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 母婴 > 幼儿教育

BB要上学了 你准备好了吗

来源:网络

到了六七月份,孩子就要带着满满的兴奋、喜悦和幸福离开幼儿园,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小学。小学和幼儿园在环境、作息时间、学习内容、同伴交往等许多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上小学后,孩子没有自主游戏时间,孩子要在固定的位置上坐一天,尽管课间有10分钟的休息,孩子仍然会感到十分枯燥。

孩子要上学了家长准备好了吗

小学老师更多的精力会放在教学工作上,面对全班那么多的孩子时,和每个孩子互动的机会少了。孩子在有困难时,可能会感到无助。小学教学有很多按部就班的系列训练,孩子要掌握读、写、算等基本技能,游戏性的活动形式也少了。

诸多不同,对孩子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转变,如果家长不早点引导孩子作好入学的准备,会给孩子带来一些困扰,甚至造成孩子身心的不适应。在这段时期,家长应当和孩子一起尽早作哪些准备呢?

★入学前心理准备

孩子要上学了,作好心理准备是首要的任务。一方面,家长可以带孩子参观附近的小学,了解校园的环境和小学生生活情况,帮助孩子消除恐惧的心理,让孩子对小学生活有所期待。另一方面,家长需要每天花点时间倾听孩子说说对小学生活的向往,说说身边发生的趣事,说说关心的事物,和孩子玩玩简单的亲子游戏,和孩子一起阅读有关小学生活的图画故事、漫画等等。

在这样甜蜜与温暖的时光里,家长容易从孩子的表达中感受到孩子真实的情感,了解到孩子真实的想法。家长自身也要放松心态,不要把自己的焦虑传递给孩子,不要过多过早地让孩子学习小学的数学、汉语拼音等内容,否则会让孩子对入学产生不必要的担心和恐惧,削弱孩子对进入小学所感到的那份神秘、热情和惊喜。有句话说得好:春天每年都会来,但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所以我们的家长不要太过功利,需要常常这样说:孩子,你慢慢来!

★入学前的能力准备

要上学了,对孩子的自主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家长一定要了解当前学校素质教育的新信息、新观点、新理念,既要关注孩子当下的兴趣与需要,也要着眼于长远发展,一定要克服“轻能力重知识”的错误认识。

一、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家长可以适当地让孩子独立做些事情,减轻孩子对家长的依赖性。在家里,和孩子一起制作一个“我能行”做事计划表,家长要提醒和指导孩子按计划做事,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事自己做主,这样有助于孩子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独立的个性,形成自律的意识,使得孩子入小学后能较快地养成独立完成作业、自己安排生活的习惯。

二、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孩子进入小学后,身边有了其他的小朋友,他必须得学会与别人相处,并且遵守学校里的纪律。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习与新同伴交往的方法,让孩子获得与新同伴交往的“门票”,主动地去寻找同班朋友,有时还可以帮孩子牵线搭桥。孩子有朋友了,在学校里就不会孤独,而家长也可以从孩子的朋友处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真正的目的是放手让孩子学会自己打开眼界,找到一种与周围世界连接的方式。

三、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这段时期,家长要正确地引导与培养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要常常关注孩子口语发展的丰富性和对语音的敏感性,要多创造条件让孩子听故事和阅读图画书;要常常关注孩子语言运用的能力,因为孩子积累了一定的听故事和阅读图书的经验之后,就有可能在听到或看到类似的内容时,对故事的事件发展和人物的取向作出推测、批判、质疑,养成思考“为什么”的习惯。

有的孩子还愿意尝试假设的习惯,如“假如换一个条件或情景,故事里的人物或事件会怎么样?事件会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假如这样会如何,假如那样又怎么样?”。孩子经常进行这样的推测、批判、质疑、假设等运用语言的活动,既可以比较深入准确地理解阅读内容,又可以将其迁移到入学后书面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去,这将会对他们入学后的阅读和写作产生很好的作用。

★入学前的生活准备

小学的作息制度与幼儿园的作息制度大不相同,首先,没有中午的午睡时间,而且游戏时间被学习时间所替代,因此,会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造成困扰。为了适应小学生活,家长必须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让孩子有规律地睡觉、起床、用餐。学校的上下课时间要求严格,不能随便迟到早退。家长应积极配合,督促孩子按时起床到校,晚上按时睡觉,以便保证充足的睡眠。

★入学前的物质准备

孩子要上学了,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准备所需物品,如:服装、书包、学习文具等。准备时要注意简单、节俭,不要给孩子豪华装备,否则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养成攀比的不良习惯。

温馨提示:

★您可以和孩子一起欣赏美国作者大卫·香农的作品《大卫上学去》、《大卫,不可以!》、《下雨了》等作品。您可以这样和孩子一起阅读:

朗读:让孩子坐在自己身边,把书中的文字一字一句地念给孩子听。

讲故事:可以把书合起来,用自己的语言将故事讲给孩子听,并加上适当的表情、动作。

一起讨论:一边朗读或听故事,一边和孩子进行讨论,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表演故事:读完故事后,引导孩子自己或用玩偶来扮演角色,把故事内容、情节表演出来。

分享阅读:和孩子一起读故事,引导孩子阅读图画、理解故事,并逐步从图画阅读过渡到对文本的学习和进一步的拓展活动。

★您自己还可以阅读《孩子,你慢慢来》、《窗边的小豆豆》等名著。

★9月1日,可以和孩子一起观看CCTV-1《上学第一天》。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