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 母婴 > 幼儿教育

孩子数学学不好怎么办

来源:网络

科学看来,世界上并无天才。但在很多家长和老师眼里,很多数学学得好的人都有天赋。果真如此吗?大众热线来了好几个心急的家长,他们一开口就抱怨:做那么多数学题,为什么我孩子还是成绩平平?

华人数学家大会上刚刚产生了新世界奖得主。他们都还年轻人,有本科,有硕士,有博士,是从全球名牌大学中挑出来的数学精英分子。虽然成长经历不同,但在他们学数学的路上,还是能找到一些交叉的轨迹,或许对孩子和家长们解决困惑有启发。

关键点A:

兴趣——用趣味代替符号

斯坦福大学博士生张若楠的父亲,总是习惯于先问若楠:“你想不想做这道题?”但每次她都对爸爸出的题异常感兴趣,因为都是趣味数学。比如有道题目到现在都记忆深刻:有两个酒瓶,每瓶有八两酒,用一个可以盛三两的酒杯,怎样量出四等份的酒?结果她在图纸上画了一整天,演示各种倒来倒去的方法,非常有意思。

有兴趣。这几乎是所有学生给出的答案。台湾清华大学学生陈乃嘉说:“做出一道题带给我成就感,我喜欢解题时注意力集中的那种感觉。”

浙大学生林彬彬上高中时,班里有很多数学“应试型”选手,做题“批量生产”。他们乐衷于进行比赛,一星期一本习题,比谁做得快。最后居然能不思考就下笔。集体营造的数学乐趣让人乐此不疲。

很多人赞同一个观点:数学很抽象,又很具体,关键是怎么让孩子明白数学其实就在身边,逛街时买苹果、数楼层、看斑马线,都可以让小孩子脑子里有数学意识,而不要罗列一组加减乘除符号。

关键点B:

基础——题海战术也没那么坏

钻研一个猜想跟考试拿100分不同,但又有共同点:你首先要熟知公式和定理。

“初中时,我经常和一位同学一起做数学题。她能做的我都能做出来,但让人伤心的是,每次考试她的成绩都比我好。”

陈乃嘉一直对往事耿耿于怀,她总结原因是基础薄弱,没办法找到更灵活的解题技巧。于是上高中之后,她花了大把力气恶补:一个学期做了整整3厘米厚的习题。事实证明,有了基础才能有提高,盖楼没地基的道理谁都懂,但做起来不容易。

但林彬彬似乎不太主张这种学习方式:“数学是思维能力,而不是简单套公式。否则就没办法察觉到数学的美妙,也没什么发展。”

关键点C:

规律——赶着学容易打乱节奏

碰上会引路的父母,跟找到一个大师同样不易。

很多父母有超前意识,让孩子“赶着学”:一年级学二年级课程,二年级学三年级课程,以为占得先机。这一做法几乎被所有获奖者否定。

就像为什么是7岁读小学而不是3岁读小学,很多事都要遵循规律。赶学容易给孩子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时间一长肯定厌烦,不光是数学,很多学科都是这样。

一位获奖者说,他在读小学的时候,有个男生就试着超前学,每次考试都能拿到接近100分,但上了初中后像变了个人,成绩也下滑。这个男生总是皱着眉头:“当初老师不是这么讲的呀,怎么不一样了呢?”学习节奏完全打乱了。

他们建议家长,即使再着急,也没必要严肃地让孩子超前学数学,孩子可以在有余力的基础上读些课外读物,既巩固基础,又能拓展思维,开阔看问题的眼界。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