大的毛病,但对其以后健康人格的塑造影响深远。当今社会,人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协调配合,甚至共享。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不懂得分享,独断专行,那么,就很难形成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更谈不上立足于社会。

所以说,我们应该帮助孩子改变“小气”,要让孩子懂事,避免蛮不讲理,要培养孩子谦让、沟通、真诚等优良品质,心里想着别人,这样才有可能共享欢乐,互利互惠,从而健康成长。

策略一:避免围着孩子转。

溺爱是祸根,有的家长买回好吃的东西,看到孩子兴奋异常,父母往往感动万分:你自己吃吧!我们不舍得吃。就是这种不舍得,久而久之,便没有别人的份了,你家长不吃,那只有我吃了。为什么我们当父母的,不多花一点钱,买回同等数量的东西,让孩子主导分配呢?

策略二:加强感恩教育。

孩子理解别人,富有同情心,需要一个过程。首先要从孝敬父母开始,这需要创设情境,尤其在家里,不要老把孩子当孩子,是独苗百依百顺不说,什么也不让孩子去做,缺乏体验。正确的做法应该让孩子做家务,全家人一起共事,这样,孩子的内心就会感到,我爸爸很累,妈妈对我付出很多,都是为我好……只有内心产生触动,才能产生孝心。

其次,多引导孩子参加情感体验,比如主动打扫楼院卫生,孩子就会体验到清洁工人的辛苦,炎热天出去走走,孩子就会感觉到交警的劳累……等等,这种体验就是让孩子产生共鸣,从而懂得感恩。

策略三:训练分享。

有的孩子不愿意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给小朋友玩,主要是担心怕丢失了,或被别人抢去。应该说,这种心理是正常的,要纠正的话,其核心就是要让孩子感受到互利,所以,家长要有意识引导孩子先奉献自己的“好东西”,然后约定,下次别人来的时候,也要拿着自己的“好东西”,或者提前约定,来的时候带着,这样,大家取长补短,互相见识,就很容易产生快乐。

策略四:家长的榜样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行直接影响孩子的思想。自私、小气、狭隘、算计的家长,显然对孩子是有感染的,所以,家长要注意生活细节,孝敬双方老人,有好吃的首先想着老人,经常陪伴,洗衣做饭……所有这些,孩子肯定看在眼里,从而指导自己的行动。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