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 母婴 > 幼儿教育

孩子喜欢打人怎么办?

来源:网络

(一)由孩子实施的“家庭暴力”,不容忽视!

我用到了“家庭暴力”一词,可能有点小题大做危言耸听,不过看完我后面介绍的几个实例,就会发现事情真的很严重。

一提到“家庭暴力”,估计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什么老公打老婆,还有父母打孩子,然而如今这个社会,孩子打大人,这种暴力行为也是想当常见啊!比如咬人、掐人、揪人、踢人、打人、骂人……

(二)实例:看看孩子们都是怎样“虐待”妈妈的!

1、不买玩具,8岁男孩竟在闹市当众“虐待”妈妈。

上图节选自某论坛的一个帖子,男孩的暴力行为全部都被拍摄下来了。起初,男孩要妈妈给买玩具,妈妈说家里已经有很多了,不买,儿子忽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使劲地揪扯母亲的头发(图左起一、二张),母亲依然拒绝,并怒斥孩子松手,儿子说,那么便宜的东西都不给买,我们同学都有,我就要,然后继续发飙,居然伸手使劲地掐母亲的喉咙(图左起第三张),母亲无奈:又来了,好痛啊,快放手,我买我买就是了……于是,母亲屈服,儿子硬推着母亲走向玩具摊(图左起第四张)。

真是触目惊心啊,男孩如此暴力虐待妈妈,又是揪头发,又是掐喉咙,只不过,是因为妈妈没有满足他的小小要求而已!

2、幼儿园门口:不吃麦当劳,5岁小女孩用书包带子抽妈妈的脸。

有一次我去幼儿园接笑笑的时候,在门口碰到一对母女。小女孩5岁多了,长的伶俐可爱,她跟妈妈说,放学后想去吃麦当劳。她妈妈和颜悦色地告诉她,晚上有事,改天再去吃。谁知,小女孩立即就开始撒泼,大哭大闹。妈妈开始哄,又是抱,又是亲,还答应回家做好吃的。小女孩丝毫没有回心转意的趋势,不依不饶,忽然,她举起书包上的带子,啪地一下重重地抽在了妈妈的脸上!妈呀,我在旁边吓出了一身冷汗……她妈妈估计是被打疼了,一改温柔语气,大声喝斥:“要死啊你?这孩子怎么这样啊?”孩子还是哭闹,撕心裂肺地喊着:“我就要吃!”妈妈一边揉着自己受伤的脸,一边拉着孩子:“走走,去吃。”

3、公交车上:不让妈妈坐,2岁小男孩“霹雳旋风手”狂轰烂炸。

有一次我外出时乘公交车。某站,上来了一位抱着孩子的母亲,我身边座位的中年女性赶紧给让了座,我在旁边扶杆站着。这位母亲谢过之后,抱着孩子一屁股坐下,谁知,孩子使劲推开妈妈,说:“你不准坐!我坐!”他妈妈应和:“怎么不让妈妈坐啊?”一边笑着坐下。

那小男孩忽然开始撕吼,噼里啪啦对着妈妈的脑袋一通狂轰烂炸!我惊呆了……这么小的年龄,咋这么大的脾气?那妈妈又是笑着问了一句:“宝贝怎么打妈妈啊?”小男孩还在撕吼:“我不让你坐,就不让!”妈妈回答:“这么多人哪,妈妈和你一起坐。”小男孩再次施展了“霹雳旋风手”,把妈妈的头发打得一团糟。无奈,他妈妈站到了我的身边,剩下男孩一个人坐在座位上。天啊……这……我真是无语……

(三)剖析:孩子究竟为什么喜欢打妈妈?

孩子的打人行为,当然不能一概归为暴力倾向,我觉得,首先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区别看待。

1、“打人”是一种身体上的支配能力,宝宝很骄傲。

我相信很多妈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孩子不管高兴还是生气,都会莫名其妙地喜欢打人。这项动作,是从宝宝发觉自己的身体能力开始的。

比如孩子到了7、8个月大的时候,可能某一天,他无意中抬起了胳膊或者拳头,然后不小心落到了什么物品上,或者,是妈妈的脸上头上身上,啪~~很有力度,很有快感,而且,妈妈可能会尖叫一下。宝宝体会到了一种乐趣,他看见你喊疼,他还会哈哈大笑。于是,他学会了“打”的能力,也意识到了“打”的威力!所以,他很骄傲,频繁使用这项技能,以“打”为荣。甚至有时候,你发现,孩子是故意招惹你试探你,看看你会怎么样。

