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 母婴 > 幼儿教育

拿什么拯救你 被误解的小宝贝

来源:网络

一、孩子“被冤枉”的那些事

如果自己的孩子也被人冤枉过,父母也许会感同身受,明白孩子蒙冤受委屈后的性格变化,是对孩子的成长造成很大的父母影响的。那么,孩子最常遇到的“蒙冤”事件有哪些呢?

1、被老师冤枉

孩子虽小,心中也有一杆秤。老师的每一句评语,都能让那些敏感的心灵快乐,或者悲伤。红红妈妈说,女儿被老师冤枉上课说话,还被罚站了两节课,从此,她就很讨厌老师。

原来,在一堂课上,班级学生很多,课桌不够用,三个人用两张小课桌,红红坐在中间,左右两边是男同学,他俩很淘气,上课时左右两边的男同学在桌子底下用腿使劲挤红红。

因为红红是一个比较胆小的女生,她不敢动,又不敢吱声,两位男同学互相使眼色。红红告诉妈妈,上课的老师看到我们的神情,问:“你们怎么回事?”其中一位男同学指着我说:“她说话。”我说:“老师,我没说话。”老师不问青红皂白就认定是我说话,虽然我竭力否认,但无济于事,老师罚我在班里站了两节课。

就因为这个事情,红红很讨厌到幼儿园上课,因为老师冤枉她,而且不查清问题真相,就处罚她。

2、被小伙伴们误解

同学之间产生误会,出现了矛盾,因此弄到“好朋友一下子变成了冤家”的地步,这实在是太不应该了。可是,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小朋友都遇到被小伙伴们误解的事情。

例如,明明、聪聪和康康在幼儿园里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但是,有一天,康康突然发现明明和聪聪都不理他了,他觉得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才知道,康康和其他小朋友开玩笑的时候,明明和聪聪以为康康在说他们的坏话。

就因为这样一个误解,就算康康再怎样和他们道歉,两个小朋友还是认定了康康是坏人。康康觉得很伤心,为何就一个玩笑就被好朋友误会了,而且为何他们的友谊就这么不堪一击?

3、被家长误解

花花的妈妈做了一件十分后悔的事情,因为自己心急,听错了老师的话,以为还是花花上课睡觉影响了其他同学,就在家长会上打女儿,当时老师同学家长都在,令花花十分伤心。

妈妈当时气头上,老师的话没听进去,回到家告诉了爸爸,爸爸又打了女儿一顿,还不让吃饭。后来才知道委屈了女儿。但女儿再也不理爸妈了。

爸妈知道错了又不好承认,写了信塞女儿枕头底下,女儿一字没看全撕了。特意买她想要的东西她看都不看,做她喜欢吃的东西也不吃。每天脸一沉,机械式地吃饭,菜在眼前就吃,不在眼前就干吃饭,叫她也不应,根本不和父母说一句话。

二、孩子被误解,家长怎么办?

一旦孩子上来幼儿园,就开始接触越来越多的人,所以,他们可能每天都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孩子在生活中被误解了,家长该怎么办呢?

1、父母平时多关心孩子

家长一直担任着孩子的教育者、引导者,长久以来的权威感使我们习惯于以成人的角度去评判孩子,那些孩童式率真、单纯的思维方式已经离我们太远太远,于是我们不由自主地,常常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当孩子做出与我们期望不相符的事情时,误会就产生了。

当家长误解了孩子,或者孩子被其他人误解时,家长要多点关心孩子。当被同学不信任和理解时,孩子会对同学感到失望和失去信任,把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这个时候,他需要一个朋友,能理解他,信任他,陪着他一起成长。

2、及时矫正,化解心结

当误解已经不可避免地发生,听着孩子委屈的心声,这时家长该怎么弥补和纠正?

首先,我们作为教育的主导者,应该主动了解和分析,找到问题所在:是孩子偶尔犯错、能力不足、性格缺陷还是家长自己本身过于激进?

其次,无论被误解的事情大小,我们都应该主动道歉并安抚孩子,不让他留下心结,以免激起孩子更多的逆反和消极心理。最后,家长还需要就事论事地进行反思和积累经验,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误解孩子并不糟糕,糟糕的是始终无法掌握正确认识孩子内心、引导孩子成长的方法!

3、出去玩转移注意力

孩子都是“善忘”的,如果他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你懂得利用其他事情去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这样孩子会更快忘记被人冤枉的不快,更容易投入到开心的环境中。

例如,当孩子不开心时,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到游乐场玩,让他在玩耍中忘记烦恼,学会同不认识的小朋友一起玩耍,这样既可以结交新朋友,可以让他忘记自己被人误解的事情。我们相信,多带孩子到户外活动,可以与更多人相处,孩子也变得活泼开朗。

总之,家是孩子出生后接触的第一个社会小环境,父母是孩子最初接触也是最多接触的人,家庭在孩子的生活环境中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长期与家人生活在一起,孩子会受到家庭环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日后的行为习惯和心理性格起着重要作用。

所以,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任何不顺心的事情,父母的教育责任是首当其冲的。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