2、“打人”是一种情感表达,他不懂得打人与伤害之间的关系。

等孩子到了一、两岁,因为他的语言能力有限,很多情感,他不知道怎样表达,干脆就用肢体行为来代替。

比如我们知道孩子高兴的时候,就会“活蹦乱跳”,同理,他也有可能通过“乱打乱摔”的行为,来表达高兴的情绪。除了高兴的情绪,“打人”更多的还是反应生气的情绪,这好像是人的天性和本能吧,谁不高兴了可能都想发泄一下。下文会说到必须帮助孩子控制情绪,合理释放情绪,培养情商。

3、溺爱导致了孩子自私霸道脾气大,“小暴君”就是这样炼成的!

前面两点,是说我们要正确地看待孩子最初的“打人”行为,同时,更要正确地处理。如果只是溺爱,一味地纵容,家长们必然将会“自食恶果”!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娇生惯养,他需要什么,必须马上满足,否则大发脾气,从小养成了以我为中心、自私、任性、霸道的不良性格。

4、孩子施暴的对象,为什么是最亲的妈妈?

调查一下,有多少“小暴君”对着爸爸发飚的?估计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把目标锁定在妈妈身上,越亲的人越放肆,而且妈妈一般都“好欺负”。

(四)孩子打妈妈,到底应该怎么办?

1、从0岁开始就要制止打人行为。

当宝宝第一次出现攻击性行为的时候,就要制止,有些妈妈说,孩子还小,不用太认真了,让他发泄发泄不必在意。非也非也,等到你觉得他长大了、懂事了的时候,他已经养成了打人的“习惯”!这个观点我提过很多次,讲道理从0岁开始,培养习惯从0岁开始。

2、坚持原则,斩钉截铁,该严格的时候绝不能妥协。

孩子为什么会“任性”?说到底,不都是家长惯出来的吗?孩子一哭一闹,就心软了,就屈服了,就投降了,慢慢变成百依百顺了。(上文中的三个实例,妈妈最后都在孩子的哭闹和暴力中妥协。)

孩子都是小人精,他很快就掌握了要挟大人的“法宝”,知道怎样可以“摆布”大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满足自己的要求。等到家长被耍的团团转甚至被暴力虐待,想要治治孩子,为时已晚。所以,绝不能过分地宠爱,不能纵容孩子打人,该严格的时候就要斩钉截铁地严格,否则会害了孩子也害了家长。

3、给孩子讲道理,让孩子明白为什么不能打人。

等孩子心情平静的时候,一定要和孩子好好交流,道理必须清楚。比如,通过童话故事,通过绘本,通过角色游戏,还有以牙还牙,让孩子感受一下被人打、被揪头发、被掐肉的疼痛。当然,道理不是仅仅靠一张嘴,去“讲”的,我在《怎样讲道理:制服任性小霸王》一文中介绍了很多技巧和实例,这里不再重复了。

4、除了说“不能”,我们还要告诉孩子可以做什么。

“不能打人!”这是原则,没错儿,但是,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告诉孩子可以做什么。“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孩子总是听到大人的否定和拒绝,会觉得茫然不知所措的,而且会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你越不让这样他越要这样。可以做什么呢?继续往下看。

5、帮助孩子控制情绪,并合理地释放情绪。

是的,每个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要将心比心,首先认可和理解孩子的负面情绪,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放任孩子去无所顾忌地发泄情绪。孩子太小,他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发泄方式是错误的,所以,家长一定要及时地引导他,安全地合理地释放情绪。比如,

(1)可以倾诉,把内心的不满用语言表达出来,跟妈妈说说;

(2)可以转移注意力,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儿,画画或者打球;

(3)可以哭,但是是安静地哭,正常的宣泄,而不是无理取闹;……

现在都在强调“情商教育”,让孩子学会控制情绪就是一门必修课。

6、家长以身作则,同时谨防其它渠道的不良影响。

孩子的暴力和攻击行为,很有可能是模仿而来。所以,我们大人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孩子树立好榜样,还有,电视上或者公共场合,如果孩子看到了一些暴力场面,也要及时给孩子解释,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